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刊预读刘祥学林枚明代宫廷香料来源

明代是一个用香风气极为浓厚的朝代,宫廷作为帝王家庭日常生活与国家主要政治活动相结合的特殊空间,其对香料的需求不仅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明朝政治的走向。因此,对明代宫廷用香问题的研究,是探讨明朝上层政治生活变迁、窥探宫廷生活面貌的一个绝佳视角。

明代宫廷香料来源与消费述论

刘祥学林枚

一?明代宫廷香料的供应渠道及管理

中国有着十分丰富的香资源,根据来源与制作方法,香料可以分为香原料与合成香。由于不少香料植物喜温惧冷,生长于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环境。故“凡香品皆产自南方”。此外,不少域外的香料,多经由商贸、朝贡途径运至中国。因此,香料按产地来源分还可为本土香料和外来香料两大类,这是明代宫廷所用香料的基本来源。

明代宫廷香料的供应渠道,涉及多方面的机制运作。其供应渠道主要有地方土贡、海外朝贡、收购采买等几种方式。

地方土贡是明代获取本土香料最主要的方式。按“任土作贡”的原则,对纳贡地区在贡品的种类、数量上都有明确规定。由于中国古代香料和香药的区分并不明显,很多香料本身就是药。因此,医院和光禄寺,是接收地方岁贡香料的两个重要机构,医院解纳香药。光禄寺是明代宫廷的重要服务性机构,在宫廷举行祭祀活动时,需要使用香料,光禄寺同时又负责皇室的膳食,也需要使用大量的香料作为调味品。

南方土司地区也是明代宫廷香料的重要来源地之一。明代规定土司有贡赋之责,贡物当中,即有不少香料。土司进贡的诸香中,降香是最常见的香料。明武宗时期,湖广、四川、贵州、广西土官多次贡降香等物。对土司贡物的数量与进贡程序,朝廷有明确的要求。

朝贡贸易是明朝与海外诸国维持友好往来的重要形式。在对外交往中,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以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在中国对香料需求的刺激以及“厚往薄来”政策的推动下,海外诸国向中国输入大量珍异之物,其中尤以香料为最丰。

其中南海诸国与中国关系最为紧密,朝贡最为频繁,所献香料数量亦最多。据一些学者统计,洪武年间各国朝贡次数,暹罗最多,达20次;占城、琉球次之,均为19次。其后为安南、爪哇、真腊、三佛齐等国。贡使的频繁来华,给明朝带来了大量香料。海外诸国所贡香料,不少流入到明代宫廷之中。

收购采买也是明代宫廷香料来源的重要渠道。由于消费的偏好与需求数量较大,仅靠上贡的香料并不能满足宫廷香料消费的需求,因而明代宫廷香料出现短缺的情况时有发生。据明制,上贡之物不足,则由官府出钱收购。香料采购数量的多少,在明代各朝差异较大。史称:“采造之事,累朝侈俭不同。大约靡于英宗,继以宪、武,至世宗、神宗而极。”明中叶,太医院等处频有采购香料的记录。从记载看,明代中叶后宫廷不仅对香料的需求数额大,而且采买范围常遍及海内外。

为了对收缴而来的香料实施有效管理,明代宫廷设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那就是内府供用库。内府供用库设“掌印太监一员,总理、管理、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专门掌理宫内及山陵等处内官食米及御用黄蜡、白蜡、沉香等香”。作为管理香料的机构,提出香料采购自然也是内府供用库的职责之一,这在史料中均有明确记录。作为香料存储的管理机构,内府供用库负责上报香料的缺额,提出采买需求,掌全国财政的户部则负责采买的事宜。皇帝有时亦直接指定购买某类香料,或直接派人,或令户部、地方蕃司采买。

总之,明代宫廷的香料采购主要是由内府供用库和户部互为表里协作完成,同时辅以皇帝指派性的采购行为。

香料采购自然离不开经费的支出。明代有专供皇室的私库——内库系统中的内承运库。其职责为“掌大内库藏,凡金银及诸宝货,总隶之”。宫廷的香料采购经费来源之一即是内库银钱。除内库外,与之相对是以太仓为主的国库。明英宗以后内府常挪用太仓库银以作购买香料的经费。故明代宫廷的香料采购因皇权的特殊性,常取用于内、外两库。

二?明代宫廷香料的消费用途

明代宫廷在古代社会中是一个拥有至上特权,处于最高层次的消费阶层。其空间内的消费人群虽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因作为国家政治中心,肩负国家礼仪等活动,以及帝王个人消费的喜好,使得明代宫廷的香料消费数额十分庞大。其收储香料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

香火是中国人用以沟通神明的介质。明代宫廷祭祀中有大祀、中祀、小祀。其中每年举行的祭祀活动有大祀十三、中祀二十五、小祀八。香料在祭祀中既为祭品,又是“香烟缭绕”与神明沟通的主要介质。

进香历来是皇家祭祀祖先的重要活动。正统十年至十四年,祭祀用香数就翻了十倍有余。当然,皇家祭祀用香与帝王陵寝数、随行人员数量、官员进香炷数是相关的。

宫廷还以香料制作祭品。除了祭祀祖先之外,帝王作为天下之主,还负有对天地、社稷、山川、岳镇、海渎的祭祀职责。这些祭祀活动通常由太常寺负责主持。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无疑是明代宫廷香料消耗最多的地方之一。祭祀并非单纯的“香烟缭绕”,还有食物的奉祭,因而也离不开调味香料的消费,“其岁用香油一千三百二十四斤,葱四十捆,芹菜三十四捆,花椒二十六斤八两,茴香十一斤七两,栀子十二斤,莳萝六斤。”这些都只是有明确数额记载的香料消费,实际消耗量当远不止于此。

明代统治者对道教实行扶持政策。明代著名的道家名山——武当山,就享有优厚的待遇。武当山岁用的香、油、蜡烛等物均由朝廷定额供应。从宣德元年行在礼部的奏报看,武当山每三年用香数额是以七千斤为例的。而成化十九年()至二十一年(),用香一万三千八百四十余斤。用香量“至是倍之”。

道家斋醮作为一种祈福的仪式。朝廷斋醮各以时节,万寿等节修建吉祥斋醮,丧礼修建荐扬斋醮。弘治时期,斋醮活动不断,孝宗多次派人外出烧香祈祷。嘉靖时期,亦是不时举办各种斋醮仪式,如春祈大斋、秋报大斋、延寿大斋、寿坛斋醮、安神大醮等,各类斋醮无不消费香料。

(二)赏赍宗室、群臣

明初实行朝贡贸易后,政府得到大量贡品,内库充盈,有了充裕的香料储备,从洪武时期开始,明政府就以香料为赏赐物,赏给宗室、藩王、文武百官及军民。仁宗时期,增诸王岁禄,赐汉王高煦、赵王高燧各胡椒五千斤,晋王熺书,胡椒三千斤。虽然这些赏赐的香料,并非直接用于宫廷消费,但通过赏赐,使香料从宫廷流向社会,实现了香料消费的平民化的转变。

(三)宫廷生活用香

明代宫廷日常生活中的香料消费也是多元化的。

明宫廷的宫眷节庆时节用香。正月初一要焚香、饮椒柏酒。四月“初旬以至下旬耎西山、香山、碧云寺等,耎西直门外之高粱桥,涿州娘娘、马驹桥娘娘、西顶娘娘进香。二十八日,药王庙进香”。焚香、进香都涉及到了对香料的消费。

古人普遍蓄有长发,对长发的打理是必要的。香泽就是一种带芳香气的具有润发定形功能的化妆品。明代宫廷人员众多,对香泽的使用当然不少。被誉称“内府秘传第一妙方”的“头油香”,用到诸多香料:“新菜油十斤,苏合油三两(众香浸七日后入之),黄檀香五两(槌碎),广排草去土五两(切碎),甘松二两(去土切碎),茅山草二两(碎),三奈一两(细切),辽细辛一两(碎),广零陵三两(碎),紫草三两(粉碎),白芷二两(碎),干木香花一两(紫心白的),干桂花一两。”另一配方则是“茶子油六斤,丁香三两(为末),檀香二两(为末),锦纹大黄一两,辟尘茄三两,辽细辛一两”。

此外,香料可佩带于衣裙之间,亦可悬挂于车轿及室内,又可熏衣熏被。明代宫廷在这类香品的消费也很常见。如宣德时期的“宣庙御衣攒香”,嘉靖时期所用的“世庙枕顶香”,等等。宫廷中地位不同,用香等级也有差异。

明代宫廷还将香料作为建筑装饰材料。据《朝天录》载,“东征事起,府库虚耗。又起乾清、坤宁等宫,穷极奢靡,以龙脑,沉、檀,屑杂以椒末,涂屋壁”。

三?明代宫廷香料消费所反映的明朝社会

香料是明代社会生活的特殊物品,明代宫廷香料消费是了解明代社会政治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通过宫廷的香料消费,至少反映了明代社会以下基本信息:

一是宫廷消费带动了民间消费,促进了用香群体的扩大。

明之后,用香群体已开始从上层贵族向下层平民延伸,下层普通民众加入用香群体行列。用香的推广,促使明代社会用香风气日趋普遍。这当中,明宫廷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明代当政者将内府收到的香料,或作为赐物,或用于官员折俸。这些用于赏赐、折俸的香料,虽不属于宫廷直接消费,也不是流通货币,但却通过赏赐等形式流往宫外,这无形中促进了用香的普及。此外,明代朝贡贸易输入的香料,除直接输入宫廷供给后宫妃嫔使用之外,部分也流入到民间市场。弘治时期,“东南番夷进贡,所余之物,许市人收买”。香料成为一种商品,进入商业流通领域,投放于各地市场,供各阶层人士消费。

用香群体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在香料市场的发展中得到反映。明中叶后,不少地区的香料市场已十分繁荣。如“东粤有四市??一曰香市,在东莞之寥步。凡莞香生熟诸品皆聚焉”;“成都府十二月中皆有市,六月为香市”。还出现了不少以贩香为业的商人。反映明代市民生活的小说亦有描述香贩故事的。在《喻世明言》中《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一卷中主人公李英(男)和黄善聪(女)均为贩香商人。《五杂俎》亦记载:“又金陵黄善聪十二失母,父以贩香为业,空其无依,诡为男装,携之庐、凤间,数年父死,善聪变姓名为张胜,仍习其业。有李英者亦贩香”。明代长编小说《金瓶梅》也多次提到西门庆开的生药铺中,多有出售从域外传入的檀香、安息香等香料。

此外,成书于明代的《遵生八笺》、《香乘》、《本草纲目》、《便民图纂》、《五杂俎》等书都记载和介绍了香料的各种功用,也从侧面反映了随着民间百姓消费香料的不断增多,人们对香料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二是带动了域外香料的传入。

很多香料需要在“气候常热”的环境中生长。这在岭南地区和其他生态环境与其原生态环境相似的地区,引进香料是完全可行的,这使得移植香料在满足人们对香料消费需求的同时,还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胡椒最早是域外舶物。到明代,胡椒“今南番诸国及交趾、滇南、海南诸地皆有之??今遍中国食品,为日用之物也”。此外,如排草、素馨、茉莉等气味芳香的花都在岭南等地区,广为种植。排草香原出于交趾,明代岭南地区时有移植、栽种。茉莉出自波斯,后移植南海,到明代,滇、广两地就栽种有茉莉。在强大需求与供给的推动下,一些域外香料在明代被广为种植,这也推动了它们的本土化种植发展。

三是反映了明代中叶统治者治政心态的变化。

明代宫廷作为特权阶层,其消费香料数量的变化,不仅直接体现了宫廷生活由简朴向奢糜转变的过程。其对海外奇香的推崇与搜求,更直接反映了明代社会上层群体对上品香料的追求,反映了皇室沉于斋醮的现实。简而言之,宫廷香料消费状况,尤其是明中后期宫廷用香,很大程度上在于统治者斋醮活动中对香料的巨大消费。这是明朝统治者沉迷方术、怠于朝政的现实反映。

总之,明代宫廷中消费的香料,是观察明代社会生活变化,以及政治走向的一个重要标示物。

(作者单位:刘祥学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

旅游学院;林枚福州市博物馆)

文章由作者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文为文章缩写,欢迎读者阅读期刊原文。

敬请阅读:

本文摘自:刘祥学、林枚《明代宫廷香料来源与消费述论》,《故宫博物院院刊》年第6期。

故宫院刊∣只做学术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yx/17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