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药材产量过剩,谨慎选择下列品种

拥抱未来

与你共赴,田园之约

农民帮

勤奋创造美好

农民帮、帮农民

导语

明明是药材市场旺季,药农、药商却说行情不旺?当前中药材市场交易量下降,多数药材销售陷入困境。即使有受灾减产的药材出现,因缺少实际需求行情也是萎靡不振。尽管目前低价药材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短期内看不到涨价的希望,药商普遍投资欲望不高,使得低迷的行情更加低迷。总之,在生产过剩、库存量大、需求不旺、药市整顿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才导致了当前药市行情低迷。在多数药材生产继续扩大,库存累计积压双重压力下,今年整体药市行情难以复苏。不过,只有在低迷的行情中,才能孕育更多的商机。

1中药材周期导致的必然结果

中药材行情的产生和药农的生产都是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大的牛市产生是多年来平淡熊市的累积。只有价格调整了,生产调减了,库存消耗了,才会进入下一轮周期。

2市场药材经营商还未大批调减

中药材行业的牛行情带来的丰厚利润,使得业外人士纷纷加入,参与经营,导致药市一时间出现“买的没有卖的多”不争的事实。据了解,多数常年经营商反应,现在生意十分难做,不光是因为行情不好,价格低,而是出现货卖不动的情况。药材市场大家都十分清楚,如果连常年经营的大户货源都难销,可想那些刚刚踏入不久没有门路的药商更是艰难,久而久之经不起考验的小经销商也就被淘汰了,而当前这段路还需要时间来筛选。

3生产过剩

前几年多数药材价格疯狂上涨,有的品种不但涨幅幅较大,而且在高价持续时间长,如:太子参,从18-20元起价,突破百元大关后,在元左右运行两年多,而且在元上下持续近半年时间。栽种太子参亩收入2-3万元,在高收益的刺激下,产区药农纷纷扩大种植,并且涌现出承包土地上百亩、上千亩种植大户,一家一户散户种植的更是遍地开花。

由于药农盲目扩大种植,势必导致生产过剩,进一步冲击价格大幅跌落。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连续多年涨价行情刺激下,生产出现过剩的药材还有:党参、当归、黄芪、黄芩、白术、白芷、怀山药、北沙参、生地、百合、桔梗、水半夏、旱半夏、元胡、丹参、丹皮、防风、川芎、泽泻、车前子、栀子、牛蒡子、地肤子、金银花、菊花、玫瑰花、荆芥、荆三棱、毛知母、天麻、麦冬、猫爪草、苦地丁、射干、沙菀子,白前等。同时,一些野生药材在高价刺激下,也出现供大于求,价格理性回落。如:全蝎、蜈蚣、九香虫、黄精、石菖蒲、白芨,猪苓等。这些药材生产过剩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也是压抑当前药市行情低迷的原因之一。

4压货囤积风降温

几乎每次药材价格大涨,都或多或少与人为购货囤积密不可分。过去几年药市行情火爆时,买货囤积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在高利润的诱惑下,不但药商一哄而上买货囤积,推三轮车的、卖狗肉汤的、补鞋的、上班的工人、教学的老师、做小生意的商贩等等,都加入了压货大军。

近两年药市进入了下滑通道,多数药材从高价纷纷跌落,压货囤积已无赚钱空间,药商们多停手观望,游资更是悄然撤离。繁华过后是寂静,在多数药材价格下滑过程中,谁也不敢轻易买货囤积。如今,由于市场少了买货囤积者,也就少了几分热闹,使得平静的药市行情显得冷清、萧条,这是当前药市行情低迷的又一大因素。

5从业队伍壮大

在过去几年药材价格大涨时,不少人从中发了大财,如:囤积三七、太子参、党参、当归、桔梗、菟丝子、牛蒡子、浙贝、元胡、麦冬、白胡椒、酸枣仁、砂仁,槐米等。由于这些药材价格涨福大,而且,在高价持续时间长,几乎所有购货者都赚得盆满钵流,尤其购买三七、太子参、党参、桔梗的,少则赚几十万,多则赚上百万,甚至赚上千万。

似乎进入药市便可一夜暴富,在一些药材价格暴涨中,的确有不少药商由昔日的“屌丝”,变成了“高富帅”。一些好事者更是对此事津津乐道,添油加醋到处大肆宣传,激励了不少“淘金者”陆续进入药市。以前,只有几家经营一个的品种,如今,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经营。

以白术为例:十几年前,亳州市场从事白术饮片加工的不过一百多家,如今,不少于家。再以小品种蝉蜕为例,以前亳州市场只有6-7家经营,如今,大大小小的经营户已过百家。七大姑,八大姨,沾亲带故的都在做药材生意。由于从业队伍的壮大,有时候买货者找不到你,也很正常。这也是有货卖不出去,或者感觉到销量不如从前的原因之一。

6用药单位直接到产地采购,市场交易功能减弱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药商感觉到市场大货销售量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国内一些制药厂,饮片生产企业直接到各药材产区采购,如:板蓝根、丹参、生地、党参、当归、黄芪、怀牛膝、怀山药、麦冬、北沙参、黄芩、元胡、白芷、山萸肉、青翘、茯苓、葛根、前胡、柴胡、金银花、菊花等等,这些市场需求量较大的药材,用药单位多从产地直接采购,少则十几吨,多则上百吨。

一些用药企业绕开市场从产地采购药材原料,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而且是大势所趋,这是近几年药商们感觉到市场生意不如产地生意好做的原因之一。由于越来越多的用药单位从产地购货,市场功能在逐渐减弱,这是导致当前药市行情低迷的又一大因素。

7市场整顿药材实际销量下降

自去年国家对药品加大打击力度以来,到目前已有50余家药企被收回了GMP证书,涉及中药生产的有40家,其中有20家为中药饮片企业,另外20家涉及中成药、中药前处理和提取生产。今年前5个月又有44家药企被收回GMP,这其中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仍占了大头。

由于国医院查处药材质量,使得硫磺、重金属、农残超标以及有效含量达不到《中国药典》标准的药材无处可销。对药材质量加大管理力度以及对造假行为严厉打击,有利于中药材行业的健康发展。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有40家中药生产企业被被收回了GMP证书,这40家药企减少了多少药材用量?同时,未发现问题的生产单位,为避免因质量问题被查处,多不愿大量备货储藏原料药材,如此又减少了多少药材用量,这也是当前药市行情低迷的原因所在。

从年到现在,中药材市场低迷已有4年多,市场低迷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用产能过剩四个字足以概括整个中药市场大势。产能过剩该怎么办。一是调减种植面积,从源头控制产量;二是增加用量,从终端提振需求。

1吴茱萸

吴茱萸,受产新的影响,加上库存空虚,市场货源走动零星,商家多为观望,行情持续下滑,现吴茱萸价格中花在-元之间,有产区客商来市推售,后市不稳。广西、浙江、江西等地吴茱萸陆续产新,新货上市量暂时不大。广西省柳城县吴茱萸年产地价15元(千克价下同),价低烂市彻底伤了农民的心,开始大量砍树,年吴茱萸干花收购价元,亩产值超过5万元。农民开始大量种植,育苗人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棵小苗要价15元,农民被利益冲昏头,红了眼,抢着买苗忙着种植。去年本地种植有亩地,今年将超过5万亩。吴茱萸树苗栽植以后,一般2-3年即可挂果,产量逐年上升。吴茱萸江西单产较低,广西最高,湖南居中。正常情况下,江西亩产干花90-公斤,广西亩产干花-公斤,湖南亩产干花-公斤。吴茱萸这几年价格高,农民舍得投入并加强了管理,今年吴茱萸普遍长的好、挂果稠密,丰收在望。未来行情下跌为主。

2胡椒

一年种植多年受益,产品的加工简单易行,且耐贮放,因此,适合农户大量种植。据主产区越南药农了解,今年由于灾害造成死苗,亩产量相对减少,但黑胡椒种植产量高,农户受益,当地种地资源丰富,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农作物之一,每年都有扩地发展种植,总产量相对往年没有明显的减少,胡椒一年种植多年受益,产品的加工简单易行,且耐贮放,因此,适合农户大量种植。据主产区越南药农了解,前几年高价刺激当地农户大面积种植,加上黑胡椒种植产量高,农户受益,当地种地资源丰富,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农作物之一,每年都有扩地发展种植,总产量逐年增加。目前市场该品种人气涣散,价格短期内想要大涨不现实。不过,这个价格想要继续大幅下跌也不现实,但目前贸然购进,涨价也是遥遥无期,只能陡增资金压力。

3栀子

作为药材供给市场主要区域是:江西九江湖口、宜春丰城、樟树、抚州金溪、吉安泰和、赣州;福建福鼎贯岭、分水关、茗洋;河南桐柏;四川广元、宜宾。其中江西和福建是栀子产量最多的省份。栀子的扩种从开始,种植面积明显扩大,新种植、引种的较多,按照栀子树生命周期,这些年扩种的栀子树均进入产期和盛产期,年福建栀子完全采收,其产量达吨左右。其产量能够说明近年栀子产能扩大有多么惊人。目前来看,江西栀子和福建栀子,按照成本来看,都处于亏本状态,采摘的越多,亏的越多。这就是盲目种植的后果,栀子树正常寿命为20-30年,结果期约为10-12年,栀子树育苗1-2年,移栽种植后前2年不结果,第3-5年小产,第6-9年为盛果期,第10-12年为衰果期,第13年后多为老梢不挂果或者少挂果,一般都要砍掉。目前,各地栀子都在盛产期,如果不砍树或者弃采,行情想要反弹很困难。

4丹参

渑池是“豫西丹参”的核心产区,有效成分含量高,具有“根条粗壮,头尾齐全、色泽紫红、药效好”等独特品质,药农采收的丹参几乎无芦头及须根,其丹参酮含量为0.75%,是国家标准0.25%的3倍;丹酚酸B含量9.0%是国家标准3.0%的3倍。年“豫西丹参”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当地丹参种植面积较大,仅渑池县就种植6万余亩,长势良好。目前丹参统货售价13-14元之间,中统17元左右,大统21元左右,产地目前暂无货可供,大家都在等待年底产新。该品种育苗、倒栽、移植后生长周期有一年时间,所以丹参行情波动频繁,高价位会刺激药农扩大种植面积,产能恢复也很快,去年丹参价格较高,农户大面积种植,虽然丹参的需求量连年递增,但今年该品受种植面积影响行情仍将有小幅回落。

5柴胡

近几年来,产地藏柴胡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藏柴胡种植成本低,产量较高,而且价格便宜,不仅受到药农们的青睐,提高了种植藏柴胡的积极性;而且部分药厂也愿意收购价格较低的藏柴胡,因而家种柴胡市场受到藏柴胡的一定冲击,部分家种柴胡销量由藏柴胡代替。

通过与产地种子经营商家的沟通,我们了解到,今年柴胡籽走货比往年快,近两年受国家扶贫中药材政策的大力支持,今年柴胡籽的销售量较去年销售量增加了25%,销往外省柴胡籽也比较多。可见今年柴胡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较往年增加不少。从今年前半年的天气来看,前半年大部分产区风调雨顺,目前各产地柴胡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对于柴胡本身而言,该品种相对党参、当归、黄芪这些来说,受旱情影响并不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关系是决定一切商品价格运行的核心机制。对柴胡而言,假设年需求量保持稳定不变,那么产量及库存就是决定其行情运行趋势的重要指标。从目前来看,对于年需求量约在吨的柴胡来说,柴胡库存量较去年有所减少,产需较为均衡,目前行情趋于稳定。从甘肃产地经营商家那里了解到,目前柴胡品种的市场库存不丰,近几年的整体供销一直处于平衡状态,从今年产地柴胡长势来看,产地长势良好,预计今年产量较大,加之藏柴胡销量冲击,柴胡后市价格会相对下滑。

由于柴胡规格差异较大,质量鱼龙混杂,笔者选用甘肃柴胡统货为例分析如下:2年开始,家种柴胡开始产大于销,库存积压,价格回落。

3年非典时期,价格最高涨至17元,4年全国各个产区面积不断扩种,严重供大于需,导致4年年底家种柴胡价落谷底,价格下滑到8元/公斤。受柴胡的价格低廉,种植收入远不及种农作物,药农们种植积极性大减,5-6年甘肃柴胡价格阶梯式上涨,由5元涨到15元。随着产地种植面积的不断减少,到7年年底柴胡价格突破前高,价格在27元左右。年下半年受中药材牛市行情的拉动,行情上涨,年最高涨至64元。高价刺激下,药农种植积极性大增,柴胡种植面积扩大,造成供远大于需,行情波动,年价格下滑至48元,随后几年,柴胡行情稳中上涨,目前价格在55-60元左右。

综上所述,一是随着国家产业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产地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年产区风调雨顺,丰产可期;二是藏柴胡近年来对家种柴胡冲击有扩大之势,药厂采购选择性大;三是目前柴胡价格处于相对高位,压货商投资谨慎,四是柴胡种类繁多,规格不一,难以聚集人气。因此,柴胡后市震荡下行概率较大。

6白及

白及的生产,除了传统的云贵川等地外,现北起陕西、河南,南至福建、广西;东到江苏、浙江,西至甘肃等地,都已开始人工种植。

初步预计,年全国的白及种植面积可达到8万亩以上,且各地还在大量购买白及种苗,快速拓展新的种植面积。这个过程,必然会造成泥沙俱下,特别是大量劣质白及苗进入种植环节,造成低质大白及、水白及生产过量问题。

一亩地仅仅种苗就需要1.2万株,目前苗子一株1.5元(前两年3元),光苗子价格就需要1.8万。白及生长年限4-5年,每亩投入都在2-3万。如果种植10亩地,前期投入就需要20-30万,对于普通农户根本无力承担如此高的成本,何况还要等4年以上。

白及适合种植区域是云贵川等一些贫困地区,当地政府把白及种植看成脱贫致富法宝,都在说自己种植面积如何如何。但据他考察,全国能上规模的白及种植基地并不多,说是几百亩的往往只有几十亩地。大一点的生产基地,多是由投资人建设的,普通农户和合作社根本无法大规模介入。

白及这个品种全国多达种,种源之混乱在中药材中是出了名的。对于不懂行的人来说,光交学费都可能让你倾家荡产。目前整个白及流通领域,在化工领域流通的是紫花三叉大白及,而药典药用的主要是紫花三叉小白及,其它黄花、白花白及等等都是习用品和伪品。

目前国内白及最常见的种苗培育方式分三种:种子直播、块茎繁殖和组培苗,其中最为合理也最经济的是种子直播;块茎繁殖成活率高、产量大,但成本太高;成活率最低的则是组培苗种植。

而现在市面众多白及种植公司,多在推销自己的白及组培苗。结果是种苗公司都发财了,种植者却一种一个死。

自从白及家种研究成功后,白及的种苗通常要经过引进种源、组培、炼苗和根须发达后,再进行移栽。但由于白及根茎的生长需要共生菌的环境,且移栽和管理非常精细,死苗率通常可达50%甚至更高。所以说,陕西、贵州等地推广种植的组培苗,苗子价格倒很便宜,前两年在3/元株,今年普遍下降到1.2元-1.3元/株之间。但种一路死一路,很难说是家种成功。

白及基地都需要自己育苗,倒苗后冬天运往西双版纳去炼苗;同时,白及种植需要非常精细化管理,对土地、气候要求很严格。土壤需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而喜阴不耐旱涝的特征,让白及种植特别“骄气”,最后配备必要的滴灌设备。

这些环节和过程,都需要资本和科技的投入,同样不是普遍农户轻易能掌握的。

如何破解中药材产能过剩?1中药材种植面积是否大面积调减呢?

中药材生产历来有一个药粮比规律,即药材种植面积与粮食或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值有一定的规律性。笔者通过对主产区所有作物品种种植成本调查发现,46%的品种都比当地主要经济作物价值高,26%和当地主要经济作物收益持平,剩余28%低于当地主要经济作物。

通过对产地调研笔者发现:虽然目前整体药材行情下跌,但实际种植面积并未减少,全国综合种植面积还在继续扩大。据调研数据显示,在种家种药材中,有超过63%的品种目前仍呈扩种态势。

第一种情况是面积在继续扩大,如吉林人参、甘肃黄芪、安徽白芍、山西生地、四川附子(四川甘孜、云南大理和丽江)等。

第二种是“此消彼长”现象,也就是,部分主产区已经开始调减了,但副产区还在不断涌现甚至扩种,例如玄参、桔梗、金银花、丹皮、黄芩等,还有是主产区保持种植习惯,不管涨跌都要种,而副产区得到不同程度调减,如当归、木香,白术等。

第三种是真正在调减,比例只占9%,如北防风、远志、三七等。

2中药材需求是否大幅增加?

对于只能药用的品种,在这两年国家抽检频繁,尤其饮片厂GMP被收证简直是家常便饭,药企都缩减了采购量,基本都是按需购进。药用这块,整个市场流通量其实是呈政策性缩减的。

再看药食两用,食用这块儿的需求确实是大幅增加的。举几个例子,这几年将三七打粉冲喝的中老年人暴增;人参,在央视纪录片播出后,搜索引擎关键词大增;枸杞子,按照前几年的需求,目前庞大的产量早就该烂市;大枣,也是同样的道理,全国人民都在吃大枣,导致大枣需求大涨。

尽管众多中药材库存依然庞大、生产并没能得到足够调减、价格也很少出现烂市药贱伤农,但市场药商在失去了耐心,纷纷出手,导致了一些相对低价的品种或多或少地回升,其中一些品种的确有些盲目,出现的行情未必真实,也难以持续。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O2O服务平台=〉云南省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服务中心。

致力于中药材领域相关检测技术研发和服务整合,

专注于为客户提供质量检测、专家技术、优质种源和中药材信息等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fb/15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