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不仅起着保护头颅的作用,对于人们的仪表美容也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当然,在封建王朝时代一般劳苦的人们,对自己头上的十余万根头发,并不会有过份的兴趣。
但对于处在“至尊”之位的帝、后,对这些每根只有0.05-0.毫米粗的头发,却是极为重视的,因为一缕青丝,不仅反映了他(她)们的健康状况,更影响着他(她)们的仪容。在现存清代宫廷医药档案中,也确实保存着慈禧、光绪用于头发的若干药方。
其中令发易长方,是用东行枣根之蒸出物涂发;
或用桑叶、麻叶煮水洗。
有令发不落方是用榧子、核桃、侧柏叶捣烂,泡雪水内,梳头。
(详见《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华书局,年)。
这些医方是否确有令发易长之效,今人尚未作实际观察。但宫廷中竞相用之,或有一定效验。
中医学认为,肾之华在发,发为血余。《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指出,血盛则发润,血衰则发衰。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若血盛则荣于头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
巢氏还指出,常梳头可使“血液不滞,发根常牢”。
血热也能造成发落,元代张从正《儒门事亲》谓,人年少发早白落或白屑者,此血热而太过也。
《医学入门》还认为,胆合膀胱,上荣毛发,风气盛则焦燥,汁竭则枯也。从上述认识出发,欲令发易长,当据不同情况,施补肾、养血、活血、凉血或祛风之法。
或谓御医为太后、皇帝的头发冥思苦想拟方以邀功,其实,古代医书也有记载。
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载治秃顶又方:“东行枣根长三尺,以中央安甑,中心蒸之,以器承两头汁,涂头发即生”,并附注:“《肘后》作桑根”。该书载须发堕落令生长又方:“麻叶桑叶右二味以泔煮,去滓,沐发七遍,长六尺”。前方又收入《太平圣惠方》等书,后方亦收入《本草纲目》等书。此即一般医生令发易长方方一般来源。
发之易落与否,亦主要在于肾精、气血之充实与否。若肾衰、血虚,或血热,或头脂过多,或生虫生癣,均使头发易脱落。医方中有用榧子、核桃、侧柏叶等。
古代医书中用辛温芳香药于生发、乌发亦多有记载,如《备急千金方》中即有用零陵香、细辛、白芷、藿香、辛夷、蜀椒、丁香、甘松香等,《医方类聚》载有生发作用的生秃乌云油和金珠绿云油,亦有白芷、零陵香、川椒,沉香、丁香等药,系将药浸于油中,取治擦头上,近于今日之头油。以上均系保护头发促其正常生长的外治用方,至于内服药治疗,宫中多以滋肾养肝、生精补血等法,与外治用药有所不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宫廷中亦使用中药染须发,如有“天下乌须第一方”者。我国古代医书中也早有许多染发方的记载,大大早于近代的化学染发法。成书于公元七世纪中期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有“染须发方”。
社会发展至今日,人们对于仪表美容的要求更高了。研究如何使头发易长、不易落,保持其健康润泽之姿色,已受到医药及化妆品工作者的重视。无疑,从祖国医药学的宝库,包括清代官廷医学的经验中,将有不少值得参考学习借鉴之处。
END
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中国中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