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道教农历八月初三,恭贺一家之主灶

道历年八月初三,是道教神仙九天司命灶君的圣诞之日。灶君,又被称为灶王爷、灶神、东厨司命等等,是民间和道教共同尊奉的一位神祇。俗话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每年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三,即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离开家宅去天庭向玉皇大帝奏职,详细禀报这一年这家人的善恶之事。人们在这一天准备了许多糖瓜、麦芽糖等糕点作为祭品供奉给灶神,还要在灶神神像的嘴唇涂抹蜜糖,就是为了能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灶王爷被赋予了监察人间善恶的神职。像东晋道教名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中写道:“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如果这一年犯下大错,灶王爷会减去你三百天的阳寿,犯小错也要减去一百天。另外《太上感应篇》中也写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月晦之日,灶神亦然。”那么是不是灶王爷只是为了向玉帝“打小报告”吗?当然不是。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道教认为神明无处不在,其中在每个人的家中就有许多保家卫宅的神明,他们被称为“家宅六神”,即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土地神和厕神。这是在原始的“五祀”信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汉代王充在《论衡》里写道:“五祀报门、户、井、灶、室中溜之功。门、户,人所出入,井、灶,人所欲食,中溜,人所托处,五者功钧,故俱祀之。”诸多家神里,又以灶神最为亲切,被称为是“一家之主”。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对于古代的老百姓来说,吃顿饱饭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了。出于对“吃”的信仰,灶神这位神明也被塑造了出来,那么灶王爷是谁呢?历史上,由于地域的差别和王朝的兴替,灶王爷的形象也是不尽相同。《礼记》记载:“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上古大神祝融带着火神的属性,因此也被奉为灶神。此外还有“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作为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也曾被奉为灶神。另外在一些典籍里,灶神还被认为是女性形象的神明。如《灶王经》里记载,在昆仑山上,有一位独处的老妇人,妙行真人向天尊询问此人的来历。天尊说,老妇人是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乎二气。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又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祸殃,弗可免也。《酉阳杂俎》里也是将灶神作为女性的形象:“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一曰灶神名壤子。”灶神的形象多变,民间还将灶神塑造成一位和蔼的老爷爷形象,并与灶王奶奶坐在一起。总之,不管灶神的形象如何变化,他的神职还是不变的,不但是“一家之主”护佑着一方平安,同时还监察百姓的功过之事。是一位让百姓既亲切又敬畏的神明。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描绘了古时祭灶的场景:“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告别了炊烟袅袅的状态,烧火做饭也被天然气取代,但是人们对于祭灶、供灶的习俗还有保留。这不但是对神明的一种敬畏,更是对于“家”的认可和传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jj/21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