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m.39.net/pf/a_6105482.html
7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硕果累累的70年,是人民生活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70年,也是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70年。7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坚持不渝初心,铿锵前行,交出壮丽答卷。
中医药服务给百姓更多获得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在治未病、防治重大疾病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百姓的中医药服务获得感不断提升。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逐渐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机构发展迅速。截至年底,中医医疗机构增至个,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增加到.4万张,从业人员总数增加到71.5万人,医师人数增加到57.5万人,年诊疗人次增至10.7亿,年出院人次增至.7万;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持续建设完善,国家中医药管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医院制度建设,医院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临床疗效。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到“十二五”末,中医重点专科数达到个,覆盖全国31个省份。遴选出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立分层次的专科专病体系,组织制定了个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全国三甲医院由年家增加到年底的家。中医药在SARS、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及地震、泥石流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组织实施了“十二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基层中医药得以固本培元、强筋健骨。截至年底,全国已有98.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0%的乡镇卫生院、87.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其中,79.3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57%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类以上的中医药技术方法。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项目,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将中医药政策措施逐步转化成了人民群众切切实实的感受。中医诊所备案制顺利推行,截至年3月31日,全国已备案中医诊所个。医院对口帮扶深入推进,组织家医院参与对口帮扶,家贫困县医院接受援助。
医改中医药工作扎实推进。截至年底,医院已经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63.04%的公立医院开展了纵向、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所有的公立医院开展综合改革。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调整等体制机制改革中,充分考虑医院和中医药服务特点,实行差别化的中医药改革政策措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医保局保持密切沟通,共同推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政策落实落地,逐步扩大纳入医保支付中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范围。即将实施的新版药品目录包括中成药个,占比近半。截至年底,21个省(区、市)的所有地市将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5个省(区、市)所有地市将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不断加强中药饮片合理应用管理。启动建立了以中药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为核心、制定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处方质量管理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开展中药饮片管理专项检查。
中医养生保健蓬勃有序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治未病”理念传播、服务提供、服务规范和“治未病”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不断规范,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不断增强,对治未病服务需求日渐增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提出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同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印发了《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年)》,将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列为七项重点任务之首。年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首次提出,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中医药法》中也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方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医疗机构起步,先后确定了个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涵盖医院、医院及社会独立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等。确定了65个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地区,探索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机制和模式。自年起,在医院评审标准中明确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均要成立治未病科,并提供相关服务。“十二五”期间确定了3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重点专科。通过对各类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的不断规范与探索,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文化传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余人的国家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队伍,余人的省级专家队伍,深入社区、农村、部队等,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健康教育活动,并制定印发《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年)计划纲要》,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中医药健康文化大型主题活动,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
多措并举之下,中医养生保健工作成效尽显。社会对“治未病”的认知度、认同度和欢迎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逐年提升,年达到了13.39%。通过在各类机构开展试点探索、加强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建设等措施,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国84.75%的县医院建立治未病科室,引导了医院逐步由“重治疗”向“防治并重”转变。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享受到免费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年,全国46.3%的65岁以上老年人接受了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干预服务,58.1%的0~36个月儿童接受了一年两次的中医调养服务。不仅如此,随着群众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需求的扩大,各类服务提供机构“治未病”服务量明显增多,服务方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技术和流程逐步规范,社会创办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蓬勃发展,在拉动消费、吸纳就业、创新经济增长点、助推健康扶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医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日益彰显。
科技创新为中医药插上腾飞翅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药科技创新实现了飞跃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中医药原创优势更加凸显。年以来,协调科技部设立计划中医理论专题,共有34个项目个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调查技术规范”,初步构建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加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古籍保护传承、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等领域支持力度。实施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程,整理出版《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余种。
坚持科技支撑,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编制战略规划,制定发布《“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战略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积极组织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已立项支持83个项目,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建立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以41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为主体,继续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研究。加强中医预防保健康复研究,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康复研究中心,在全国建设31家省级中医康复示范中心。
坚持重点跨越,中医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组织开展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个县开展中药资源普查,结合长效机制,建成由1个中心平台、28个省级中心、65个监测站组成的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布局建设了2个种质资源库。建立了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中医药研究平台和基地。年以来,中医药行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行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0项,其中,屠呦呦获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坚持原创思维,中药现代化成绩斐然。中药研究设备、条件、人才和平台发生根本转变,建成了一批高水平中药研究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已建立5个“国家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和4个“规范化中药临床试验中心”。中药农业不断走向机械化,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中药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中药工业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柱,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上中药企业约占1/3,多家中药企业年营业额超过亿元。
坚持引领未来,中医药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制定了《中医药科研伦理管理规范》,主导建立世界中联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体系认证,正式批准成为国家认证项目(CAP认证)。建立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推动临床科研一体化。《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条疾病和条证候条目纳入传统医学章节。我国学者每年发表中医药SCI论文余篇,占国际中医药论文比例35%。中药饮片国际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取得了显著成绩。
夯实人才传中医薪火
中医药教育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事关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为构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医药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实现了从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全覆盖。目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已培养出近万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充实到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在积极服务“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中,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深化医教协同,着重中医临床思维培养,加快培养中医临床专业人才。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中医药人才发展全过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内涵清晰、模式丰富、机制健全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主管部门、中医药机构、社会团体及广大中医药人员以突出中医药特色为核心,推进中医药继续教育发展。8—年,国家共组织实施项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年均培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近19万次,大部分省(区、市)也开展了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9年,经中央批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了首届国医大师评选表彰,对奋战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一线,心怀大爱、视患如亲、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部分老专家进行了“抢救性表彰”,共评选国医大师30名。截至目前,已评选出3届国医大师共90名,首届全国名中医名,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教学队伍建设,起到了肯定和激励作用。此外,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两部委开展“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共授予60位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中医药高等教育领域开展表彰奖励。同时,为提升医院管理者能力素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中医药管理人才治理能力提升项目医院科主任管理能力提升部分”,拟用3年左右时间,培养1万名三级甲等医院和贫困地区二级医院科主任,进一步提升医院科主任治理能力,提升医院科室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和管理内涵。中药现代化助力产业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已基本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装备工业为支撑、中药商业为枢纽的新型产业体系,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中药工业产值不断攀升,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产业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中药制剂对西药制剂技术的运用,优化和丰富了中药传统剂型,中药在技术创新与药品创新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年,中成药有家GMP制药企业,从传统的丸、散、膏、丹等发展到现代的滴丸、片剂、膜剂、胶囊等多种剂型,品种达1.4万余个,有6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中药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医药产业总量的28.55%,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药出口额达37.2亿美元,海外市场潜力很大。中药材种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中药农业规范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近年来,各地以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主体,全链条、系统化组织推进了中药材可持续性、规范化、产业化种植,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了种植养殖或替代,多种中药材成功实现了人工种养,基本满足中医药临床用药、中药产业和健康服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中药饮片工业规范化、现代化程度提升。中药饮片生产已由手工操作发展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中药饮片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质量不断提升,基本满足了市场及医疗用药。中药饮片工业的增长速度在整个中药产业中发展最快。
中成药工业集团化、品牌化进程加速。围绕“大品种、大企业、大市场”培育,重点扶持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涌现出复方丹参滴丸、血塞通等年产值过20亿的中成药品种20余个,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中药国际贸易乘“一带一路”东风快速前行。中药国际贸易持续增长,“一带一路”为中药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服务贸易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中药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如同仁堂在国外设立销售网点多个,天津天士力、成都地奥、兰州佛慈等企业产品国外注册申请成功,中药出口贸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品牌化经营格局。
中药制造专业化、自动化程度提高。通过加强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及成套装备,我国中药装备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促进了传统中成药工业的技术升级,推进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与创新。
群众中医药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是率先走出国门的中华文化之一,是民间交流的天然平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先后研究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建立跨部门中医药文化工作机制,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扩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影响力,成效显著,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跨部门合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推广保驾护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协调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调研、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工作,中医药项目已有项入选。协调多部门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市场监管机制,引导大众选择科学正确的中医养生保健类图书、净化中医养生保健类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
为扎实推进中医药文化工作落实,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中宣部等23个部门主办“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该活动通过主题宣传、健康咨询、科普巡讲、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形式,深入群众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从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个区(县)内启动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为之后工作的政策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建设了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培养了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并积极引导中医药文化精品创作。目前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遴选确认了81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总面积近45万平方米,收藏展示中医药文化相关展品8万余件,年平均开放天数天,年接待0多万人次参观,每年开展各类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余场。年至今,已组建了一支人的国家级专家队伍和余人的省级专家队伍,每年举办科普讲座6余场。通过项目资金引导全国编辑制作图书、音像、影视、动漫等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0余种。
在扩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影响力方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通的官方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