返回首页

本刊精选小议肝胃不和与胆

小议肝胃不和与胆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学李斯炽班级李宇思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级1班邹璇

本文试从肝胃、胆胃生理病理关系,治法方药,病案举例来论述肝胃不和与胆胃不和的证治异同。

肝胃不和胆胃不和证治异同

肝胃不和,胆胃不和是临床的常见证型,但由于中医藏象理论“重五脏而轻六腑”的特点,腑的部分病变往往归纳在脏病中,使得胆胃不和这一证型较少单独论述。笔者查阅胆的相关文献97篇,其中仅有8篇论述胆胃不和,且没有对此进行系统详尽的分析,两者在学习理解和临床诊断中容易混淆。为了理清线索,以利教学和临床,本文试从肝胃与胆胃的生理、病理关系、治法方药及病案举例来论述其区别。

1肝胃、胆胃生理关系

肝为五胜之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肝主藏血,一则濡养四肢百骸,二则濡养肝体,化生涵养肝气,使之冲和畅达,防止疏泄太过。

胆为六腑之一,也为奇恒之腑,胆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生理功能,主决断,具有对事物进行判断、做出决定的机能。肝胆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成互济,《类经?藏象论》云:“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胃与胆同属六腑,二者具有“传化物”的生理功能和“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的生理特点,且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六腑特性”。胆胃相互协调,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故有“胆随胃降,胃随胆升”之说。肝主疏泄,调畅着全身气机。气机通过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推动人体内外新陈代谢,激发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胃腑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同样需肝之疏泄来推动。肝藏血的生理功能必需依赖脾胃的化源,给予充足的营血作为物质基础,才不致肝用太过。

正如《医宗金鉴.刑补名医方论》所云:“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郁。阴血少,则肝不滋而枯。”

2肝胃不和

肝胃不和是双方面的,分为肝病及胃和胃病及肝。

2.1肝病及胃

肝的疏泄失常,导致胃气失和,浊气不降或浊气上逆,引起肝谓不和之胃病。一般可分为两方面:是肝疏泄不及,气机郁滞,致使胃气壅滞,即“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二是肝疏泄太过,横逆犯胃,由于暴怒等情志因素或外邪侵袭或过用辛散温燥之品,耗伤阴血,致肝体不足,肝用太过,即所谓“厥阴之气上升,阳明之气失降”“气逆动怒致此,肝郁冲逆阳明”。肝气亢逆,又与脾胃同居中焦,极易横逆克伐脾胃,导致肝胃不和。其中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所谓“气之有余便是火”,这个“有余”并指“气”过多,而是指气滞有余。在五行中,木能生火,又能克土,故肝郁化火既会影响心神,亦会损伤脾胃。

2.2胃病及肝

“胃为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四肢百骸都有赖于胃所化生的营血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肝更需营血的濡润,以此维持肝的体阴,以制约其刚烈的“阳用”,保持其生发疏泄的作用,而不至亢盛。胃失其常,受纳腐熟失司,化源不足,津液不足,血不养肝,则易致肝风内动或肝阳偏亢,反过来又会影响胃的功能,正如叶桂“胃汁竭,肝风动”和“肝风之动可以扰胃,引起肝胃不和”的观点。

3胆胃不和

胆胃不和也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胆病及胃,一是胃病及胆。胃病及胆,病位在胃,胃不能及时腐熟水谷,食积郁久化热或过食辛辣燥烈之物,胃中燥热移至胆腑,熏蒸胆腑,胆胃通降失常,《素问?气厥论》云:“胃移热于胆,亦名食亦。”胆气宜升,胆汁宜降,胃气壅滞,胃不顺降,胆汁的排泄就会受阻,胆汁上逆或瘀阻,则表现为口苦或黄疸;胆病及胃,病位在胆,胆为甲木,少阳春生之气,胆木太过,则乘中土,致使胃失和降,胆胃同病,或因湿邪侵犯于胆,则气机怫郁,郁阻生热,侵扰胃腑,由于胆经湿热扰胃,使胃气不得下降而上逆。《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名日呕胆。”《沈氏尊生书?呕吐哕源流》亦云:“呕苦水则由邪在胆,胆上乘胃,故逆而吐胆汁,以致所呕为苦水也。”

4比较

4.1肝胃不和证的临床分型

4.1.1肝郁气滞,木不疏土

症状主要表现为闷闷不乐,意志消沉,胸胁满闷,善太息,少食,饮食呆滞,脘腹胀满,脉弦等,治则疏肝解郁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减。

4.1.2肝气亢道,横逆犯胃

症状主要表现为急躁易怒,胸胁胀满作痛,乳房胀痛,腹胀,纳呆,嗳气,恶心,呕吐,泛酸,治则平肝理气,和胃降逆,常用药如川楝子、白蒺藜、钩藤等,和胃降逆则用香砂枳实丸。

4.1.3肝郁化大乘胃

症状主要变现为左胁痛,脘痞胀痛,烧灼感,呕吐吞酸,暖气嘈杂,口苦咽干,心烦失眠,舌边红,苔黄,脉弦数,治则平肝泻火和胃清热,可用左金丸合四逆散或化肝煎。

4.1.4肝周阴虚

症状主要为脘胁隐痛,口千咽燥,嘈杂似饥,头晕目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弦或数,治则滋养肝胃之阴,方用一贯煎加减。

4.2胆胃不和证的临床分型

4.2.1胃热移于胆

症状主要为胃院痞满泛酸,呕吐气逆,食少便干,身黄目黄尿黄,口苦、咽干、口眩。舌红苔薄黄,脉弦,治宜通顺阳明胃府,请泄少阳胆热,常用清中汤加减或瓜蒌皮大黄汤(自拟方)

4.2.2胆胃湿热

症状主要为口苦呕苦,右胁胀痛,寒热往来,恶心,心烦失眠,胸闷纳呆,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清胆和胃,方用大柴胡汤、黄连温胆汤或蒿芩清胆汤加减。

4.3临床表现比较

从病因上看,肝胃不和的起因多与情志问题相关,胆胃不和主要与湿热相关。从特征上,肝胃不和的情志相关的躯体症状较多,而胆胃不和多表现在通降失常上。症状方面,两者相比较而言,都会出现口苦咽干、胸胁满闷、胃脘疼痛、恶心欲吐、嗳气嘈杂、心烦失眠、舌红、脉弦的症状。而肝胃不和的第一主症为情绪的急躁或郁闷,胸胁胀痛,胃痞,嗳气,嘈杂,舌边尖红,脉弦,第二主症为口苦咽干,目赤,呃逆,反酸,大便溏结不调,心烦失眠;胆胃不和的第一主症为口苦纳呆,恶心欲吐,咽干,失眠,烧心,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第二主症为胸胁胀痛,胃痛,冒酸,呕吐。

清代黄坤《伤寒悬解》云:“甲木上逆而克戊土,法当痛见于胸隔乙木下陷而克已土,法当痛见于腹胁。”在治疗上前者宜疏宜达,故曰“乙木下陷”,后者应通应降,故谓“甲木上逆”。肝胆互为表里,胆脏附于肝脏,其生理病理病机上相互影响,在临床上常一起出现,然而疾病有偏重侧重,分清胆胃不和与肝胃不和,可以更准确地抓住疾病本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5病案举例

笔者在汤朝晖老师处跟诊收集下列病案。杨某,男,25岁,年4月18日就诊,患者自述胃院胀痛,口苦,冒酸,打嗝,失眠,脉滑,舌红苔黄腻。辨证为胆胃不和,分析:胆汁上逆,患者口苦,失眠,脉滑,舌红苔黄腻,为胆经湿热。湿热上蒸胆汁上逆,则口苦,胆热扰心,则失眠,脉滑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之舌象脉象:胆热扰胃,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表现出打隔,冒酸,胃晓胀痛。

处方:黄连10g,竹茹10g,姜半夏15g,枳壳12g,厚朴12g,丹参30g,木香10g,砂仁10g(后下),青皮10g,生麦芽30g,茯神30g,蒲公英30g,甘草10g,水煎服,4剂。

服药后患者胃脘胀痛、反酸、口苦、打嗝缓睡眠好转。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清胆化湿和胃降逆,枳壳厚朴青皮行气降逆,木香砂仁健脾行气,生麦芽疏肝健脾,茯神祛湿安神,蒲公英清热制酸。

余某,女,58岁,年4月4日就诊,患者自述两胁胀痛,口苦,胃中痞满嘈杂,食欲不振,尿黄,平时性急易怒,舌边尖红苔黄微腻,脉弦。辨证为肝谓不和,肝火犯胃。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肝火亢盛,致使肝失疏泄,肝气郁滞,则两胁作痛,胃的正常腐熟受纳水谷的功能受到影响,则纳差,痞满,嘈杂,肝胆互为表里,肝火及胆,则口苦,舌边尖红苔黄为肝火之征象。治以疏肝清热和胃降逆。

处方:柴胡10g,枳壳15g,黄芩12g,法半夏15g,丹皮12g,焦栀子10g,当归15g,黄连6g,吴茱萸3g,木香10g,砂仁10g(后下),甘松15g,丹参30g,生麦芽30g,鸡屎糜30g,4剂,水煎服。

服药后口苦嘈杂纳差胁痛缓,嘱以继续服用4剂,平时注意控制情绪。方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胃失和降,以法夏砂仁和胃降道,木香行畅气机,黄芩泄热,鸡屎藤健脾除湿通肠道,生麦芽疏肝健脾,甘松醒脾除湿,胃病久而络郁,故以丹参活血通络。

上述两个病案中,第一位患者口苦、冒酸、打嗝、胃脘胀,主要表现为胆胃不和,胃气上逆,第二位患者胃痞、嘈杂、纳差、口苦、胁痛,主要表现为肝火亢盛横逆犯胃,胃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1王键.胆胃不和证的辩治体会.内蒙古中医药,,1:56-57

2张介宾.类经.第1版.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35

3骞骏胆胃不和证治浅谈.陕西中医函授,,5:23-24

4吴谦.医宗金鉴.张年顺,张弛等校注.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5蒋斯悦.肝胃不和类胃病病机治则理论研究.,14:15

6吴伯平.秦伯未老师谈肝胃不和.新中医,,4:7-9

7黄增达,“肝胃不和”刍议.中医函授通讯,,12:26-27

8沈金鳖.沈氏尊生书.田思胜等校注.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74

9阮士军.胆胃不和证治疗体会.天津中医,,12:28

中医学与辩证法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那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ansonga.com/gsyx/130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2-2020 甘松

    电话: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