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插艾叶、佩香囊(在香囊内放入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如白芷、苍术、细辛、菖蒲、丁香、甘松、薄荷、紫苏、芸香草等)等习俗,细心人会发现用到很多中草药。因此我们提倡“健康过端午,用好中草药”。
糯米:又叫江米,是做粽子的主要原料。糯米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补肺气、养胃津的功效。中医用它主要治疗消渴、尿多、自汗、泄泻等症。糯米的可溶性淀粉易为人体所吸收,对胃病及虚弱者较适宜。但由于糯米不易消化,因此端节前后不要餐餐吃粽子,或只吃粽子忘了配其他食物,这样会导致消化不良、肠胃不适。一个中等大小的粽子,其糯米含量大约为50~克,就如同一碗饭的分量,如果摄入过多,特别是粽子里再加有大枣、豆沙等甜食,就有诱发糖尿病血糖升高的危险。因此,粽子好吃还要控制摄入量,糖尿病患者应调整其他食物的摄入量,以免血糖升高。
竹叶或荷叶:现代人一般选用竹叶或荷叶包粽子,这些都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植物。作为中药,这些叶片还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食、健胃等多种功效,能降低粽子的黏腻,有助于机体对粽子营养成分的吸收。近年一些不法商贩为了使粽子看上去表面更光鲜、色泽更鲜绿,竟用工业硫酸铜浸泡粽叶,让已失去原色的粽叶“返青”。用这种粽叶包出来的粽子,人们食用后容易铜中毒。
鉴别“返青粽叶”和“返青粽子”时,一要看:原色粽叶的颜色发暗发黄,而“返青粽叶”则呈均匀的青绿色,且表面鲜亮;二要煮:原色粽叶水煮后,会呈现淡黄色,而“返青粽叶”和“返青粽子”加热后,煮出的水会呈淡绿色;三要闻:由原色粽叶包制的粽子煮熟后散发出粽叶清香,“返青粽子”煮熟后非但粽香味不浓,反而有淡淡的硫磺味。
艾叶:端午时节历来就有插艾叶的习俗。端午前后,艾叶长势正盛,新鲜艾叶散发出的强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杀菌素,能有效起到驱蚊杀菌的作用。研究发现,用鲜艾叶烟熏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起到杀灭作用。此外,艾叶还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等功效。
艾叶性微温、味苦、无毒、有香味,可制煎剂,对女性月事不调、吐血、下痢、妇科大量出血有止血作用,既安胎也治不孕,如拿它煮水洗澡可治妇女阴部皮肤病,以艾叶炖鸡或猪肉,则有治妇科病作用。艾草不适合体质易上火的人使用,如经常口干、口苦、脸热、便秘、口破、痔疮、阴虚阳亢、烦躁汗多、咳嗽、吐血等都不宜,以免病情加剧。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脾消泄、杀虫灭菌的药物。中医认为菖蒲气味清香,外用能驱菌杀虫,内服则有清凉、健胃、祛风、提神等作用,常放入香囊中。
青蒿:全株有香气,所含的挥发油占全草的0.3~0.5%,主要成分是桉油精、古旋樟脑等,全草可以提取青蒿素,能清热解毒,还能抑制病菌生长,就农历五月份的气候而言是很好的防病治病的草药。
龙船花:所开的花就像端午节的龙舟头所佩带的红花而得名。此草性凉,有清热凉血的功效。
香茅:有柠檬的芳香,全草所含挥发油是香茅油,能祛风除湿,散寒解表,还能防虫咬,是香囊中常用的药物之一。
柚子叶:是芸香科植物柚子的叶子,所含挥发油有桔子皮的味道,可以防治头痛。
白芷:祛风燥湿,消肿止痛。采用艾叶、苍术、白芷等中草药在室内煨烧,更有辟秽、消毒、净化空气驱灭蚊虫的功效,对净化居住环境有一定作用。
雄黄:燥湿祛风,杀虫、解毒。现代研究发现,本品含有砷(砒霜)的成分,古人称它能“解百毒、辟百邪、杀百虫”,因此将雄黄水遍洒室内外,对环境消毒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消毒化学药物尚未发明的过去,采用雄黄作消毒剂是可以理解的。不少地方都有过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可以驱邪解毒,然而专家提醒,饮雄黄酒等于吃砒霜,极易导致中毒,应当慎重饮用。
但要注意,中药香袋并非人人适宜。近年,不少中药店端午佳节前后出售形状美观、香气袭人的各种传统或时尚香袋,在传统香袋里多数采用的是中药香料等熏香,对于怀孕女性,尤其是怀孕三个月内的早期怀孕期,并不适宜长期随身佩戴香袋。虽然偶尔闻一下香袋中的气味,不会马上就导致流产。但如果长期随身佩戴,持续刺激,并不适宜。
无锡太医堂中医专家建议:孕妇慎用为好,和传统的端午节中药香袋相比,如今的一些时尚香袋是在干花片上滴上天然精油或香料,以做成香包。对于花粉过敏、容易引起皮肤过敏的人群或孩子还是不佩戴为好。
端午养生之艾灸
中医认为,人体有六种致病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也称六淫邪气。其中,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湿邪对机体的影响逐渐加重。现代人多爱吃肉,运动又少,于是,体态越来越胖,脾胃越来越弱。由此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受到伤害,水湿聚积体内,形成内湿。凡有内湿的人,一旦遇到湿度大的环境,里应外合,极易引发身体不适,免疫力随之降低,而且痤疮、皮炎、湿疹、癣等各种皮肤问题都会不请自到。
此时养生专家会建议借助艾条灸肚脐处的神阙穴,帮助除湿。进行艾灸操作时,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皮肤上2~3厘米处熏烤,以使穴位局部出现温热感、红晕,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还可以在穴位周围移动艾条,扩大施灸面积。一次施灸20分钟以上。
1、促进血液循环。艾灸通过对穴位温热刺激,可以促进血管扩张,降低外周阻力,提高血液的流速和流量,从而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由此为身体五脏六腑提供了更多的氧气和养分,进而促进新陈代谢。
2、增强免疫力。在改善血液循环的同时,相应加快淋巴循环,促进淋巴细胞不断产生抗体,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3、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艾灸通过对穴位皮肤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神经感受器,可反射性地调节自主神经与内分泌腺的功能。
中医专家卢国华提醒:艾灸不是人人都合适艾灸适合由于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瘀血体质导致的各种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其专业与否有迹可循。首先看灸料的质量。一般直接灸的要取三年以上的陈艾,杂质少,闻之有股艾叶的清香,燃烧后的烟色偏白,成灰时还能保持原状。而杂质多的艾点燃后冒黑烟、气味刺鼻。其次是看艾条是否紧凑结实,若缠裹不好,使用起来易烧伤皮肤。最后,认穴取穴一定要准确,施灸极为讲究程序,必要先灸头身、后四肢,先背部、后胸腹,依次进行。手持艾灸是效果最好最安全的灸法,往往一个穴位要艾灸十几分钟,要求施灸者有足够的耐心。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产生的灸感也不尽相同。艾灸过程中出现凉、热、痛、痒等感觉通常说明艾灸对身体的调节发挥着作用。具体而言,痒感说明灸处有炎症;刺痛感说明灸处经络堵塞;有热流窜动说明灸处有湿气。灸疗虽然适用范围广泛,但对于一些热性病,阳虚阳亢(五心烦热,面红耳赤)以及邪热内积的人不宜施灸。
无锡太医堂健康大礼钜惠来袭!
中医防治肠炎的小妙招
最伤肝脏的9大“杀手”
医院端午大型公益活动火热进行中
中医看舌苔辨疾病,快来测测你是否健康!
更多中医养生知识/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