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5779521.html柰[nài]※⒈柰字的出处柰字最早出现在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司马相如(公元前~公元前年)的《上林赋》中:“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答遝离支,罗乎后宫。”《上林赋》中这一句都是水果,有枇杷、柿子、杨梅、樱桃等,当然也出现了柰。但《上林赋》不是农书,若知道柰的具体出处,还得从其他文献中寻找。西汉刘歆(公元前50~23年)在《西京杂记》中这样写道:“上林苑,柰三,白柰、紫柰,绿柰。”……“上林苑紫奈,大如升核,紫花青,其汁如漆,著衣不可浣,名脂衣奈,此异种也。招邑所产者,味酢,人不甚珍。”从《西京杂记》的记载可以看出,柰在汉朝时,就已经有了至少三个不同颜色的品种。东汉(25~年)的郭宪在《洞記》中记载:“有紫柰,大如斗,甜如蜜。核紫,花青,研之有汁如漆。可染衣。其汁着衣,不可湔浣。亦名闇(暗)衣柰。”此外,柰在古代也是志怪小说喜欢的一种水果,如南朝道士陶弘景(~年)在《真诰》里这样写:“夏禹诣钟山,啖紫柰。”※⒉柰的产地关于柰的产地,古籍中也有详细记载。南朝文学家沈约(~年)编撰的《宋书·符瑞志》中记载:晋武帝太始二年六月,嘉柰一蒂十实,生酒泉。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年)的《酉阳杂俎》中有这样的记载:白柰,出凉州野猪泽,大如兔头。北宋科学家苏颂(~年)在《本草图经》中也有差不多的记载: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不论是酒泉、还是凉州,大多都是属于现在的甘肃。所以从这些古籍文献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古代,柰生长于我国西北地区。在汉朝时,柰就已经经过了人工栽培、种植,并培育出不少的品种,只不过因其产于西北偏远地带,当时并没有记载。而汉武帝时期之后,在西北地区设立了好几个郡,柰也终于有了记载。※⒊柰的种植在种植方面,晋代已知“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驳椎之,则饶子”。即类似现代的环状剥皮技术,来促使多结果,这说明晋代时柰的种植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了。北魏末年,贾思勰(~年)在《齐民要术·卷四·种柰桃第三十四》中把种柰和桃的方法写在了一起:柰桃,欲种,熟时合肉全埋粪地中。直置凡地则不生,生亦不茂。性早实,三岁便结子,故不求栽也。至春既生,移栽实地。若仍处粪地中,则实小而味苦矣栽法,以锹合土掘移之。性易种难栽,若离本土,率多死矣,故须然矣。综上,柰就是是原产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本土水果,也就是绵苹果。它在我国古代的栽培、种植历史非常悠久,从汉朝到明清,都有不断层的记载。因古人对柰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所以多将它写入志怪神话小说。林檎[qín]晋代郭义恭(~年)著《广志》云:“林檎,似赤奈子,亦名黑禽,亦名来禽。言味甘,熟则来禽也。”东晋王羲之(年-年)的《王右军帖》中有这样的记载:“林檎,又名花红、花红果、沙果、频婆果、文林郎果、来禽。”而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年)在《本草纲目》中对林檎做了如下描述:[时珍曰]案洪玉父云:此果味甘,能来众禽于林,故有林檎、来禽之名。从这些文献中我们便可得到林檎的来源:因这种果子味道甜美,能把众多禽类引到果林里来,便有了林檎的名字。林檎、柰的关系唐代小说家张鷟(~年)编撰的《朝野佥载》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贞观中,顿丘有人于黄河渚上拾菜,得一树栽子,大如指,持归莳之。三年乃结子五颗,味如柰似林檎,多汁,异常酸美。送县,县上州以其奇味,乃进之。后树长成,渐至三百颗,每年进之,号曰朱柰,至今犹存。这段记载里,说有人拾菜时得到一段树枝,栽下后结的果子味道像是柰又像是林檎,这说明柰和林檎有着一定的关联,至少味道上是差不多的。明代李时珍(~年)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记载的:“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压。有白、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为绿柰,皆夏熟。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根据以上古籍记载,柰和林檎应该是一个种类的两个分支。“苹果”的来历“苹果”的来历可追溯到梵语“频婆”一词源,频婆为古印度佛经中所说的一种水果。※⒈柰和频婆晋代郭义恭(~年)著《广志》云:“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为蓄积,谓之频婆粮。”明代李时珍(~年)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时珍曰]篆文柰字,象子缀于木之形。梵言谓之频婆,今北人亦呼之,犹云端好也。※⒉林檎和频婆南朝刘宋高僧慧琳(~年)在《一切经音义》中解释频婆这种果子:“其果似北方林檎,极鲜明赤者。”※⒊柰、林檎、频婆的统一在明代文人王象晋(~)的《群芳谱》中,将“柰、林檎、频婆”统一了起来:柰,一名频婆,与林檎一类而二种。江南虽有,西土最丰。树与叶皆似林檎,而实稍大,味酸,微带涩。可栽,可压。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为绿柰,皆夏熟。※⒋从“频婆”到“苹果”起初,有人把柰叫成了频婆,也有人把林檎叫成了频婆,后频婆被汉语借用,并逐渐演化为“平波”、“苹婆”、“苹果”等写法。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果谱》中有记载:“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许多中国农学史、果树史专家认为这是汉语中最早使用苹果一词,但这一苹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苹果。那么中国的苹果城和现代意义上的苹果又有着怎么样的历史呢?小编下篇文章为您解读。(年秋于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