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朵ldquo嘎rdquo文化的

白癜风需要住院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787972845788660&wfr=spider&for=pc

康朵“嘎”文化的发源地

沿着通天河的脉络溯流而上,有一片雪峰耸峙、江河纵横、鸟兽成群、风俗神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雪域圣地,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经幡斑斓,弥漫着浓郁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苯教象雄文化和原生山水文化,这里物产丰富、宝藏遍地、景色秀美;世间九尊神山之嘎觉悟神山蜚声雪域;这块“神山圣水”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这里因区位和历史的缘故,完整保存了原始纯朴的藏族风情、古老的祭祀文化和神奇迷离的民俗风情。

奔流不息的通天河,带着嘎域高原的无尽“黄金”,执着地奔向广袤的中华大地,代代百姓在嘎域生息繁衍,这里是康朵(上康)“嘎”文化的发源地,别样的农耕文化、传统的居民建筑、特有的民族传统习俗,根底深厚的原生山水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藏民族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孕育、演绎出无数传奇,造就了绚丽多彩的“嘎”文化,成为康朵历史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创世九尊神山之嘎朵觉吾

根据史料和佛教经典的记载:嘎觉吾为世间九尊神山或藏区九大神山之一,与西藏冈仁波齐、云南梅里雪山以及青海果洛阿玛尼卿雪山并称为名扬海内外的藏区四大名山之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笔架山,颇有名气和威望。

佛教经典《甘珠尔》中佛祖·释迦牟尼详细阅述和介绍了有关嘎觉吾拜师取经时的远大祈愿、积德行善的无私无畏、悟道成佛的无量慧能和赐福生灵的无限功德,可在《甘珠尔》经卷《大集经》中详细查阅到。佛教密宗中嘎觉吾为世间二十五大神山的其中之一,其地位和威望均名列前茅,同时觉吾山为藏区有缘显密修行者的得道之最佳捷径。在史诗《格萨尔王传》里传唱说:英雄格萨尔王曾把许多珍稀之宝供奉与嘎觉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金瓶”为供奉之珍品,故史传嘎觉吾乃世界财富之山,而据现代地质勘测,嘎觉吾附近有许多珍稀矿产,扎朵金矿为其中之一,可谓巧合,但作为旅游资源的神秘文化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根据历史和古迹可知,被史家称为“祖孙三王”之一的藏王赤热巴坚曾慕名从拉萨远行,专程朝拜嘎觉吾,途中的宝座至今在觉吾山前的赛康寺内,又此得以证实。因史称大昭寺的“觉吾佛”与康区的“嘎觉吾”两者均为得道成佛者,故在藏族信教群众的思想深处有着毫无悬殊的同等威信。据传说,神山嘎觉吾有三个儿子,长子念青桑荣达泽、次子杂荣吾布达泽、三子赛康达泽。传说均为除恶行善和压邪扶正之干将。

觉吾山附近的大小河流层出不穷,均流入长江、黄河、雅砻江源的源头扎曲河,为我国境内的江河之浩大流长注入了不可低估的力量源泉。觉吾山附近,栖息着许多珍惜的野生动物,如:白唇鹿、藏羚羊、麝香鹿、岩羊、斑鹿、黄羊、雪豹、猞猁、马熊等。还有雪鸡、鹤、雕等鸟类也在此繁衍生息。觉吾山周围还生长着许多罕见的珍贵药材,如:冬虫夏草、雪莲花、雪茶、雪滴石、红景天、贝母、甘松等。觉吾山近处生长着许多树木,如:百花怪柳、黄怪柳、柏树、苏树、高山柳等,其长势之茂盛也是比较罕见的。

二、康朵(上康)“嘎”文化发源地

“康”是一个历史地理名称,是藏语“kang”的汉语音译,在旧时汉语文献中曾译作“喀木”或“巴尔喀木”,是我国“藏地三区”(卫藏、安多、康)之一。在汉语环境中,人们习惯于将它称作为“康区”、“康巴地区”或“康巴藏区”。在早期的藏文史籍中,藏族学者习惯上把我国藏族地区划分为三大区: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如、下部多康六岗,故称“藏地三区”。这时的“康”称作“多康”(朵康)。元代在藏族地区设三大土司管理,逐渐形成新“藏地三区”:卫藏、安多、康,即阿里、卫、藏合称卫藏;多康地区分解为康、安多两区。这种划分一直被沿用到今天。元代以来的康区的地域范围大体包括鲁共拉山以东,大渡河以西,巴颜喀拉山以南,高黎贡山以北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这一区大致涵盖了今天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

“康(区)”作为一个藏的历史地理概念出现较早。椐格勒博士考证,“康,这个古地名大约形成于唐代或吐蕃时期,即藏族古代文化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形成时期。”石硕博士也认为,“‘康’的概念出现较早,可能在吐蕃时代即已经存在”。藏族为什么将这一地区将之为“康”,“康”在藏语中又有什么含义呢?藏族著名学者更敦群培所著的藏文历史名著《白史》对此有如下解释:“总合东方之地区……所言康者,系地其边地”。目前,学术界都普遍以更敦群培的解释为依据,将“康”解释为“边地”。

据史料记载,尕(嘎)朵乡境内包括卓木齐、吾云达、布由、岗由、来叶、阿夏等多地,均坐落在通天河流域。朵康历史记载当中就包括:布由勒德诺布、岗由诺哇它伊、阿夏夏土松保、来叶显热斯等五个罗汉就在此活动过。现今布由、岗由、阿夏、来叶等地名仍沿用在行政地名上。尕(嘎)朵是娘措部落的起源地,娘措是整个嘎域最大部落。《娘措氏史》中道:“总之,我认为嘎域娘措和嘎域是同一个意思。”《如意树之种·赛康寺历代法嗣传》中也说:“子述父史般地讲道‘此贤者是一位居于鱼肚之上的天竺成道者’,后人依此希奇传闻,取名为“乐俄巴”,或者大部分人称之为娘措(在藏语中“娘”是鱼的意思,“措”是生活的意思)。后来,政教事业如夏日之潮,上弦之月,越来越腾达,因而娘措氏族闻名于世。”又在《曲麻莱志》中道:“由于娘措氏族生活在像鱼肚一样的地域上,后人才称它为娘措”。《珠瓦三部落史记》中也讲到“娘措氏族源流于岭氏后裔东·白日尼玛坚赞之子迦瓦加所管的盖加娘措部落,此部落以三个称作娘措的小部落组成,依此把这个村也称作娘措。位于尕(嘎)朵乡的赛康寺(色航寺),藏语称“赛嘎日茸洛拉顶贡”,意为“白光自宗永固寺”位于尕(嘎)朵乡柯庆沟的赛嘎达则山下,去乡11公里。寺东有赛念日山,寺西是尕朵觉悟山,西北则为赛嘎达则山,寺处三山交界处交通要道.是称多县境内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格鲁派寺院。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在朝觐尕觉悟神山时,都将所带宝物赠与该寺,明清时期该寺是藏区收藏珍宝最多的寺院之一,因此在马步芳统治青海时期,赛康寺曾遭兵匪四次洗劫。历尽劫难后的今天,赛康寺僧人依然秘密收藏有珍贵佛像及古物百余种。改革开放以后,寺院重建有五明佛学院,密宗学堂、显宗学堂,并新建了医院。明洪武三十年(),由出生于今邓柯县的僧人求吉昂江扎巴合并四周的昂却桑底格派楞寺、公青寺和嘎顶拉叶则毛寺(简称拉贝寺)为赛康寺,是原上下年措和白日多玛兰族群众共同信仰的格鲁派寺院,是称多境内出名的4座格鲁派大寺之一,主寺为西藏色拉寺,下辖多玉树县的邦公寺和曲麻莱县的夏日寺。

赛康寺

位于称多县尕(嘎)朵乡南面约二十三公里处的邦夏寺,在元朝时期是蒙古人所信奉的萨迦派寺院,现在的卓木其村被当地藏族群众称为“格秀仲莫切”,“格秀”意为军营遗址,“仲莫切”意为大村镇,相传是当年蒙古人驻扎兵马的大村庄,是元代嘎域地区蒙古人活动的中心地之一,也可能是元朝在朵甘思地区设置的大驿站之一。至今在该地还见到许多古代建筑的遗迹,其中格秀经堂古建筑最为有名。邦夏寺

格秀经堂被尼玛石墙、白塔、经幡、转经轮所环围着。据传,经堂约有多年的历史,由蕃襄雍珠嘉措所建,后由蒙古人格秀丹增秋嘉加固修复。经堂内壁绘满了色彩斑斓的壁画,壁画的风格除了藏传佛教传统绘画艺术的风格以外,还具有明显的蒙古族风格,壁画的内容有山有水、有佛像、有动物,有远古的象雄文字,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格秀经堂也因此被列入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正在逐级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帮夏寺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嘎道果”(藏文音译),在俄尔寺堪欠巴丹曲炯真言里记载:自佛陀涅槃后,由精通十明的班智达贤德闹布受邀,在今尼泊尔和西藏边界经过时,受空行母赞颂。在乌藏、汉地、蒙古、朵玛等地区转了十二年载,寻找舍利供奉之地。在火马年年在睡梦中遇到一位喇嘛称赞释迦牟尼佛舍利,称其名为桑巴,吉祥之地名为道果。由此,班智达上拜问上师,而上师回答,其名叫桑巴,地名叫道果,与梦里的名称和地名不谋而合,兆显着吉祥之寓意,于是将释迦牟尼佛舍利供奉于此,已有多年的历史,受许多能人智者的拜见。

三、晓通古今的科玛擦擦

“擦擦”为梵语,意为用干净的土脱模制作的泥质(或烧制)的便携的小佛像和小佛塔。自公元七世纪,随着佛教在青藏高原的传入,尤其是在佛教后弘期初期阿底峡大师的宏佛,从古印度石板塔腹内置放圣物的装藏风习演变而来的,是为了积攒善业功德,所制成的擦擦多用来为佛塔和大佛像装藏而至于内膛,也多为禳灾祈福的圣物,放置供养,或置至空野,以求福祉。

尕(嘎)朵乡科玛村发现的上万件擦擦,从艺术手法、造型风格、构图繁简特点以及烧陶工艺等分析,大约为佛教后弘期初期即公元12—13世纪当地制作的佛教艺术品,其题材大多为弥勒、释迦牟尼、无量寿、六臂怙主、三长寿佛、三怙主、五方佛、祖师以及小佛塔等等。从图像学的角度看,既有印度和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同时,又逐渐流露出康区艺术的古拙质朴、自在舒展、写实而不拘泥的审美趋向,造像装饰简单,厚重大气,沉稳而气质内蕴,身型都呈肩宽腰细,局部表现细腻丰富,如饰物、腹肌、服饰纹理等,其中个别文字经咒擦擦和浮雕塔形擦擦,不难看出深受阿里古格早期造像的影响,其内容丰富、数量之多,可称为康区擦擦之首,且具有丰富哲学、宗教内涵和很高艺术文化价值的泥塑脱模造像形式。

四、天然岩画博物馆

嘎朵觉吾附近还散落着许多悠久历史的岩画,主要分布在尕(嘎)朵乡布由村、卡吉村、木秀社、赛康沟口、扎嘎社沟口等地。通天河水缓缓流经尕朵境内,沿岸一座座古村落,一处处岩画群,用它们历经沧桑的容颜,唤醒了境内远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吸引着人们去领略其独特魅力。尕(嘎)朵岩画,其分布点多,面广,其中又以赛康岩画、布由岩画、木秀岩画等岩画资源作为著名,赛康岩画位于海拔米的赛康沟口,岩体所依据的山梁与乡村公路平行,公路外侧为希曲河,岩面距离河床14.9米,岩体右方有一条名曰“柯庆沟”的山沟,赛康岩画分布在一块较大的基岩上,共有16幅图像,内容有鹿、牦牛、岩羊、犬等,岩画图像多采用凿刻法。在20世纪九十年代被录入中国地图出版社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收录有“赛康岩画”词条,该书第24—25页“青海省岩画图”中亦标注有赛康岩画位置。赛康岩画中既有鹿风格的岩画,也有牦牛风格的岩画,鹿风格的岩画和牦牛风格的岩画并存,可以得出赛康岩画的年代约在公元7世纪—5世纪,距今约—年,即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五、石艺古村落群独树一帜

尕(嘎)朵乡古村落最独特的是保存完好的古老藏式石砌建筑艺术:石砌的塔,石砌的民居,石砌的墙壁,每一块石板都见证着尕朵乡的古老。

这些古村落大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尕(嘎)朵乡布由村的布由嘉国古碉楼及其建筑群、尕朵(嘎)乡卓木齐村、尕(嘎)朵乡吾运达村等古村落。吾运达古村落于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卓木齐是以石砌建筑文明为代表的“石砌民房”古村庄可追溯到六世纪的附国和吐蕃东部的东女国时期,年被评为“青海最美村庄”。

古建筑属布由嘉国碉楼最为有名,位于尕(嘎)朵乡布由村,布由村在玉树二十五族时期属固察百户辖地,农牧结合,富饶一方。布由嘉国碉楼久负盛名,背靠巴拉神山,多少年来静静矗立在通天河畔,经历沧桑,依然魅力独具。布由嘉国碉楼是一座四层石砌古楼,总面积平方米。属典型的石木结构藏式古建筑,回字形四方楼,底座为土夯,墙为石砌,楼高四层10米,一层为圈养牲畜,二层为卧室,三层为接待室,四层为佛堂,共有48间房、8个瞭望口。布由嘉国碉楼是通天河畔石砌民居里面形体较大的一幢,其确切的修建年代和史实早已在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据房主介绍,此楼距今有至少余年的历史。年5月13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九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塔诺培佛塔。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佛塔也随之传入通天河流域,那时通天河畔就有了这座诺培古塔(藏语意为"俱增宝")。每年藏历6月4日"曲果节"时才会打开门让信徒进入塔内祭拜。刚一钻进塔内,里面一片漆黑,迎面扑来阵阵凉意,稍后才逐渐看清眼前的景物。这是一座高二米,宽四米许的六层方形佛塔,上面满蒙着灰尘,距今一千多年,而从未变动过,一切保持原样。一石块上刻着六字箴言,上面为梵文,下面是藏文。相传第三十八代藏王赤松德赞执政时为弘扬佛法,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士来到这里,经过通天河时突然天降大雨,地面冒出一个高约50厘米的水晶塔。莲花生大士在上面垒砌上石头,就建成了这座诺培古塔。在水晶塔旁边供奉着舍利子和经书以及很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在塔身的石缝间长出名叫萨迦的植物,虽无阳光,却生长旺盛,令人诧异。当地人把它叫"治病草",因不见阳光,通体为纯白色。人们为治病经常采折,然而常采常生,生机勃勃,生生不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塔内空间不大,四周用铁架支撑。按当地习俗,人们进入塔内祭拜时可以顺时针围塔转三圈,以此来祈福和表达恭敬之心。在此塔之外,罩一白塔,高亦六层,耸入蓝天。

诺培佛塔

  六、古色古香诠释传统民俗文化

——卓木齐村神鸟祭祀文化

(糌粑节)

神鸟祭祀是格察卓木其村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耕祭祀仪式。仪式上祭祀的神鸟,相传是嘎觉吾神山的管家,颈项上挂着一串钥匙,能够开启嘎觉吾神山财富、智慧、健康、福寿的宝库。在仪式上,人们通过互洒糌粑祈福、祛灾。神鸟祭祀仪式上的各种用具、法器、仪轨等无一不积淀着通天河畔人文民俗文化和传统苯教文化,以及苯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杂糅。

——嘎觉吾转山节

嘎觉吾转山节,是藏族朝拜嘎觉吾神山的节日。佛教经典中记载嘎觉吾为世间九大创世神即九大神山之一,并且是闻名遐迩的藏区四大神山之一。每年从藏区各地到此转山朝拜的信教群众络绎不绝。在神山的祭祀现场,参加祭祀的藏族人身着节日盛装,吹法号,撒隆达,场面甚为壮观。嘎觉吾转山分三种:大转约需8-10天,但据介绍大转只有最后的两天才能看到主峰;中转约需2-4天,全程徒步约55公里,有较长路段可以通车,完全需要徒步路段约25公里;顶转只需要1-2天就可完成。

——吾云达泼水节

泼水节是尕(嘎)朵乡吾云达村最隆重的节日,也是藏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藏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在欢声笑语间互相追逐着,将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吉祥之水、幸福之水泼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吾运达村传统泼水节祭祀神鸟活动属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说在很久以前,从遥远的印度飞来三只大鹏鸟,这三只大鹏鸟在飞到通天河畔时,不落到富人家,却偏偏落到一户贫困人家的房顶上栖息。这户贫困人家的主人怎么驱赶也赶不走,即便是一时飞走了,过几天再又飞回来,还是落在他家房顶上栖息。主人也只好作罢,不再赶它们走,还拿出原本就不多的青稞来喂食。日子过得好快,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但是自打这一年开始,他家一改往日贫困落后的面貌,家境也慢慢好了起来。这户贫困人家的主人便认为这一切的转变,都得益于三只大鹏神鸟的庇佑。后来,三只大鹏一直陪伴着贫穷但心地善良的主人,成为他们家的三个成员。主人也好生相待,照顾他的孩子一样照顾着三只大鹏。几年后,主人的孩子们也慢慢长大了,各自成家立业,经商的老大有收入,种地的老二有收成……总之一切都是非常的顺利、祥瑞。当时来讲,他们家真可谓是儿孙满堂,父慈子孝,妯娌融洽,其乐融融。直到有一天,这家的主人离开这个世界时,三只大鹏也跟着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了纪念这三只大鹏,每年春播时节,这一家人便要起个大早,换上净水,口中念念有词、虔诚地祭祀朝拜这三只大鹏神鸟,感恩三只大鹏带来的好运与福报。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祭祀活动慢慢流传了下来。

——夏卓玛琼文化节

“夏卓玛琼”是玉树称多尕(嘎)朵乡独有的“蕨麻”品种之一,由于在今称多尕朵岗由地区的蕨麻从色泽、大小、味道等各方面的突出特点,藏区各地将当地的蕨麻誉为“夏卓玛琼”。相传藏王“赤然哇坚”自拉萨千里迢迢来到康区朝拜嘎觉悟时,受到当地广大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根据当地习俗,为表达对藏王的崇敬之意,奉上了一碗甘甜香醇的“夏卓玛琼”,藏王食后,便称赞为“绝世佳肴”。自此“夏卓玛琼”便享誉藏区,名震康区。据说,西藏拉萨的一座古老石碑上还详细记载着“夏卓玛琼”的功效与作用。

神山尕(嘎)朵觉吾和通天河绵延在康朵嘎域大地,默默回想着关于“嘎”的故事,故事也从未定格在某一时空。古老的村落被岁月精心雕琢成画,置身社会变迁加剧的时代,沿着时光的轨迹举目回望,属于我们的集体记忆似是一面平静的湖泊被莫名的风荡起几层涟漪,不禁怅然若失。

????????????????

人文尕朵

????????????????????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jj/18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