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宗坛城释义

香炉

焚香之器具。与花瓶、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为比丘十八物之一。

其材质多为金属、鍮石、磁、陶、紫檀等,形状多样化,大致可分为四类,即

(1)置于桌上的置香炉,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香印盘形等。

(2)持于手上的柄香炉,如莲华形、狮子镇形、鹊尾形等。

(3)坐禅时所用的钩香炉。

(4)灌顶时,受者跨越而以净身之象炉。

《金光明经》卷二四天王品中说:“世尊!是诸人王于说法者,所坐之处,为我等故,烧种种香,供养是经,是妙香气,于一念顷,即至我等诸天宫殿。(中略)佛告四王,是香盖光明,非但至汝四王宫殿;何以故?是诸人王,手擎香炉,供养经时,其香遍布。”

古时,于佛前行祈拜供养之时,手擎香炉;后世之柄香炉,即袭此遗风而来在沙弥得度中说:“几上安香烛、手炉、戒尺。乃至戒师秉炉白。”

《法苑珠林》中记载:“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前有十六师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后有师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

使用手炉,大都是在剃度、礼忏、奉请……等场合。炉头插香,双手执持炉柄;也有兼插鲜花以为供养者。

在新疆地方,所发现之佛教遗迹,其中之壁画,可推定为唐朝佛画,图中亦有手持香炉,长跪礼拜者。而此香炉下部,附有稍高之台座。

又,密教的火舍也是香炉之一种,为密教用具之一。后世并谓为佛前四具足之一。柄香炉,一称手炉,北宋.开宝八年所题记对佛画(敦煌发掘)绘有此香炉。

此外,亦有香盘,放置檀香炉用的盘子。它是用木料做成的,表面涂以咖啡色的油漆。面积长约一尺馀,宽约七、八寸,边沿高约一寸许,盘子呈长方形。

阏伽器

有六器(火舍、阏伽器、涂香器、华鬘器、灯明器、饭食器)之一,是指盛供养的阏伽、涂香、华鬘之容器。在密教修法坛四方及中央的火舍之左右,各陈列三个。从阏伽器之名称,容易令人以为只是盛供养之水之容器,其实它是指一般的供养器具。由于阏伽是代表性的供养物,因而得名。阏伽器的材质用金银,或熟铜,或以石作成,或以土木,或以螺作成,或以束底,或用荷叶缀成器物,或用乳树之叶作成。亦有金、熟铜、宝、娑颇底迦(水晶)、白瑠璃、木、石、商佉(螺贝)、树叶、螺、新瓦等素材。

其形体是附有高台的鋺,和受台为一组,普通为金铜制。碗的花文分为素文与莲华文两种,普通为素文。

饮食器

盛放供养佛的饮食之容器,普通常见于家庭佛坛。本来是出于应器,乃是在应器上附以台脚,而脚部下方变宽的形式。通常台脚具有两条或三条的隆起带纹。使用于密教时,以两座为一组。普通在大坛上一面器的两边各置一个。通常不加带纹以外的纹式,但有时在脚或钵的外面也加以纹式。

洒水器

功用是装盛香水,净化道场,涤除身心尘垢,洒水器与形体略小,但与形式相同的涂香器同为一组,称为“二器”。由附有高角的台上、碗及盖所组成。碗上有三条或二条成组的带纽纹饰;盖上有二段凸起,顶上通常有宝珠形的钮。碗外侧有环状带纹。材质为铸铜制。

灯明

梵名:巴Dipa,指灯火之明。又称灯。亦指供奉於佛前的灯火,有油火、蜡烛火等类,与香华均被广用为供养尊仪之资具。

灯明又可分二种:其一为仅用于礼拜、诵经时始点燃者,其二为不分昼夜常点燃的长明灯,又称常明灯,或无尽灯。

梵puspa,音译补逝波。指植物的花,用以供奉佛菩萨。华象徵各种美好的意义,《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中说华有十种意义:

01、微妙义,代表佛陀行德离于粗恶之相。

02、开敷义,表德行开敷荣茂,自性开觉之故。03、端正义,表行持圆满,德相具足之故。04、芬馥义,表妙德之香普熏,利益自他之故。05、适悦义,表殊胜妙德,喜乐欢喜无厌足故。06、巧成义,表所修众德之相善巧成就之故。07、光净义,表断除诸障极清净之故。08、庄饰义,表了悟因地庄严本性之故。09、引果义,表出生之因,生起佛果之故。10、不染义,表处世随顺众生,而不染如莲华故。

《大日经疏》卷八中也说:“所谓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在密教中,花也是修法时的重要供品之一,依修法之不同,则用不同种类的花。在经典中常见到四种供佛的天华,即:

1、曼陀罗华(梵mandarava),即白莲。

2、摩诃曼陀罗华(梵maha-mandarava),即大白华。

3、曼殊沙华(梵manjusaka),即赤华。

4、摩诃曼殊沙华(梵maha-manjusaka),即大赤华。

除了以上四种天华之外,还有四种莲华也是珍贵的供花,即:

1、优钵罗华(梵utpala),即青莲华。

2、波头摩华(梵padma),即红莲华。

3、拘物头华(梵kumuda),即黄莲华。

4、分陀利华(梵pundnarika),即白莲华。此四种莲华皆极珍贵。

华鬘

梵suma-mala,用华作成之鬘。即以丝缀花,或结之,作为颈上、身上的装饰。

《玄应音义》卷一云:“顶言俱苏摩,此译云华;摩罗.此译云鬘。(中略)案西国结鬘师多用苏摩那华,行列结之,以为条贯,无问男女贵贱,皆此庄严,或首或身,以为饰好。则诸经中有华鬘、天鬘、宝鬘等,同其事也。”作华鬘时多用鲜花,所用的种类并不一定,主要是选择有香味者。

以华鬘装饰人身上,本来是印度风俗,但依戒律,比丘不得装饰华鬘,仅能悬於室内,或以之供养佛。

关于作华鬘之华,《大日经》卷二具缘品列有钵头摩、青莲、龙华奔那伽、计萨啰、末利、利蘖蓝、瞻卜、无忧、底无剑、钵吒罗、娑罗等等。《毗尼母经》卷五则举十一种,即优钵罗华、娑师迦华、瞻卜迦华、阿提目多迦华、打金作华、打银作华、白镴华、铅锡华、作木华、作衣华、作带华。后世更依《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所述可用种种珍宝作华鬘以为供养,因而乃有金属制成的华鬘。可知,除鲜华之外所作成之鬘,亦称华鬘。

密教亦以华鬘供养本尊圣众,为六种供养、五供养、八供养之一。亦有金刚鬘菩萨,华鬘之印明。并说此印,能流出无漏七觉之华及种种华云海,周遍法界微法刹土,以此乃成供养。

在古代印度雕刻中,遗留在许多华鬘供养之作品,如加尔各答博物馆所藏的阿摩罗婆提(Amaravati)塔的栏楯雕刻、优萨夫宰(Yusafzai)地方出土的说法佛像之中,刻有许多人运载大华鬘,华鬘上又雕有莲纹。日本自古即用华鬘庄严佛堂,如京都教王护国寺藏有以牛皮作成的华鬘十三枚及断片四个,陆中中尊寺金色堂内也藏有铜造华鬘。

衣祴(花笼)

是指法会时盛放散华所用的供养华之器,又称为华筥、花笼、花筥、华箧、华盛等。

《圆光大师行状画图翼赞》卷第十中记载:“华笼是散华时所用,以当后竹或铜鍮所作,垂以真红色等停丝,盛以华,随时散供,是仿诸经所谓的衣祴。”形状为直径二五公分的浅皿状,包括竹编或金属网者,或在金属薄板上有花纹透雕者,以及木制、纸胎涂漆制者。

如前面引用的“是仿诸经所谓的衣祴”一般,衣祴不但使用于散华时,同时,也是盛放献华之器。在《禅林象器笺》中说:“僧家散花器名衣祴,其器小竹笼,以贮花而散之,盖袭大通佛故事也。”

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说:“大通智胜佛得阿耨菩提,大光普照。尔时,东方五百万亿国土中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东南方、南方、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指由富含香气的树皮、树脂、木片、根、叶、花果等所制成的香料,依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旃檀香、沈(水)香、丁子香、郁金香、龙脑香(以上称五香)、薰陆香、安息香等类。

由于印度气候酷热,人体易生体垢、恶臭,故自古为消除体臭,乃将当地盛产的香木制成香料,涂抹於身,称为涂香;或焚香料薰室内及衣服,名为烧香或薰香。其中,涂香所用的香料有香水、香油、香药等;烧香所用的香料有丸香、散香、抹香、练香、线香等。据《大智度论》卷三十所记载,烧香仅能行於寒天时,而涂香在寒、热天皆可行之。寒天时杂以沈水香,热天时则杂以旃檀香。

香有“末香”、“线香”、“瓣香”等多种。

1、“末香”就是香木的粉末。香末可以点燃熏嗅,也可以加入油料,涂抹人身袒露之处,以防虫咬。所以也叫做“涂香”。

2、“线香”是条状的香枝,它也叫做“仙香、长寿香”。据禅林象器笺“器物门”说:“或言仙香;杂末众香,加糊粘造之。其炷烟长久,故称仙香;又云长寿香。其制织长如线,故称线香”。

3、“瓣香”就是香檀木的碎块,因为把檀木劈成了片片段段的小瓣,所以叫做“瓣香”。又因为上等檀方乃是香中之极品,所以“瓣香”也叫做“大香”。

佛教将涂香、烧香作为供养佛及众僧的方法之一,摄属六种供养、十种供养,但戒律禁止僧众涂香。在密教之中,依三部、五部之区别,所用之香亦有不同。即佛部用沈香,金刚部用丁子香,莲华部用白檀香,宝部用龙脑香,羯磨部用薰陆香。

又经论中常以香来比喻佛陀之功德,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三所说的戒香、闻香、施香三种;《诸经要集》卷五、《集诸经礼忏仪》卷上所述的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等五分法身香,即是将佛陀之功德以香来喻之。

除了以上五种香之外,依《乳味钞》卷二十记载,在修孔雀经法时,也有特别所烧的五种香:指沈香、白胶香、紫香、安息香、薰陆香。在中央烧沉香,在东方烧白胶香,在南方烧紫香,在西方烧安息香,在北方烧薰陆香。

除了一般的香之外,还有抹香(梵curna),指呈粉末状之香。又作末香、粉香。主要是供撒布于道场或塔庙等地。与烧香、涂香不同。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说:“悉以杂华末香(中略)供养七宝妙塔。”

《胜天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中说:“烧无价香,泥香涂之,末香以散。”另据《真俗佛事编》卷二引《大智度论》所言,乾香应烧,湿香应涂地,末香及华应散。又,《大宝积经》卷六十二阿修罗王授记品列有旃檀末香、优钵罗末香、沈水末香、多摩罗跋末香、阿修罗末香等。

涂香

梵vilepana、upalepana。为古印度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又称涂身或涂妙香。即以香涂身,以消除体臭或热恼。

《毗尼母经》卷五中说:“天竺土法,贵胜男女皆和种种好香,用涂其身,上著妙服。”又依《大智度论》卷九十三、卷三十记载,印度自古暑热甚烈,人体易生臭气,故其地风俗遂以旃檀木或种种杂香捣磨为粉末,用以涂身、熏衣并涂地上及墙壁。

关于涂香的功德,《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十一载有:增益精气、令身芳洁、调适漫凉、长其寿命、颜色光盛、心神悦乐、耳目精明、令人强壮、瞻睹爱敬、具大威德等十功德。

而在《毗尼母经》卷五中说:“六群比丘如俗人法,用香涂身,诸檀越嫌之,云何比丘如俗人法。世尊闻已,制一切比丘不听用香涂身。”所以沙弥十戒中也有著香华鬘、不以香涂身的禁制,可知佛制比丘、沙弥不得如世俗以香涂身。

除了一般的香外,经中也说能止息烦恼者,以戒德为涂香。

《中阿含》卷十五三十喻经中也说:“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涂身香、木蜜、沉水、旃檀、苏合、鸡舌、都梁。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涂香。”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五中说:“净戒以为香,七觉为华鬘,禅定为涂香。”《大日经疏》卷八说:“复次若深秘释者,涂身是净义。如世间涂香,能净垢秽息除热恼。今行者以等虚空阏伽洗涤菩提心中百六十种戏论之垢,以住无为戒涂之,生死热恼除灭得清凉性,故曰涂香。”

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亦能获致大功德,故密教将涂香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为六种供养。

《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云:“次结金刚涂香印,以用供养诸佛会,散金刚缚如涂香,香气周流十方界。真言曰:唵苏巘汤儗。由于金刚涂香印,得具五分法身智。”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当运手印诵真言时,观想印及真言不思议加持愿力法中,流出无量无边涂香云海,遍涂诸佛、菩萨、一切圣众净妙色身及其刹土。由作此法,获得现当来世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无漏蕴法身之香。

《苏悉地羯罗经》卷上涂香药品中,依佛部、莲华部、金刚三部,息灾、增益、降伏三种法,上、中、下三种悉地,而分别揭示不同的涂香方式,即:“佛部供养诸香树皮及坚香木,所谓旃檀沉水天木等类,并以香果如前分别和为涂香。莲花部用诸香草根花果叶等和为涂香。金刚部用或有涂香具诸根果。”

先人所合成者,香气胜者,通于三部。或唯用沉水和少龙脑以为涂香。佛部供养唯用白檀和少龙脑以为涂香。莲花部用,唯用郁金和少龙脑以为涂香。金刚部用紫檀涂香,通于一切金刚等用。

肉豆蔻脚句罗惹底苏末那或湿沙蜜苏涩咩罗钵孕瞿等,通于一切女使者天涂香供养。甘松湿沙蜜肉豆蔻用为涂香献明王。用诸香树皮用为涂香献诸使者。随所得香用为涂香献地居天。唯用沉水以为涂香,通于三部九种法等及明王妃一切处用。

或有别作扇底迦法用白色香,补瑟徵迦法用黄色香,阿毗遮噜迦法用以紫色无气之香。

若欲成就大悉地者,用前汁香及以香果。若中悉地,用坚木香及以香花。若下悉地,根皮花果用为涂香,而供养之。    

镜子

佛具中的镜子,是用以增添佛堂及光背的庄严,亦称悬镜、坛镜。而非照形影、化妆用。《摩诃僧只律》中记载:“不得因喜好之故而自照其面。”

在禅堂中,也有悬镜助学人人道者,如《资持记》中说:“坐禅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在《释氏要览》中说:“若病差,若新剃头,若头面有疮,照无罪。若为好故照者,得越毗尼罪。”这是说比丘不应以喜好之故,而以镜照自面。在《陀罗尼集经》中所列之二十一种供养具中有宝镜,同时,举出庄严道场用的大镜二十八面,小镜四十二面。在密教中,镜子为灌顶用具之一,阿闍梨对弟子们出示镜子,用以解说诸法之性相。

图片来源

网络

扫描上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zy/150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