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
“回忆往昔:与抗疫古人同行”中华文化节(三)
本次”回顾往昔:与抗疫古人同行”中华文化节,大一22个班级将从各朝代疫情史实、抗疫英雄、民俗等方面为你介绍古人抗疫点滴,来展示古人除疫祛灾的愿望及抗疫决心。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古时人们为了抗疫做了些什么。
中华文化节▕“回忆往昔:
与抗疫古人同行”人民篇
首先看看3班的作品吧!
饮食篇
我国自商周时代起到近代,有文字记载的疫情频频发生,其中大疫至少有次。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运用各种方式与疫情抗争,从而阻断了疫情的蔓延,确保了百姓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古人是如何从饮食起居方面应对的呢?
我们今天发现了感染者,最有效的方式是将疫区隔离起来,以避免病毒的大规模扩散。古人也是明白这点的,遇到大的疫情,也会采用隔离的方式来阻断疫病的传播。“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汉书》中记载的关于隔离的方法。面对感染病疫的人,政府会清空专门的房子用于安置,同时给他们提供医疗,发放药品。出土的秦代竹简中所谓的“疠迁所”,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隔离治疗麻风病人的医疗场所。
对于病毒的来源,古人也很早就认识到和动物有关。早在秦代,古人就知道不能和牲畜混住,病死的牲畜肉类不能食用。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则专门在《金匮要略》中记下,“肉中有如朱点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等内容。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南宋都城临安等地人民习用马桶,并已有专门以倒马桶为职业的人,时人称之为“倾脚头”。还记载当时已普遍设立浴室;除此以外,为了保持环境卫生,唐代《千金要方》中就有“常习不唾地”之说,即要求人们不可随地吐痰。个人卫生方面要求就更多了,“病从口入”等等,最滋润的是官员,还有“沐假”。秦汉时,就有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官员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如晋人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载:“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饮食。”这就很直接地告诉人们要重视生活环境和饮食卫生。从古流传下来的腊月大除尘,端午饮雄黄酒,挂艾叶等习俗主要就是为了杀菌抑菌。
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看到泉州城内水沟“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夏之交,蒸为疠疫”,乃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在民间,每有疫情发生,便要系统、彻底地进行卫生清理。如清宣统二年东三省流行鼠疫时,民间便开展了一系列大扫除、消毒工作,使得疫情并未发生恶性的传播。
古人防疫抗疫的诸多智慧被史籍文献记录下来,即使已过千百年岁月,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为今人的疫情抗击提供宝贵的经验。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让我们一起加油,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年,让我们团结奋斗,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加油!
再看看8班的小伙伴的作品吧
公共卫生
殷商时期,我们已能看到早期对疫病的记载和所采取回避等措施。在殷墟还发掘出了完善的下水道,说明城市已有公共卫生设施,有利于减少疫病产生。
周王室定期举行驱逐瘟疫的仪式活动,还设立了负责处理疫情的官员。《山海经》载有熏草等7种治疗瘟疫的药物。
秦汉以后,中医药学趋于成熟,《黄帝内经》中有完整的疫病防治思想,提出人们应该在发病之前加强预防,或者在发病早期及早治疗,治疗后防止复发。
其他中医经典如《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则提供了防治疾病的辨证处方与药物知识。
图为山东嘉祥武氏祠汉代壁画《乡傩图》,反映汉代驱除毒虫避疫的观念。
不断进步的防治思想和手段:
1、隋代人认识到传染病是感“乖戾之气”得病,有其特殊病因。
2、明代吴又可敏锐地指出“气即是物,物即是气”,病因可能是某种不可见的物质,这是非常接近于微生物病原学的假说。
3、预防方面,华佗提出用屠苏酒,葛洪提出用老君神明散,后来又有人提出常服藿香正气散,唐宋时期广泛应用香药来预防疾病,明代流行焚烧苍术来净化空气。
4、明朝中期,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在民间出现,后来一些外国使臣也来学习,并把这一技术带回欧洲,英国医学家贞纳在此基础上发明牛痘接种术,为最终全球消灭烈性传染病天花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看看2班的作品吧!
隔离政策篇
面对疫情,我国祖先很早就有了隔离的意识,甚至设立了专门的隔离场所
在秦代,已设有疠人坊,专收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汉书·平帝纪》记载有“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的隔离疫疠措施。南北朝范晔的《后汉书》记载:汉桓帝延熹五年(年),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当时就设有“庵卢”(野外传染病院),对疫病患者实行隔离。《晋书王彪之传》云:“永和末(公元年)多疾疫,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苏轼在杭州建立了很多病坊,“以处疾病之人”,医院。武则天时期,以前由政府出面主办,有专门官员负责的疠人坊,被改称为悲田养病坊。宋徽宗崇宁初年,设立了专门收养病人的安济坊。明代萧大享《夷俗记》说:“凡患痘疮,无论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见。”清代熊立品在《治疫全书》中提出瘟疫流行时节的“四不要”原则:“瘟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染其秽污;毋凭死者尸棺,触其臭恶;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物。”通过隔离病人,可以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我们知道几千年的抗疫史,其中不单是有医学的进步,更是留下了驱瘟、斗瘟等深刻文化印记,渗透在民俗传统、节日习俗之中,这些都表现出人民对除疫祛灾的愿望,让我们走进古人们的内心,细探他们把抗疫决心寄托在哪儿吧。
看看1班吧
巫傩抗疫
一场大疫袭来,死亡、传染、恐慌、隔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打乱!可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角度看,抗“疫”却是常态。《中国古代疫情年表》的数据显示: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年,中国发生了次重大疫情,平均6.1年一次!几千年的防疫史,不单有医学的进步,更是留下了驱瘟、斗瘟等深刻文化印记,渗透到民俗传统之中。
为了对付疫魔,在医学技术落后的远古时代,人们想出许多招数,“巫傩驱疫”就是最原始、古老的一种方式。关于以傩“逐疫”,早在《周礼·夏官》就有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意思是:方相氏手里拿着戈和盾牌,身披熊皮,或者戴着假面,击打鼓、铮等打击乐器驱逐疫鬼。逐疫的核心就是把疫病驱赶到生活领域之外,确保安全。
“巫傩驱疫”逐渐发展,形成傩文化,其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其中南丰傩舞就是最著名的傩戏之一,位于江西抚州市南丰县,有“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傩舞原为祭神驱疫的仪式舞蹈,后发展为娱神娱人的傩舞。
南丰傩舞历史悠久,几经演变。汉时南丰一带已有跳傩的风俗。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南丰跳傩吸收了戏曲、木偶、灯彩、武术等多种表演技艺,变得更加世俗化、娱乐化。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跳傩在民间依旧传承,延续着其草根文化的命脉。南丰傩舞,自汉迄今,世代相传,历经唐、宋、元、明、清,盛行不衰。
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情。“巫傩驱疫”跳的是几千年积淀的民俗文化,舞的是人民期望安康的声声祈愿。
看看9班吧
端午五色线
五月五,是端午,粽叶青,糯米香,
五色线,可辟邪,防五福。
五色线,又称五彩丝、五彩绳等,在古代,也被叫做五彩长命缕是端午节吉祥物兼饰物,系在身上,可辟邪,可防五毒,也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古书中早有记载:把五色线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
“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
——东汉·应劭《风俗演义》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瘟疫”
——《荆楚岁时记》
古代信仰五行阴阳之说,世间万物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五彩绳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由古代文身之俗演变而来。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极盛,借助天地纯阳正气辟阴邪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在诸多辟邪习俗当中,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日习俗。
五色线并不是随意的五种颜色编织的,必须是白、红、黑、黄、青(蓝);因为在阴阳五行学说上,这五种颜分别代表了金、火、水、土、木。
五色线的五色代表五行,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同时,也象征东西南北中,蕴藏了五个方向的神力。
制成的五色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民俗约定端午节第一场雨,要将彩绳摘下扔到雨水中飘走,以象征远离邪恶、烦恼和疾病,忧愁。
后来由系五色线而演变出戴香囊的风俗习惯。香囊由各种花色的布缝制而成,内装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苍术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用五彩线作索戴在小孩身上。端午节除了带五色线的习俗外,还有挂小辣椒、老虎鞋,孩子头上写上王字,其作用都是祛病辟邪,驱除灾害、瘟疫。
端午佩戴五色线有着祝福的寓意,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表达了人们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看看7班吧
春节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冬春交替,是病毒病菌的高发期,古人对待防疫祛灾有着独特的方式,就是在过年的时候扫尘,饮屠苏酒和燃放鞭炮。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据《神异经》记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爆竹来赶走它。火药的成分是硫、硝、碳,这些都能杀死空气中的病毒病菌。宋朝后人们常燃放鞭炮。明清两朝基本很少发生瘟疫。春节燃放鞭炮就是一次全国大面积的消毒杀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人王安石的《元日》道出了古人过年饮屠苏酒之风俗。那么什么是屠苏酒?据传,屠苏酒是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浸制而成。这种药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每年腊月,孙思邈总是要分送给众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古人抗疫的决心和我们一样坚决。
大疫需要大医,大灾呼唤大爱。
人类的史册将永远记得那些为抗疫而做的举措。
大地已经回暖,枝头正在泛青。
让我们坚信一切寒冬都将过去。
以上就是这次的全部的内容啦,
你觉得哪个班级做得更好呢?
赶紧来投票支持你喜欢的班级吧!
往期回顾
中华文化节▕“回忆往昔:与抗疫古人同行”朝代篇
“回忆往昔:与抗疫古人同行”中华文化节(一)
中华文化节▕“回忆往昔:与抗疫古人同行”英雄医者篇
“回忆往昔:与抗疫古人同行”中华文化节(二)
图文
文学院学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