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时,
节日的味道,随着粽香沁入肺腑。
粽叶飘香,飘出家乡的千年明月,
也飘出泰州人对老习俗的种种情怀。
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
长三角区域城市交通广播17台端午特别节目联合策划《爱上端午,爱上家的味道》,听FM92.1泰州交通广播主持人晓慧为你讲述,这些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端午习俗吧~~图片来源于网络一提到端午节,就不能不说粽子,家家户户裹粽子,各式各样不同风味的粽子,有三角形、长方形、正四角形,咸、甜、辣,即便是原味的,也因为有了粽叶的清香,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呀~~
我们泰州农家裹粽子,首先去芦滩采摘芦叶,他们三五成群,将一片一片苇叶采下扎好。除了自家使用,多出来的部分还会拿到菜市场去卖,所以城里人也能买到新鲜的粽叶。裹之前,用沸水把芦苇叶焯一下,捞出放于水桶内就可以着手裹粽子了。我们泰州农家女人大多会裹粽子,且形状和用料各不相同。在我们泰州裹粽子、吃粽子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另外两种意思,其一,农历五月接近各类考试时间,粽“中”谐音,粽子也成为祈求考试成功的吉祥食品。其二,在泰州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告诉人们,只有端午以后天气才真正炎热起来,不必担心突然降温,可以放心地将棉衣收藏起来,因而粽子又有了时令象征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泰州,端午节可绝不仅仅只有粽子这一种美食,过去我们泰州过端午节有吃黄鱼、咸蛋、白切肉,喝雄黄酒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食“五毒”的风俗,指的是将银鱼、茭白、韭菜、黄豆、大蒜头加黄酒一起炒成一盘“五毒”菜,据说吃下去以后呢可解五毒。
而现如今,如今端午节中午的菜肴则讲究“五红”:苋菜、咸鸭蛋(有吃咸蛋不疰夏之说)、河虾或黄鳝、黄鱼、红烧肉、红烧公鸡。进餐过程中要饮雄黄酒,用筷子蘸雄黄酒在小孩额头上写上“王”字,这样就不会被百脚(蜈蚣)咬了。午饭后还要吃红萝卜。
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门窗上都挂上菖蒲、艾叶,摆上菖蒲和艾叶,有祛病辟邪之说。从艾和菖蒲的作用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过去泰州的各家老浴室澡堂,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就应时推出香草洗浴,将成捆的艾草、菖蒲等“五毒草”泡在大池里,让浴客洗香草澡,去污解毒,提神活血,预防在夏天害皮肤病、生疮生疖子。
现如今呢,还有的人家烧百草汤(菖蒲、艾蒿这些草药烧水)给孩子洗澡,这样就可以败毒、孩子的皮肤就会保持健康,不生脓包、疮子、痱子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这个艾草在我们泰州人的心目中,真的是个宝贝。它可以干湿两用。前面说了,它可以泡澡,那么怎么个干用呢?过去,端午节时青年男女衣服扣上都系有雄黄袋,形状为扁圆三角形,用不同颜色的布拼缀而成,内置艾叶、甘松、山奈等中药,有去秽醒脾的功效。雄黄袋讲究做工精巧,色彩搭配和谐,系于襟前,供人欣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端午节泰州的孩子们穿戴上虎衫、虎兜、虎鞋,背着布老虎,鞋底还绣有“五毒”踩在脚下,脸上涂着雄黄酒,额上有大人蘸雄黄、朱砂写的一个“王”字,借助虎威来驱邪避恶;颈项和小手腕上戴着红、黄、青、白、黑五色丝线“百岁索”。人们在衣襟上挂上一串五色丝缠绕的香袋,香袋里一般装着配制的白芷、苍术等芳香类中药。有的人家用五彩丝线结成蛋网,大小能放一只煮熟的咸鸭蛋,蛋网口可张可收,孩子们常将装着咸蛋的蛋网与雄黄袋一同挂在胸前玩耍。
图片来源于网络为新出嫁姑娘“送夏”
端午前夕,娘家为新出嫁的姑娘“送夏”是必不可少的。所谓送夏,即娘家必须为新出嫁的姑娘、女婿送去凉席、凉帽、阳伞、凉匾、蒲扇、夏衣等夏令用品和粽子、雄黄酒等食品,办得越多、越漂亮,娘家就显得越有气派,亲家则热情接待,张罗体面的人物陪同来客。如今今“送夏”的礼品内涵虽已有变,但此风俗尚存,无论送什么,送的都是父母对女儿女婿的爱。
端午来泰州,你还能看到我们特有的赛龙舟等民俗文化活动,特别是里下河一带从春天开始即有“会船”习俗,延续相当长时间。天下会船数溱潼,想要看赛龙舟的朋友,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溱潼会船节啦!希望有空时,天南海北的朋友来我们泰州,感受一下不一样的端午节吧!
快来康康吧!供稿:晓慧
编辑:家兴、王晶
责编:杨宏审稿:晨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