鐧界櫆椋庨伄鐩?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14/5695904.html
爱美是人的天性,甚至也是动物的天性。就我而言,天然的自然的美是最好的,不过这种情况可遇不可求,所以山水峰林自然之美是我的最爱。
当然,爱江山更爱美人。那么,美人又是如何而来的呢?“女为悦己者容”,凭这句话我们得知:“美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靠妆容而存在的。
那么中国古代的女子妆容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希望能用这么一篇小文,简单地说说古代女子化妆的历程和其他相关知识,有不当和不全之处,敬请指正。
中国古代女子妆容简历
在远古时期,女子是以健硕为美,身体健康,皮肤黝黑,又有力气,那就是“美女”了。后来,因为祭祀的需要,“纹身”成了一种时尚,这种时尚被少数民族沿袭下来。
“纹身”一般是“纹”在面部、前胸、后背和胳膊这些地方,常用红白两色,显示出一种神秘的感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纹身”是一种残忍的野蛮的审美观,汉民族渐渐舍弃了这种化妆方式,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夏商时期,人们(不仅是女人)采用“香汤”沐浴、洗面,渐渐注重面部的化妆。在这个时期,我们先人在动物和矿物质中提炼出来的脂和粉,作为化妆之用。
比如胭脂(焉支或阏氏):大概在商纣王时期,胡人(匈奴人)在焉支山用红蓝花提炼颜料作为妇女美容之物,因为胡人称他们的妇女为“阏氏”,所以这种颜料就叫“胭脂”。
为什么由“阏氏”变成了“胭脂”?
红蓝花从汉代传到中原之后,到魏晋时期提炼出比较纯的红色颜料,用作脸部腮红;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化妆师”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变成了“胭脂”。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铜镜的发明,平民妇女的化妆也开始流行。不过,这时仍以白肤红唇腮红为主流,审美观是以朴素为主,没有那种比较夸张的妆容。
秦汉朝时妆容标准是“粉白黛黑”。
何谓“粉白”?就是粉妆,用粉状物敷面。这种粉妆,在战国时期开始流行,到了秦汉成了化妆的标配。
这个“粉”可有讲究?《说文解字》中说:“粉,傅面(涂在脸上)者也,从米分声。”很明显,最早的“粉”是米做的。是的,你没有听错,是将米的粉敷在脸上使之变白。
这种“米粉”的做法,在《齐民要术》中较详细的记载:用一个粉钵装米再加水使其沉淀,自然形成一种洁白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
另一种妆粉是用白铅使之熔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所以有个成语叫做“洗尽铅华”。
铅粉具有极好的美白效果,商纣王曾经命人炼制铅粉和锡粉,美白效果惊人。但大量使用铅粉会使人中毒,严重时能让人致死。所以古人用“铅粉”化妆不仅“要钱”,还可能会“要命”,尽管如此诱惑还是挡不住。
其实,在现代还有很多不法商贩在化妆品中掺入铅化物,贩卖给女性消费者,标榜能够有快速美白的效果。所以,请广大美女们要多加鉴别,以免深受其害。
“黛黑”又是什么?这个又要从胡人说起。胡人的居住地是包括西域、蒙古的广大地区,在他们居住的地区中有黑色矿物石的山,用这种黑色矿物石作为画眉的颜料,效果很好。
“黛眉”的称呼就这样来的。使用方法是这样:在描眉之前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成粉,然后加水调和,使之晾晒成为“块”。古人就用这种“块”来描眉。
魏晋南北朝是各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女子妆容变得更加开放和大胆。
此时妇女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加丰富,不仅限于白和黑,而且面部装饰也融入了宗教的特色,如贴花黄。
花黄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因为南北朝时佛教的盛行,爱美爱潮流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慢慢成为风俗习惯。
在北朝著名的诗歌《木兰诗》当中就有这样一句:“对镜贴花黄。”可见“贴花黄”是当时美女们最喜欢的一种妆容,这种妆容一直流传到唐宋时期。
隋唐五代掀起了中国古代化妆史上的新的高潮。
隋朝的化妆以“素面”为主,这个估计是朝廷号召导致的。但是隋朝存在的时间较短,主导化妆潮流的任务就顺承给了国力强盛的唐朝。
唐朝虽说是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但它的兼容并蓄的国风,自由开放的国策,使得整个国家的民众有了非凡的创新意识。在女子妆容上,趋向一种开放性的风格。
唐朝的皇帝要求所有的大臣必须要化妆才能上朝,奖励大臣的礼品中还包含面脂、口脂。从上层官员到平民百姓,都会化妆,甚至朋友聚会时都必须化妆,以示尊重。
唐朝的妆容含义已经接近现代审美观了。这么一个故事,让我们深受启发:
唐代有一乐妓,名庞三娘,演技超群。年迈赋闲,不施脂粉。一日有人来邀,问曰:“丑婆,庞三娘在否?”答曰:“我外甥女不在,明日再来。”翌日,其人来时,三娘已装扮一新,来人竟不识,且说:“昨日已经见过你姨妈了。”
宋元时期的妆容又有变化。
宋朝是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封建王朝,但是文官当道,理学兴盛,对浓妆艳抹持反对意见。从宋代的《圣经总路》里记载的内容就可见一斑了:“驻颜美容当以益血气为先,倘不如此,徒区区乎膏面染髭之术!”
所以此时的妇女妆容是属于比较雅致自然的类型,面部装扮以扑粉腮红为主,不过化妆的部位延伸到了手指甲和脚趾。没错,现代的美甲就是来源于宋朝。
手指甲和脚趾上涂色的颜料主要来自凤仙花。怎么做的呢?当时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明矾和凤仙花一起捣碎,将捣碎成的鲜红汁液均匀涂上指甲盖上即可。
元代虽然存在区区九十年,但在女子妆容的贡献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就是创造出了现代意义上的“面膜”。
当时的“面膜”原理和现代一模一样,用一种植物磨成粉加水敷在脸上,间隔一段时间就清洗掉,起到美肤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女子妆容达到了历史鼎盛。
明初朱材等编纂的《普济方》是中国美容方的大汇总,对于美容化妆药之收载,规模空前。化妆不仅局限于面容,在发饰、服饰等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发展。
清朝的妆容之术应该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整个朝代出现了量大、品全的美容用品和药剂,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出现了许多的美容作坊,这些作坊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扩大。
中国古代妆容发展小结
刚才是对中国古代女子妆容发展做了个简短回顾,但实际上化妆的内容不仅限于以上介绍,还有服装、头饰、首饰等等。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审美观一直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执著的内容,展现着不断发展的文明观。
番外篇
说句题外话,化妆永远不仅仅是女人的事情,男人在这方面也是非常热衷的。我国历朝历代男人跟所有女人一样都是非常看重自己的外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男子辈出的时期,当时的男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外在气质。无论是潘安、卫玠、何晏还是嵇康,他们都要给自己化妆。
他们一般是敷粉,就是刚才讲到的铅粉,使自己的脸色变白。除此之外就是熏衣剃面,《颜氏家训·勉学》中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颜氏家训》出现在南北朝,可见,当时的男子在妆饰上更上一层楼,不仅敷粉,还要施朱(胭脂),且刮掉胡子,熏香衣裤。“熏香”后来成为“香道”的来源。
名贵的香料都是从西域或南海诸国进口的,例如甘松香、苏合香、安息香、郁金香等,都是奇香无比。但是购买香料的费用巨大,容易造成奢侈浪费,曹操曾一度禁止贵族熏香行为。
为了使自己身上香味袭人,在魏晋时期人们发明了香囊,这样士族人士就可以佩戴行走,增加个人“魅力”。这种习俗还是当时贵族男士的必修课。
除了以上介绍外,还有口脂(就是透明的唇膏)、染发和染须以及纹身,还有宋代时男子头上戴花等等,这些都是男人追求美的有力证据。
总的来说,“女为悦己者容”是没有错的,但是女人的“美”不仅仅是在外表,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内在心灵。试问,内外兼修的女子哪个男士不喜欢呢?
眼儿媚·懒妆
(清)李渔
真是佳人果温柔,尽可不梳头。
盘龙生就,天然堕马,才是风流。
世间尤物随他懒,懒与质相投。
若非国色,宜先郎起,早上妆楼。
扫一扫,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