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皮肤病医院是哪家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中医临床学》妇科之经行情志异常篇
每值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心中懊恼,感情脆弱,喜怒无常,喃喃自语,彻夜不眠等症者,称为“经行情志异常”。多数病人在行经前便出现证候,也有发生在经期者,持续时间可达5~10天,经净后恢复正常。
西医经前期综合征或周期性精神病证候与本病相符者,可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精神刺激,内伤七情,肝气郁结,或忧愁思虑,劳倦过度,损伤心脾,心脾气结所致。
(一)肝气郁结
情怀不畅,肝心抑郁,木郁克土,脾虚则化源不充,精血亏损,致心神失养,神无所主,遂致情志异常。
(二)痰火上攻
痰火上扰,情志郁结,五志化火,火性炎上,炼液成痰,痰火壅积胸膈,上蒙清窍,神明逆乱,以致情志异常。
诊断依据(一)临床表现
每值经前或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或情志抑郁,悲伤欲哭,坐卧不宁,经后又复如常人。
(二)鉴别诊断
1、脏躁:妇人无故自悲伤,不能控制,甚或哭笑无常,呵欠频作者,称为“脏躁”。虽脏躁与经行情志异常都有情志改变,但躁脏无周期性,与月经无关,而经行情志异常则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
2、热入血室:热入血室往往是经水适来适断,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等情志症状,病因是适逢经期,外邪乘血室之虚侵袭而致,故有往来寒热,或寒热如疟之证,本病则无寒热之症。
辨证论治临床常见证候为肝郁和痰火。
肝郁者,证见精神抑郁,胸闷胁胀等;月经后期或先后不定期,色紫、质稠、挟块,经前心烦易怒,两乳胀;痰火上扰者,则证见狂躁不安,心烦失眠,月经先期,量或多或少,色黑、质粘,头痛失眠,舌红或绛等。
(一)肝气郁结
证候:精神抑郁不乐,情绪不宁,心烦易怒,胸闷胁胀,经前乳胀,不思饮食,苔薄腻,脉弦细。
治法:舒肝解郁。
方药:逍遥散合越鞠丸。
柴胡12g,当归10g,白芍30g,白术15g,茯苓30g,川芎6g,苍术10g,栀子10g,神曲15g,香附10g,佛手15g,枳壳10g,薄荷6g,甘草6g,生姜3片。
(二)痰火上扰
证候:狂躁不安,头痛失眠,面红目赤,心胸烦闷,舌红或绛,苔黄厚或腻,脉弦大滑数。
治法:清热涤痰。
方药:芩连温胆汤加味。
黄芩10g,黄连6g,半夏10g,竹茹10g,枳实10g,陈皮10g,茯神15g,贝母10g,胆南星10g,远志15g,石菖蒲10g,连翘10g,玄参15g,钩藤30g(后下),丹参15g,甘草6g。
临证权变若肝郁复兼见痰火者,证见精神恍惚,泛恶纳呆,舌质红,苔黄腻等,则宜清肝泻火,豁痰开窍,镇静安神,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可随证加减。若肝郁而经行心烦,阴虚火动,证见情绪易激动,易多思虑,头眩,胸闷夜寐不安,脉细数,舌质绛,苔薄黄,当养血舒肝兼清内热,可用甘松、生地、石斛、制首乌、白芍、制香附、炒枣仁、合欢皮、枸杞子、稽豆衣、青蒿。若有恶心时去首乌加姜半夏。有带时加樗白皮、海螵蛸。(甘松用量不宜大,一般宜3g左右)。
甘松在《本草纲目》属芳草类,王好古谓能“理元气去郁”为开郁的妙药,又能醒脾悦胃,为疏肝健脾和胃的主药,复以生地、石斛、白芍养阴,香附疏肝理气,合欢皮蠲忿息怒,益神增智,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枸杞子养肝滋肾益精,青蒿退虚热,稽豆衣养阴血清肝风,又能清虚热除烦,是治阴虚火动的要药。
(一)调护
(1)稳定情绪,避免刺激,保持精神愉快。
(2)注意劳逸结合,夜间学习看书不宜太迟,保持有充足的睡眠。
(3)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可坚持气功疗法。
(4)平时注意饮食调理,如常吃红枣桂圆汤、百合莲子汤等。
(5)忌食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忌饮浓茶。
(6)失眠者每晚临睡前可吞服天王补心丹5g,或硃砂安神丸3g,或柏子养心丸5g,或针刺安眠、神门、三阴交等穴。
(二)应用例案
苗××,女,24岁,未婚,年10月21日初诊。其母代述,一年前因与男友失偕,情怀常结,愤懑不平,经常头晕头疼,睡中呼喊。半年来,每于经前7~10天,即兴奋暴怒,秽言恶语,毁物自伤,或打骂妹弟,不食不眠,大便秘结,俟月经行后,始逐渐平静,并自觉羞惭。末次月经在9月30日,量少色紫,行经两天而止。刻诊经期将近,恍惚心乱,泛恶纳呆,白带量多,气味秽恶,目眶青黑,目睛微红,大便间日未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辨证:肝郁化火,炼液成痰,痰火扰心。
治法:清肝泻火,豁痰开窍,镇静安神。
处方:清半夏、云茯苓各10g,化橘红6g,淡竹茹12g,生大黄10g(后下),广郁金10g生白矾3g,川黄连4.5g,生龙齿15g(先煎),杭菊花10g,白蒺藜10g,黛蛤散12g,朱砂安神丸一付(睡前另服)3剂。另用蛇床子10g,吴茱萸3g,川黄柏6g,布包,泡水,坐浴熏洗,每日二次。
二诊(10月23日):药后腑气畅行,带下渐止,烦躁略减,睡眠尚安,舌苔渐退,舌质尚红,脉仍弦滑。已获效机,再步前法,原方加胆星4.5g,以制重其力。3剂,水煎服。
三诊(10月29日):上方连服3剂,病情明显好转,烦躁大减,睡眠安稳,饮食、二便均调,惟小腹坠痛,胸脉痞闷,时作太息,脉仍弦滑,苔薄而润。此经候欲临之象,当因势利导,治予疏肝理气,养血调经之剂,
处方:软柴胡10g,炒枳壳10g,苦桔梗4.5g,杭白芍12g,秦当归15g,台乌药6g,香附末、紫丹参各10g,桃仁泥12g,西红花6g,化橘红6g,川楝子10g,4剂,水煎服。
四诊(11月5日):服药一剂后,月经来潮。此次行经4天,量较前增多,夹有紫黑血块,胸已宽,腹痛已止,目眶青黑渐有消退。尚觉体倦心慌,口淡无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略细,此邪势已衰,正气待复,拟滋阴养血,理脾渗湿为法。
处方:秦当归、杭白芍各15g,女贞子、细生地各10g,五味子6g,条黄芩6g,炒白术、云茯苓各10g,广陈皮6g,柏子仁、远志肉各10g,炙甘草6g,香附末4.5g,4剂,水煎服。
嘱下次经潮前7天,每日晨服英神普救丸7粒,下午服二陈丸一付,睡前服安神补心丸一付。经期及经后,仍服三诊及四诊方各4剂。
停药后观察半年,诸症未复发,月经亦归正常。(《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按:此例因情怀不畅而致肝失条达,木郁克土,脾虚不能化生精血,使心神失养,而致经期情绪异常。所以在月经来前出现睡中呼喊,或兴奋暴怒,秽言恶语,打骂弟妹,不食不眠,恍惚心乱等证。其泛恶纳呆,白带量多,气味秽恶,为脾虚肝郁痰湿内蕴;目眶青黑,目睛微红,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乃为肝气郁久而化火,痰热互结,扰乱心神。故方中以半夏、茯苓、竹茹、健脾利湿,降逆止呕;橘红、生白矾、胆星、黄连涤痰清热;郁金、杭菊、白蒺藜疏肝解郁平阳清理头目;生龙齿。朱砂安神丸镇静安神;大黄泻腑中积滞协助诸药以达到痰去热除,肝舒脾健神安而病悄然向愈。三诊、四诊是在病情好转的基础上仍以疏肝健脾除湿再配以养血调经之剂善其后,邪去正复以收全功。
文献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经行发狂语论》:“经正行发狂谵语,忽不知人,与产后发狂相似,缘此妇系气血两虚,多怒而动肝火,今经行去血过多,风热乘之,客热与内火并而相搏,心神昏闷,是以登高而歌,去衣而走,妄言谵语,如见鬼神,治宜清心神,凉血清热为主,有痰,兼豁痰,有食,兼消食。宜用金石清心饮。”
“妇人血分向有伏火、相火时发多怒,本体虚弱,气血素亏,今经血正行,未免去多血虚,必生内热,加以外受客邪,引动肝火,血分伏火,一时昏闷不省人事,或痰涎上涌,或卒仆口噤,或妄言见鬼,此系血虚火旺,不可汗下,宜凉血清热,则狂妄自止。”
《妇科一百七症发明》:“经来狂言如见鬼,……肝必先郁而后怒,……心必先热而后狂”。
《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物感惑,心惊胆怯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惊乏,或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刘雨昕
校正:郑东英
编辑出版:郑东京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