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所包涵的先贤的养生智慧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进入农历的5月份,黄药师的门诊上常见长痘、湿疹、痱子、疥疮等等病患,这些病患通常都是舌苔厚腻的。这是为什么呢?《黄帝内经》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痱”。进入5月份以后,天气就开始又湿又热,人们总想吃点凉的降降温,但恰恰这种做法是一种违反大自然法则的行为。医圣仲景《伤寒论》中记载:“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所以少食冷凉之品,以防伤脾胃,以免百病丛生。

“姤”卦象

我们先来看看先贤是如何来认知自然环境变化的。咱们拿周易来说,周易卦象,用一横,代表天,代表能量,阳气。一横从中断代表地,代表阴,重叠为卦。

“姤”,代表五月的卦。是五阳在上,一阴在下。先贤用此来表述五月为阳气上升到了极点,再无可升之地。“五”是“一”至“十”的中位数。因此,端午是一年当中,阳气最盛的一天。阳旺至极,此时人体阳气外升至体表,所以我们会觉得燥热难耐,总想吃点冷凉之品来降降温,但人体内里比时最为虚弱,不适合食用生冷食物。但这样说,我们大部分人是无法理解的。黄药师进过几次某个家里有矿的病人家的矿井,有过这样的体验,夏季地表温度很高,进到矿井下后觉得冷,冬季地表下雪了,进到矿井下,温度高到可以穿单衣。打过井水的人也会有此体验的。啰嗦这些例子,主要是让诸位理解自然界和人体在冬夏表里寒热,升降的变化。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回归正题,今天正好是端午节。黄药师从小只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包棕子沉江里,划龙舟是为了驱赶鱼儿怕鱼虲侵扰屈原........重新翻查下以前教小朋友有关端午节的资料: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百越族图腾祭说等等,没想到一个端午节说法还真多啊!近代以纪念屈原之说,为主流地位。而这个来源,学者闻一多先生在其《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龙的节日》等著作中,详细列举出各种古籍记载及考古考证,他老人家认为端午的起源,应是古华夏南方百越族举行"龙图腾祭"的节日,咱们自称"龙的传人",我们都知道“龙”,掌管行云布雨之责。端午之出现,原来本为了“祭龙"。这可比屈原年代更早了,后来因为某些需要,把原来端午节本为“祭龙"的真正由来逐渐隐去,淡出人们的视线外。

敬畏自然,道法自然

华夏先祖熟知天地节气的变化,因此敬畏自然,道法自然。《夏小正》:“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这是古代对"毒五月"除邪辟秽的记载。

农历五月此时天气开始溽热,华夏先祖们认为“阴恶从五而生”,所以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认知到阳气此时到了极盛,就会物极必反,阴气开始萌动产生,所以有"五月五日五毒并出"之论,各种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百病泛滥。这个"毒"字咱们可以如此理解,一种是无形之毒,是眼睛看不见的,我们可以当它为细菌,病毒一类,但又不完全是。另一种是有形之毒,就是我们眼睛可以看到的各种蚊虫和有毒性的生物。

习俗在"端午"是日会在门前插艾条,菖蒲,喝雄黄酒,泡艾草浴以除邪辟秽祛病,减少生病。艾草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具有提神醒脑、驱虫防病的作用。菖蒲的叶片形状似剑,人们将其悬挂在门上。故习俗上有端午节闭门不出,“菖蒲作剑,悬以辟邪”的说法。

雄黄酒

雄黄加热后主要成份为三硫化二砷(As2S3)即砒霜。黄药师不建议现代人自己泡制雄黄酒或饮用,以免中毒。

包棕子,吃棕子的养生智慧

一个小小的棕子,不但好吃,又凝聚了千百年先贤的养生祛病智慧结晶.棕叶,各地取材不同,根据地域不同,南方一般以箬叶为主,北方以芦苇叶为主包扎成型,我们用竹叶来说说咱们祖先智慧。

竹叶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端午,因气温高空气潮湿,湿热之邪较盛,易阻滞气血经络,造成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竹叶正好有此功效。

糯米性温味甘,温脾胃,可以补益中气。现代研究: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等。端午此时阳气外散,内里虚弱,因此糯米可以说温补强壮之上品,但年老,或脾胃虚弱者,不可多食。

大略说下棕子的养生防病的智慧:

糯米性温味甘,温脾胃,可以补益中气。现代研究: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等。端午此时阳气外散,内里虚弱,因此糯米可以说温补强壮之上品,但年老,或脾胃虚弱者,不可多食。

其他配料:

赤小豆:端午湿热盛,人体易水肿胀满,尿赤,生痈肿疮毒,而赤小豆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正好消除这些症状。因此有这些症状者,可加入。

蛋黄:性温,味甘,滋阴养血,宁心安神。对可阴虚引起的心烦不寐胃逆呕吐有不错的作用。

红枣:药用的是小枣。大枣易助湿,脾胃虚弱者吃后易腹胀,这也是很多人为什么吃大枣后产生腹胀的原因。

黄药师不是老说,没有中医思维,没有中医基本知识,养生就是个笑话。

戴香囊

几千年来,百姓会用具有芳香化浊,开窍醒神等作用的中药制作香囊配戴,避邪除秽恶之气,兼之药物有芳香除虫之作用,以保健康,同时也是一种有效预防时疫的方法。黄药师就来点干货吧!

香囊配方

佩兰、石菖蒲、香茅、陈艾叶、桑枝、苍术、藿香、白芷、荆芥、甘松同等量打粉,用茶包袋,装入6g药粉,装入香囊,挂在屋内,或随身携带,药粉一个月一换。

注意事项:

孕妇,婴儿禁用

对气味敏感者禁用

我们也学习下药材的各种功效吧:

佩兰:解热清暑、化湿健胃、止呕。

石菖蒲: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

香茅:祛风通络,温中止痛,止泻。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

桑枝:祛风湿,利关节。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藿香:化湿醒脾,辟秽和中,解暑,发表。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甘松:理气止痛,开郁醒脾。

驱蚊香包

陈艾叶、薄荷、丁香、藿香、紫苏、丁香、冰片、八角、冰片,可根据自己喜好,加入玫瑰花,薰衣草,迷迭香等。

上述药材切碎混合,装入布包内,每包20g。挂于入门口,屋内,多挂几个,以保证无蚊虫侵扰。

防疫避瘟粉

此为黄药师,师门传承数百年的防疫避瘟方,以前师门前軰行走天下,必随身携带,以避各地疫毒,避瘟,防感,之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zz/18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