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951583.html
我的婆家,葡萄沟杏花村
文
图姜玉梅
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又是一片厚重的土地,因为她是黄土高原。
这是一片干涸的土地,又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因为她是黄土高原。
陇东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镇——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我的娘家和婆家分属两个小村庄:南街村和葡萄沟村。
一村村,一家家,一户户,房前屋后,都是粉白的杏花,一团团,一簇簇,如烟如雾,如诗如画。小时候,没有这么多树,更没有这么多果树,以往这个季节,很少回家。能够有这样的景致,条件极为苛刻:须温暖,无“倒春寒”,无连阴雨,天空明净。
微风拂过,花枝轻轻摇曳,零星落英,翻飞落地。杏花开得正盛,花团锦簇,层层叠叠,同一枝,花开有先后,红色枝条、杏红花蕾、粉白繁花,在蓝天衬托下,如油画般美丽。我急切地想要刻下、画下、记下、拍下这一刻短暂美景,生怕错过这一刻,便不再有,生怕过了今年,再也看不到。
阳春三月,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我来到杏园子,除了小鸟鸣叫,周围一片安静。我静静地靠在一棵大树下,仰望蓝天下含苞待放的花蕾,一阵微风吹来,轻轻地飘着油菜花的香味,树枝轻轻摇动,阳光和煦,小鸟欢唱,让人静心,让人舒服,真想在这样的果园里沉沉地睡一觉。
继续往前走,只听得脚下莎莎声,那是去年的菜叶、草叶、树叶,现在已钻出嫩嫩的油菜籽。果园里有十一颗杏树,三棵花椒树,三棵苹果树,三棵大核桃树,我想,退休后经营并扩大这个园子。
这里缺水,靠天吃饭,却基本能够风调雨顺。是老天眷顾这里的生灵,还是人们的勤劳感动了上苍?
姑父家有四个孙子孙孙女(大孙子玩去了)
婆婆家邻居,也是本家,我们称呼姑父(我曾在《宝宝家的四个宝贝》中写过他们全家),他们家去年栽种药材丹参15亩左右,收获鲜丹参2万6千多斤,常年办养猪场、栽花椒树、经营大型粉料机,全家几口人忙得脚不点地,但脸上永远挂着笑容,这笑容,勤劳之后的希望。
我刚回家时,邻居家房前屋后,几乎都晾晒着姑父家的丹参,根须长、带着土,姑父和姑姑天天翻晒、锤土、翻捡、挑选、分类,最终将晒干的丹参装成九十多个大包装,摞在院子避雨处,待价出售。
姑父家门口
丹参
有天傍晚,我经过姑父家门口,他们正在捆扎花椒树苗,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姑姑高兴地对我说:“这些树苗要用公交车捎到合水县,是网上卖出去的”。
我问到花椒树苗的经营收入,他们非常高兴,一一算给我听。姑父说花椒树苗培育2亩多,1-3年幼苗,高度50cm-1.56m,约2万棵,除了去年,年还可以收入1万2千多元,比种粮划算得多。
当然,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姑父家这么大“产业”。也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能“种到点子上”。
一天傍晚,遇到一位邻居,他一边收拾地上散落的丹参,一边跟我说:“农民种的东西嘛,就是听天由命,种得少吧,价钱高了,种得多了,又没人要了,不种吧,闲着呢”。
他说,年丹参收购价格每公斤2.56-3.00元,年每公斤降为1.50-2.20元。闻听此言,我不禁无奈而沉重。这不就是我们理论上常常探讨的“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吗?邻人们最朴实的话语,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恰让我们深思。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固化的描述,不变的场景,似乎一直在强调黄土高原的贫瘠和人们生存之艰辛。
然而,我更相信,勤劳的人们,让土地改变生活,以劳动创造未来。不变的土地,孕育着无比厚重的文化,形成了绵延独特的审美。
婆婆家正前方有一家四合院,不大但比较新,门口有花有树有菜地。主人六十多岁,按辈分,我该称呼“奶奶”,她老伴多年前去世,两个儿子在外地,平常家里只她一人。
一天晚饭后,我去她家串门,奶奶热情地带我去各个屋子,还把大儿子从新疆寄给她的胃药、降压药拿给我看,说儿子经常打电话,问寒问暖,叮嘱身体,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她家小小的院落,井井有条、干净整洁。奶奶还把为小儿子结婚准备的绣品拿给我看,听说我要拍照,专门拿到光线最好的屋子,仔细取开,摆放齐整。
由于天热,门帘已换为绣有图案的轻薄款,见我对她一针一线用碎布头拼做的厚重门帘爱不释手,又费力地挂上去,让我拍照。还笑着说起我儿子小时候,对她家门口一株向日葵念念不忘,天天跑来看,直到向日葵熟透掰走后,再也没有来过。
这件趣事听奶奶说过好多次,每次说起都带着最开心的笑容,仿佛二十年前的事就在昨天。
出了邻家奶奶的院子,我的心绪忽然通透起来,觉得自己平常所谓的烦恼,都不是烦恼。是的,邻家奶奶的生活还不富裕,小儿子还没娶上媳妇,她孤身一人,最大的远行就是骑自行车去镇上赶集,但她却没有愁容,没有抱怨,和蔼喜乐,照顾自己,为孩子们守候着一个家。
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亲切。这片深厚的黄土地养育了我,世世代代的生活、人生、经历,沉淀并浸润着一种信仰和智慧,一种品质和生存方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多数心灵手巧、勤劳节俭、坚韧要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男性,普遍开朗豁达、富有孝心、善于计划。
每次回老家,我总是沉浸于黄土高原的故土气息、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并一次次固执地认为,曾经住过黄土高原窑洞的人们,传统规范和道德厚重而深沉,他们一生“爱面子”,专注“过日子”,他们苦过、累过、吵过、闹过,依然要过得比人强。也许,这就是黄土高原的性格:隐忍、坚强、坚定……
作者:姜玉梅,甘肃省庆阳宁县人,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书写普通人的故事,
发现身边的美好。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