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无头的ldquo六十一蕃臣像

(来源:《乾陵百谜》作者:师荃荣、袁富民、习立志、王荣君)

  乾陵六十一石人群体雕像,乍看起来个个身穿官袍,腰束玉带,足蹬高靴,十分相似,但仔细观察,就发现他们在服饰和佩物上各有差异。

  有的身穿圆领口、紧袖头的武士袍;有的身穿宽袖、圆领的三褶袍;有的还穿着翻领短袍,颇似现在的西服;有的左肩挂弓;有的腹部佩刀。

  就连服装雕刻的花形也各有所别,有的衣褶垂直流畅,有的圆曲活脱,有的还能看出清晰的织物花纹。

  他们不但服饰各异,其姿态与形象亦迥然不同,有的昂首挺胸,仿佛严阵以待的将军;有的拱手相侍,显然是儒雅谨慎的蕃国文臣;有的老态龙肿,很可能是形将就木的老臣;有的则英姿飒爽,俨然神气十足的王子。

  这不同的服饰,表示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官衔。据有关专家考证,这六十一石人雕像绝大部分都是唐王朝属下的各族官员,或宿京师的诸属国国王、王子,其中大多又是大唐朝廷的大将军、卫将军,同时受命兼任唐边疆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他们的官职一般都在三品以上,有的甚至官居一品。这些人中还有侨居长安的王宾和客使。

  据史书记载,每个石人的背部原都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就现在背部字迹清楚的几尊石人考证,历史上还真有其人。

  如“朱俱半国王斯陀勒”,朱俱半国在今天的新疆叶城一带,其国王曾为斯陀勒。

  “于阗王尉迟敬”,于阗国在今新疆和阗附近。《新唐书·于阗传》中记载:公元年尉迟敬被武则天册立为于阗王,又说尉迟敬曾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给唐朝廷献过良马、骆驼以及豹等当地特产。

  “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健”,此人名羯达健,“特勒”为其官名。他是西突厥可汗的大儿子,当时吐火罗国役属于突厥族,所以突厥王派王子羯达健统领吐火罗国,吐火罗国即今阿富汗。

  “默啜使移力贪汗”,也是突厥人,是东突厥可汗默啜的一位名叫移力贪汗的大臣。

  公元年,默啜可汗为谢武则天许亲之意,曾派大臣移力贪汗带了千匹名马以及特产名物来到神都洛阳献给则天皇帝。

  “吐浑青海王驸马都尉慕容诺曷钵”,与唐王朝有着特殊的关系,是身历太宗、高宗、武则天时代的吐浑王。吐浑即吐谷浑,在甘松山之南,洮水之西。太宗把弘公主嫁给了慕容诺曷钵,太宗死后,他的像被雕立在昭陵。高宗时封他为驸马都尉和青海王,高宗死了又刻他的石像立于乾陵。

  “右骁卫大将军兼波斯都督波斯王卑路斯”,公元年,唐朝廷赠卑路斯为波斯(今伊朗)都督,后来他因避国难来到长安,唐王朝又授于他右骁卫大将军,公元年高宗命令吏部侍郎裴行俭领兵护送卑路斯回去重新任波斯王,但裴行俭在途中嫌路程遥远,将卑路斯只送到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处于困境的卑路斯不能回国,只得客居在吐火罗国。武则天死后,他于年病死于长安。

  以上事实说明,六十一石人群像确实是边远地域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国王、王子及特使的雕像,这些石像也是唐王朝当时在亚洲国力最强大,文化最发达的实物见证。

乾县发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yx/19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