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种培育的科技方向与重点开场白
各位群友,感谢大家的等待和执着!
远远的看科技,枯燥和漫长交织在一起。
让我们一道,近距离的领略:科技的神奇,科技的力量,科技的价值!
有请中药大品种培育策略与路径研究课题组组长杨洪军,与大家一起聊聊!
主持人
回顾
9月15日,大家讨论了“中小企业大品种培育之道”,邀请汤柯(亚宝集团常务副总裁)、刘东亮(众生药业医学市场总监)、李卓军(本草堂制药总裁)、高尚(安邦制药副总经理)结合各自的产品与体会,进行了深入交流。今天,我们在中药大品种概念(第一期)、大品种的内涵与延伸?定义与定位(第二期)、中小企业大品种培育之道(第三期)讨论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中药大品种培育的科技方向与重点”。
中药大品种需要从临床价值、科学价值、市场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衡量,临床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产生市场价值的基础,市场价值是最终体现。当前,众多高销售额产品在临床价值和科学价值上,缺乏有效体现。如何进一步凸显临床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药大品种培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讨论会邀请的三位嘉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新药研发中心主任沈欣、江西青峰医药集团医学总监陈晓、陕西步长制药科研总监刘峰。首先,有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新药研发中心主任沈欣,沈主任不仅有独特见解与思想,并且在产品研发上有丰富的经验。请他谈谈对大品种认识的思想历程。
沈欣论道沈欣主任
谢谢洪军,并对后面的阅读者、评论者一并鞠躬致谢。为方便阅读,将发言拆为九段,依次连续发出。
做为一个对大品种并没有太多经验和发言权的中医药蓝领科研工作者,只能从科研人员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老实说以前我对中药大品种并没有太大兴趣,一度还认为大品种加大垄断、保护落后,严重阻碍了新药的发展。西药大品种大部分发明之初就有着技术创新和突破,再加上适宜的市场推广,成为良药。而中药大品种大部分批准的时候并不耀眼,获批时所做的研究工作与后期的培育工作相比,差距很大,除了工艺制剂生产提高标准效益外,所进行的其它研究都是在市场导向下的配衬,在不变动处方、用量、主工艺的情况下打磨珍珠,原则上讲这极其困难和非常幸运。
相对于科研,对企业来说拥有一个强大的市场团队更重要,大品种是卖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现有的实验方法评价中药有难度、不准确,主观上是没有好的科研思路和科研的必要性。
经过几次跟随研评办公室赴企业调研,深刻体会到了大品种创立的艰难,也开始思考研究的方向。我认为大品种集合了企业中最大、最强的力量,可以成为中医药研究的标的物,甚至可以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战场,但目前大品种的研究太过于分散,各自表达,缺少战略性的一体化统一思路。前一阵子研评办公室赴千金药业调研,我因行程安排未能去,心里很遗憾,因为我一直想去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妇科是中医药的优势病种。中医优势病种常在我们嘴边和笔下,可为什么这个病是优势病种?答案都太笼统。具体中药在疾病的哪个阶段,哪个指标,哪个表现,哪个结果体现出了西医所不具备的优势,没有确定的答案,如果能找到这个答案,不仅能表明我们的优势,还有助于揭示中医的本质。
因此,我们能不能围绕优势病种这一主题设计表达科研工作。最近报道的张亭栋老先生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事,很能启发我们,他当初面对的就是中医优势病种-肿瘤,和有效果的一个大复方,经过研究后确认了成分和对症瘤种,对世界治疗白血病做出了贡献。中医临床优势是中医存在的核心价值,追求中医的真相,路虽曲折但一定要坚持,中医一定要对世界医学有贡献才能摆脱挣扎。结束发言,谢谢。
主持人:沈主任对比中西药的研发历程,结合产业的客观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看到了部分单纯依靠营销手段推出的高销售额产品对创新产品的阻碍这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组织的调研活动,更加深刻认识到大品种培育的科技必要性。当然,在具体的培育过程中还有很多科技问题,例如,我们通常说的中医优势病种到底优势在哪里?我们如何能说清楚。无疑,沈主任对大品种培育的认识是深刻的,见解也有其独特性,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住中医的临床价值这一根本目标。
下面,请江西青峰医药集团谢宁副总裁的代表陈晓先生,陈晓先生是医学总监,因为谢宁副总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