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情绪一旦燃烧起来,就无法抵挡冲动,之后清醒过来,又会陷入无尽的悔恨和恐惧中。司马昭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街头上刺杀了皇帝曹髦,这件事让他后怕不已。
“弑君门”事件后,对司马昭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那就是他很难洗清自己和他们司马家了。毕竟你司马昭干的是连马赛克都舍不得打的无节操事件,想要以体面的方式为曹魏政权更换产权证,几乎不可能。
于是,司马昭认为只有通过立无上之功、灭国之功来洗白自己。当时的可选目标只有蜀汉和东吴。从交手战绩来看,曹魏打东吴有优势,但东吴势力强大,疆域广阔,灭起来需要投入更多。
而蜀国虽小,但却被丞相、姜维等人频繁挑衅,难以攻克。权衡之后,司马昭决定先拿下蜀国,于是,“二士争蜀”便开始了。
第一,前面提到的挑战难度,你司马昭犯了大错,就得用更大的功绩来弥补;第二,曹魏和蜀汉的政治冲突更为激烈,蜀汉一直坚持不懈地与曹魏争夺政统的合法地位,而东吴更像是一个和稀泥的,相比之下,灭蜀会取得显著效果,而灭吴则没有多大效果;第三,蜀汉方面自己出现了破绽,为司马昭提供了难得的好机会。
原来蜀汉的弱点在于,他们将大部分兵力派往沓中屯田,导致汉中的守备力量不足;同时,他们放弃了对入川要塞的防守,意图让魏军自行深入,再进行反击。
此外,姜维所在的沓中与汉中相隔甚远,难以相互策应。如果魏军能够成功拿下汉中,就能打开益州的北大门。因此,司马昭组织了一场战前分析大会,得出了蜀军总兵力约九万人,居守成都和其他郡的人数约四万人,剩下的不超过五万人的结论。
他们计划将姜维牵制在沓中,直指骆谷,攻击其空虚之地,如果姜维选择坚守城池,那么蜀军的兵势将会分散,首尾离绝,从而获得胜利。
蜀汉在汉中地区的守军大约有1.5到2万人,加上成都和各郡的备兵,总兵力也不过四万人。而在曹魏的分析中,这一情况大致符合实际情况。
然而,就在战争开始时,曹魏已经摸清了蜀汉的底牌,这让蜀汉陷入困境。姜维手中拥有三万兵力,但他第一时间考虑的不是回去保疆卫国,而是担心他的三万兵力不能冲在最前面。
他向刘禅发电报,要求他调集首都和其他各大门户的兵力,让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姜维认为自己是进攻为王的,防守的事让其他人去做。他相信,他的三万大军有更大的用处,而堵口子的事则由刘禅的朝廷去安排落实。
别说什么刘禅的朝廷有难处,反正他已经及时反馈了信息。
姜维的“死道友莫死贫道”的意图其实是要削弱蜀汉的防御力量。他希望刘禅能够采纳他的意见,将首都防卫力量和各大门户的防御力量抽空。
但是刘禅对此并没有明确的反对,只是用实际行动暗示姜维应该回防,否则会对国家的安危构成威胁。这种情况下,刘禅和姜维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成为了最大的内耗。
刘禅的错误在于拿国家的基业去赌,而姜维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将国家的资源用于个人的想法和意愿。
在深入了解情况后,司马昭开始积极推动对蜀的进攻,然而这次行动仍然十分尴尬。其中,一个问题是司马昭无法找到合适的总指挥人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其他人看清了司马家的真实面目,感到恶心。尽管如此,由于形势所迫,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
最后,司马昭选择钟会作为总指挥。有趣的是,钟会在司马昭的核心小圈子里被广泛认可,包括司马昭的幕僚邵悌、妻弟羊祜、钟会的哥哥钟毓、司马昭的妻子王皇后,以及由钟会推荐上位的王戎,他们都曾向司马昭表示,钟会这个人必然反叛,因此不能给予重任。
然而,尽管如此,司马昭仍然必须使用钟会,因为他是唯一一个有能力并支持司马昭伐蜀的圈内人。这种情况讽刺吗?
司马昭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必须忍受许多不由自主的事情。
公元年冬,镇西将军钟会被封假节都督关中军事,大规模南征兵源和物资开始聚集。钟会即将出兵前夕,蜀汉一线的最大将领邓艾仍然持反对意见,尽管他近几年对姜维的战绩卓越,但对伐蜀并没有积极态度。
为了改变他的态度,司马昭派心腹师纂作为邓艾的政委并传达最高思想,邓艾最终同意出兵。然而,司马昭并未因此掉以轻心,他命令廷尉卫璀持节监督钟会和邓艾的军事行动,并给予一千人的军队支持,形成一支独立的监督部队,类似于现代的监军制度。
在誓师大会上,仍有反对声音出现,邓敦将军公开表示蜀汉不宜出兵,结果触怒了司马昭,被斩首示众。最终,司马昭排除万难,成功启动了灭蜀之战。
公元前年秋,魏军统帅钟会率领十余万士兵,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军汉中;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余人马自狄道向沓中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率州军三万余人向阴平桥头截断姜维的退路。
魏兴太守刘钦带东三郡两万人由子午道出与魏军主力会师。诏令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邓艾进攻甘松、沓中,诸葛绪进攻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退路。
蜀汉放弃了秦岭的子午道、傥洛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的防守,魏军大摇大摆地向汉中进军。汉中只有不到一万的防御力量,无法临时分兵。
姜维喜欢打外围,魏军便分梯队阻击他的增援。蜀汉打开门做生意,魏军每条道都下注,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蜀汉无法去堵每一个缺口。
即使姜维及时回防并与汉中兵力合在一起,堵住汉中周边的要塞通道,也已经足够了。问题是,姜维打死也不愿意回来。
姜维对待军队的掌控力有多么之高呢?甚至到了钟会已经带着军队进入了骆谷,邓艾也带着军队进入了沓中,这时候刘禅才开始感到惊慌,派出了廖化前往沓中救援姜维,同时派张翼、董厥等人前往阳安关作为外围支援。
直到这个时候,姜维才有了向汉中靠拢的想法。这就是大家心目中忠义至上的姜维!原本就应该主动采取行动,但却非要等老板给他认输之后才有所动作;原本可以顺利地进行战略收缩,但却非要在友军的支援下才能层层突围。
如果姜维没有因为任性而误了大事,那么也许蜀汉的历史就会因此而改变。夫妻之间难免会有争执,内部有矛盾和小心思也是在所难免的。
但是姜维误了大事,这使得汉中的蜀军只能收缩防线退守汉、乐二城,甚至汉中大门也无法保住。蜀汉的监军王含守在乐城,护军蒋斌守在汉城,每人都有五千士兵。
当魏军的三路兵马齐进时,钟会顺利进入了汉中。他的人狠话不多,但是手段狠辣。他派李辅带一万人围住乐城的王含,派荀恺带一万人围住汉城的蒋斌,自己则带了十余万人迅速朝阳安关而来。
这种打法是逐个封锁再逐个击破。阳安关原本是天险,守将关中都督傅佥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都是很强的。但是家贼难防,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
傅佥的副将蒋舒曾经受到过处分,因此怀恨在心,于是打开城门投降了魏军。蒋舒在武兴督事,做得不错。蜀汉曾经派别人代替他,但他仍然留在汉中协助守城。
由于怀恨在心,他打开城门投降了魏军。傅佥的父亲也是一位硬汉,他曾经在阳安关打了一年多都没有拿下它,而曹操也曾经在阳安关遭遇了有如神助的困难才得以惊险拿下。
但是现在,阳安关却在姜维的任性和钟会的手段下失陷了。先主刘备,您在地下有知,能否瞑目呢?
阳安关的丢失使得汉中难以防守。为减少战争成本,钟会发出了《移蜀将吏士民檄》,劝蜀地军民投降。汉中除了汉、乐二城以及黄金戍等围守外,已经全面投降。
对于躲在炮楼子里面的蜀军,钟会毫不客气,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打击。钟会率大军继续南下。此时的姜维正在确认魏军是否进入汉中,决定是否退兵。
当得知钟会攻破阳安关后,姜维才决定撤离战场。然而,这样的决定使得蜀汉的江山社稷危在旦夕,姜维的忠诚备受质疑。
如果他早走一个月,蜀汉的主动权可能会更大。那么,分兵堵住钟会出秦岭的口子是否可行?是否可以将魏军分批放进来,利用天险消耗他们?
最起码,汉中也不会这么快崩盘吧!
姜维在撤退时被邓艾和王欣紧紧追击,不断遭受挫败。王欣等在强川口继续追击,发生了一场大战。姜维败退中,前面已经提到,诸葛绪已经率兵堵住了他的退路,把守了姜维必须经过的阴平和桥头两处,是退路上的必经之地。
虽然魏军的前截后追不一定能置姜维于死地,但要想通过,必须付出代价,要么牺牲生命,要么付出巨大的代价。
姜维展现了他的智谋,巧妙地绕过了诸葛绪的军队,打算切断他的粮道并从武都方向逃跑。他利用孔函谷的北道,成功地让诸葛绪慌忙后退30里去追赶他。
在诸葛绪发现时,姜维已经安全越过了阴平桥头。姜维这次的表现真的很出色,有些像教员四渡赤水的战术。他进入北道30余里,听到诸葛绪军队撤退的消息,他立即寻找回路,从桥头过了阴平,而诸葛绪的军队已经追赶不及他。
当姜维与廖化会合时,他们发现原本的目标地阳安关已经失守。他们返回阴平,聚集军队,准备前往关城。然而,当他们还未到达时,却听说关城已经被攻破。
无奈之下,姜维和廖化撤退到白水,而另一路救援汉中的张翼和董厥刚刚到达汉寿。他们商量后决定去剑阁守卫最后一道关。
张翼和董厥到达汉寿时,姜维和廖化也从阴平撤退,他们与张翼和董厥会合后,一起退守剑阁,以抵抗敌人的攻击。
姜维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那就是放弃了白水关和汉寿(葭萌关)这两个战略要地。这些地方是魏军南下的必经之路,如果能控制住,既可以增加自己的战略纵深和保障,又可以增加敌军进军的难度,震慑更前端的战线。
然而,姜维却把这些宝贵的战略要地拱手让人。这让邓艾后面能够肆无忌惮地偷渡阴平,真是要感谢姜维的失误。九月,钟会打到剑阁。
十月,各路军捷报频传,司马昭借此机会往自己脸上贴金,终于被封为了晋公,进位相国,加九锡。至此,司马昭的战略意图已经实现,后面还打不打其实已经无所谓了。
邓艾意犹未尽,他决定绕过姜维守卫的剑阁,走阴平道进入江油,直接攻打成都平原。然而,阴平道是一条七百里无人烟、崎岖难行的死路,对军队来说极具挑战。
因此,当邓艾邀请诸葛绪冒险同行时,诸葛绪婉拒了他的邀请。接下来的剧情是,钟会趁机在剑阁前玩权力游戏,陷害诸葛绪畏敌不前,将其逮捕送往京城接受审批,并接管了他的军队,使得自己的兵力达到了15万左右。
与此同时,邓艾率领着他的三万部队,以富贵险中求的精神,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只剩下一万多名叫花子抵达了江邮。
凭借这一万多名叫花子军队,邓艾成功让蜀汉放弃了抵抗,最终给蜀汉政权判了死刑。十一月,邓艾率领万余人从阴平道越过了绝险之地,抵达了江油。
邓艾灭蜀时,唯一有力的抵抗来自诸葛瞻,他拼死抵抗,满门忠烈,实至名归。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诸葛瞻原本是可以坚守雒城,挡住邓艾的,但由于当时蜀汉内部混乱,奸佞当道,他担心被自己人出卖,不敢坚守,只能在城外与邓艾殊死搏斗,其壮烈与悲哀,令人扼腕。
那么,此时此刻,姜维在做什么呢?当邓艾攻下江油,他没有任何行动;当邓艾继续南下,他依然无动于衷;直到诸葛瞻战死,他才有所反应,放钟会十万大军过剑阁,自己全军撤退。
他撤退是为了追击邓艾,保卫首都吗?并非如此,他向东撤退,去了巴中的广汉。姜维听说诸葛瞻被击败后,便率领部众向东进入巴中。
当时,姜维等人对于后主的态度有各种不同的猜测,有人认为后主会坚守成都,有人认为他会向东投靠吴国,还有人认为他会南下到建宁。
于是,姜维率军经过广汉、郪道,以探明后主的真实意图。最终,姜维、钟会、邓艾三人的命运都落得了悲惨的结局,这便是“二士争蜀”的过程。
由于篇幅限制,更多关于姜维的“一计害三贤”的细节将在后续文章中详细介绍。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钟会在司马昭和他身边人眼中显得那么可疑?并不是因为司马昭和他的同伴都是神棍,而是钟会这个人天生就与众不同。
他父亲钟繇在70多岁高龄时才有了他,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天生就不是愿意被人压在头下的人。更重要的是,当时他还没结婚生子,也就是说他没有任何人质被司马家控制住。
而司马家的名声已经臭不可闻,所以钟会抓住机会想要和他们划清界限,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为什么司马昭要使用有异心的钟会呢?
曹魏不是人才济济吗?其实主要是因为司马家的行为太过分,没人愿意和他们一起待在恶劣的环境中。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曹魏的很多高层都对司马昭表示反对,比如西北军的大佬邓艾。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必须找到有能力又有想法的人来合作,道理很简单,就是相互利用。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例如一个口碑糟糕的人想做生意,必须用巨大的利益来吸引合作伙伴,道理就在于此。
邓艾起初坚决反对司马昭进攻蜀地,但最终全力以赴。他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因为司马昭安排他去辅助钟会,牵制姜维,为钟会立功创造条件。
然而,在司马昭的战略目标达成后,邓艾决定放手一搏,无论是死在灭蜀的道路上,还是立下盖世奇功,他都愿意冒险。
他告诉他的三万多兄弟们,自己都愿意去冒险,他们也应该一样。他说,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是大魏的英雄或烈士,所以无论如何都不会亏本。
“二士争蜀”实为邓艾、钟会、姜维三人对权力、利益和名誉的扭曲追求,起因于邓艾的功名心。钟会早有独立的想法,其抢占诸葛绪的兵权已暴露无遗。
如果没有邓艾的挑衅,钟会可能会渐渐演变为另一个张鲁。然而,邓艾的举动让局势变得更为复杂。你不是喜欢炫耀吗?
那就去战斗吧。如果你在消灭蜀国的道路上丧生,我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如果你真的成功偷渡,就让你和蜀汉守军交手,通常情况下,你是从地狱之路走出来的孤军,有很大概率会被蜀汉消灭。
你们两败俱伤之后,我钟会仍然是赢家。
姜维不及时驰援成都平原,也是在思考。江邮投降时,他就应该分兵回防。剑阁是天然屏障,邓艾是孤军深入,你这时去追击,效果会很好。
或许他高估了蜀汉的抵抗能力,觉得邓艾必败无疑,或许他想成为兴灭继绝的英雄,他一直等到诸葛瞻战死后才回援,不是直接去保护首都,而是去广汉看情况。
很难不让人怀疑他的动机。有一种见义勇为是慢慢等待,等到需要帮助的人即将绝望时才行动,姜维可能就是这样的人。
此外,姜维让钟会十五万大军进入成都平原,不论他的目的是什么,这种行为都应该受到严厉谴责。因为如果只有邓艾那一万多军队在成都平原,蜀汉是很容易救援的。
但是让钟会十五万军队进来,蜀汉就再也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了。一万多军队是可以通过策略轻松解决的,但是十五万军队,蜀汉全民皆兵都难以应对。
不要说什么姜维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任何事情都要看你有什么可以赌,你用国家生死去赌你的智谋?诸葛亮一生谨慎,他不会教出你这样的弟子。
所以不要再自称是丞相的亲传弟子了,太让人反感了。
钟会入蜀后,与姜维的关系一度亲密无间,有人说是因为钟会对姜维有着深深的敬仰之情。然而,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互相利用,而不是什么深厚的友谊或者默契。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的内心想法寻求最优解,这种关系与什么情怀、友谊、默契等并无关联。
考虑到他们之间还有一段“一计害三贤”的历史,我们也就不再过多介绍了。
在这儿,我们友情提醒大家:姜维、钟会、邓艾这三位都是喜欢以冒险来证明自我的人。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个无懈可击的外衣,比如姜维打着忠于汉室的旗号,钟会反对国贼司马家的旗号,邓艾则冒死为国。
然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利用公家的资本来实现自己的私心。这就像你是个老板,你的一个下属拽着你的一大笔核心资产,想干嘛就干嘛,你还不能说他,一说他,他就会回答:“我还不是想为你、为公司多赚一点”。
他们会选择性地忽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最终解释权引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