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史中,引人注意的一件事是线香的出现。目前可以认定的时间是元代?。这里列举三条属于元的史料。
其一:熊进祥《析津志》“风俗”条,“湛露坊自南而转北,多是雕刻、押字与造象牙匙箸者”,“并诸般线香”;
其二:李存《俟庵集》卷二十九《慰张主簿》,“谨具线香一炷,点心粗菜,为太夫人灵几之献”;
其三:《朴通事谚解》卷下,“不知道哪里死了一只蚰蜓,我闻了臊气,恶心上来,冷疾发的当不的,那些水来我漱口,疾忙将笤帚来,绰的干净,将两根香来烧”。
末一则虽不见“线香”二字,但有前面两例作参照,曰这里所说的“两根香”是线香,应没有太多疑问。
线香的制作,在成书于明隆庆年间的《墨娥小录》中已经提到,更为详细的叙述见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四“线香”条:“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芎䓖、独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本、高良姜、角茴香、连乔、大黄、黄芩、柏木、兜娄香末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筩笮成线香,成条如线也。亦或盘成物象字形,用铁铜丝悬爇者,名龙挂香。”制作线香的情景,在蒲呱所绘广州三百六十行的《榨玉香》里可以看到②(图1),画作的时代虽已是十八世纪末,但与《本草纲目》中的描绘似乎没有太大区别。
图1《榨玉香》蒲呱绘
线香出现之后,并没有就此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亦即香饼或香丸,沉、降、檀等上品香料依然是宫廷以及贵胄之家的香事之常③。由故宫所藏清代香料,尚可略窥其盛(图2)。不过从一个大的范围来看,寻常所用究竟以线香为多,大众化的佛事活动更是如此,而专门用作盛放香饼香丸的宝子或香合,此际便不再是必须。
图2清代香料故宫博物院藏
?①《全宋诗》收北宋苏洵《香》诗一首,系据清邵仁泓刻《苏老泉先生全集》补入。诗云:“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筯粗。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功夫。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册七,页,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然而此诗又见明人瞿佑《咏物诗》,题为《线香》(乔光辉《瞿佑全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二零一零年)。以诗风以及诗中所咏情景而论,它似应出自瞿佑。
②黄时鉴等《十九世纪中国市井风情---三百六十行》,页92,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③《国朝宫史》卷十八云:“乾隆十六年辛未十一月二十五日,恭遇皇太后六十大庆,于年例恭进外,每日恭进寿礼九九。”其下详列寿礼名目,如延龄宝炷上沉香一盒,蜜树凝膏中沉香一盒,南山紫气降香一盒,仙木琼枝檀香一盒,又黄英寿篆香饼一盒,蔚蓝寿篆香饼一盒,朱霞寿篆香饼一盒等等。各种香料,可以算作寿礼中的大宗。
文章节选自扬之水先生之《香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