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这一时节千里霜铺,秋高气爽,适宜爬山观红叶,适宜公园里品秋菊,古人云,“霜叶红于二月花”,指的便是寒露这个时节;白居易《咏菊》中写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寒气露冷,对于采茶人,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而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
古人似乎对“香“一物使用得非常彻底。墨汁里添加龙脑、麝香等香料,称之为”香墨“、书卷里夹一枚芸香草防虫防潮,称之为”书香“、将香药调入饮食制成香药果子,香药糖水,称之为”香饮子“、茶里加入香料,便一跃而成为”贡茶“。
“龙凤团茶“不易得,但香料入茶,就和汴梁街头所处可见”香饮子“的招牌幌子一样,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香饮子,即用香药煮出来的饮料。宋人流行喝饮子,虽是香药煮的,但不完全是药,更多的是保健或者像现今的可乐一样满足口感的饮料。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就有香饮子的局部特写。
唐代杜宝《大业杂记》中记:筹禅师又作五香饮,第一沉香饮,次丁香饮,次檀香饮,次泽兰香饮,次甘松香饮,皆有别法,以香为主。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回目中,清虚观打醮后,宝玉和黛玉拌嘴,摔了玉,林黛玉中了暑,心里一酸,方才吃的香薷饮解暑汤便承受不住,“哇”的一声都吐了出来。
“香薷饮”消暑汤,主要是用香薷熬制的,“香薷”是中药名,它能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是在夏日感寒饮冷的体虚脾弱人士调理脾胃,消弭暑气的佳品。
如今大街小巷遍布喜茶、蜜雪冰城、茶颜悦色、书亦烧仙草、一点点,几百年前,北宋的街市上,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药木瓜、砂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等等,可一点也不比现在少。
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中《州桥夜市》里记载:夏月,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梅子姜、香糖果子、香枨元……直至三更。其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我们现今的热闹步行街。
宋人对饮子的制作,比我们目前熟悉的饮料要更为制作精致、复杂,多以各色香料、香花、香果作为配料,《事林广记》就收录了包括“木犀汤”、“沉香熟水”、“香糖渴水”等香饮子的配方和制作方法。
如“香糖渴水”:上等松糖一斤、水一盏半、霍香叶半钱、甘松一块、生姜十大片,同煎,以姜热为度,滤净瓷器盛,入射香一块(菉豆许)、大白檀末半两、夏月用之,极香羙。
我国的制香茶的历史久远,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唐代煮茶时就有加茱萸、葱、姜、枣、橘皮等同烹的做法。
现今在湖南的一些地方,还有吃“豆子芝麻茶”的风俗,即用茶叶、姜、盐、豆子和芝麻冲开水配成的一道香喷喷的可解渴的茶。炒熟的黄豆和芝麻格外香,再佐以磨细的姜丝,喝起此道茶来,有盐味有姜味还有茶香味。
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记载:“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文献指出用桂花冲泡为香茶,可使满屋飘香,菊花次之,“二花相为先后,可备四时之用”。此时所用的香料基本为桂花、菊花、梅花、茉莉、龙脑等,古人多称这种在茶叶中加入天然香料制成的再加工茶为添香茶。
到了明代,“茶引花香,亦益茶味”,这种熏香茶法已见诸记载。
明代朱权在《茶谱》中指出“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熏香亦可。”
元朝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一书的“诸品茶”卷中,记载有龙脑、麝香和各种香花熏制的“脑麝香茶”:脑子随多少,用薄藤纸褁,置茶合上,密盖定。自然带脑香。其脑又可移别用。取麝香壳安罐底,自然香透尤妙。
脑子即龙脑香。
“百花香茶”则言:木犀、茉莉、橘花、素馨等花,又依前法(脑麝香茶之法)熏之。
这种熏香茶法,和《陈氏香谱》中“花熏香诀”极其相似。
明代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中,记载有“木樨香茶”的制作方法:九月桂花盛开,清晨以布单铺树下,以杖打下花头,收起。约用茶叶一斤,和露桂花一两,用浓皮纸作袋装之,封口。以微火笼内,反复烘之。一日夜,量花茶干则住火,不可开封,收贮竹囊中。用时取出,置瓶中,以沸汤冲之,少顷,饮则如新桂馨香。
同一时期钱椿年编的《茶谱》中,也详细记录了可作熏香茶的香花极其花香茶的制作方法。
如“莲花茶。于日未出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絷,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人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
明代顾元庆所编《云林遗事》一书中,曾记载元代文人倪云林所制的“莲花茶”:“莲花茶,就池沼中择取莲花蕊略破者,以手指拨开,入茶满其中,用麻丝扎缚定,经一宿,明早连花摘之,取茶纸包晒。如此三次,锡罐盛扎以收藏。”
沈复的《浮生六记》中也写道,“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可见,芸娘确实是一位兰心慧质的女子,其方法很简单,可是现如今要拥有一片可以用来熏制“莲花茶”的莲花,却不是易事,公园里莲花“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或者如李渔般,“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宋朝时兴起了把香入茶的热潮,大概是上行下效引起的潮流,这种“香茶”是以各种香药为主与茶叶制作的茶饼,《香乘》中特意列出了《香茶》的分类,收录了“经御龙麝香茶”、“孩儿香茶”、“香茶一”、“香茶二”的香方。
如“香茶一”:上等细茶一斤、片脑半两、檀香三两、沉香一两、缩砂三两、旧龙涎饼一两,右为细末,以甘草半斤剉,水一碗半煎取浄汁一碗,入麝香末三钱和匀,随意作饼。
这种“香茶饼”既可用开水冲泡,也可直接放入口中含嚼,如同我们现在的口香糖,宋人李涛有诗《春昼回文》,云:“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沉烧处碧凝烟。”
只是不知道这款茶饼尝起来味道如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