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m.39.net/pf/a_7745188.html
香包艺术大师
朱桂花
中国民间文艺家家协会会员、朱氏香包第四代传承人。自幼年就跟母亲学做香包、鞋垫、肚兜、虎头鞋帽,朱桂花女士将传统工艺制作与现代营销理念相结合,将香包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发展。
(朱桂花香包作品)
香包不是一只单纯的绣品,让我们站在历史和现代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香包的制作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香包,古称香囊,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
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当然,那时的荷包与香包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这与前不久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岁香包”比较吻合。
至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一次“闹别扭”便是由送荷包引发的。
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
再看香包的图案,以庆阳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千岁香包”为例,选用变形的梅花、荷花及缠枝花为刺绣纹饰图案,是按照佛教净土的教义设计的,其寓意是把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净土”,因为变形梅花从唐代起就作为佛胸前的吉祥标志。
800多年前的佛教信徒们向佛塔敬献这种香包,完全是为了向佛表示崇敬和祈福的诚意。
从我国民间现存清代以来的香包看,大多数以花卉和动物为主图,以隐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各种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比方,用双鱼、双蝶、蛟龙等象征两性相爱、交合、生育;用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用登梅的喜鹊、采花的蜜蜂隐喻男性;松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而利用汉字的谐音做比喻者更是随处可见:送给新婚夫妇的“早生贵子”(枣儿、花生、桂圆、莲子组合图案);送给长寿老人的“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喻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送给小孩的“福寿娃娃”(以憨态十足的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组图,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寿)……
翻开这一层层厚重的文化积淀,面对这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尽都是古朴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鲜活的艺术瑰宝。其实,这才是揭示人性欲望的艺术;表达思想信仰的艺术;展示生命活力的艺术。可以说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众文化、人性文化。
香包的起源还有几种说法,其一是以前人们在野外住宿,为防止毒蛇叮咬,把中草药用树叶包起来放在身旁,起驱虫的作用。后来改用布和丝绸,慢慢成为一种装饰物、吉祥物。其二是:香包作为行军打仗时传递军事机密和书信的工具,史称“锦囊”,三国时诸葛亮给赵云的“锦囊妙计”的装信之物就是香包。其三是:有未嫁女儿的人家要临街修阁楼,四面开窗,选婿时女子上阁楼,抛香包给相中之人以作定情之物。香包中配以香草,香草以细辛、白芷、丁香、甘松、苍术等中草药研细配制而成,有香味,直到了除秽避邪之功。
香包对于现代人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1、防治疫毒:孙思邈《千金要方》:“避疫气,令人不染”。
2、防止蚊虫叮咬:夏季蚊虫较多,古代没有灭蚊药,一般人家又没有蚊帐子,夏季大多室外休息,小孩皮肤嫩,蚊子最容易咬小孩的头面和脖子,所以把香包戴在脖子周围和胸部。
3、防止毒蛇咬伤:南方空气潮湿,山区毒蛇较多,住在山区里的人为了防止毒蛇进入床铺,就佩戴雄黄香包,蛇类闻见雄黄的气味,就会远离。白娘子喝了雄黄酒就会现出原形,一般小蛇就更不在话下了。
4、避秽化浊:夏季梅雨多湿,或山区终年荒芜人烟,杂草丛生,动植物腐烂,产生秽浊之气,进入此类山区,或夏季秽浊较重时,有避秽化浊的作用。
5、吸汗: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中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6、清新室内空气:五月初,正是春夏之际,虫害复生,时疫流行。此时人们首要的就是要消毒防病,民间艺人用香袋包药佩带,既治病除臭驱虫散浊,薰香去汗味,又是人们盼望孩子们健康平安心愿的表露,为孩子们增添了如意的玩物,耍起来小巧玲珑,香爽周身,一举多得。所以,香包多在五月初开始佩戴。
陕西人戴“香包”,历史悠久。传说隋唐时孙思邈当年在民间治病,留下这种“戴香包”驱疫治病的美举,千百年深入人心,形成一种不变的美俗。
制作“香包”,一般采用布绸料,内装带香的药料,做成各种花鸟虫鱼等形状,用彩线勾出须、眉、爪、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白布、绸可以做成“报晓鸡”、“自鹤”、“白胖娃”等,彩布、绸可做成各种“药葫芦”、“长寿果”、“石榴”、“鱼莲”等;还有做成“南瓜”、“蚂蚱”、“蟾”、“太极图”等吉祥物的。民间风俗传说,刘全晋瓜,主要是“南瓜”,古时“南瓜”为“贡果”,人们誉为吉祥物;“蚂蚱”和各小虫合群;“太极图”则为秉承天地之毓秀灵气,人们希冀安详,戴“太极图”得以心理平衡。“香包”内装药料,多是含芳香、逼臭刹腥之类,如白芷、苍术、香附予以及名贵药材麝香等。
每逢春夏交节、阳气日盛,百虫活动频繁,最易感染疾病的季节,民间多选农历四月以后,特别是五月初五的“端阳节”,要给老幼病弱者戴一个“香包”,有时还给儿童袖上、肩膀上做一个“报晓鸡”,用以“启迪儿童”,以及逼邪驱疫。
由于这种“香包”工艺简单,妇孺皆可针扎,故较为普及。清末以来直至建国后数十年来,西安市和近郊县周至、户县、临潼、高陵、蓝田以及泾阳、三原、成阳等地,民间还有赠送“香包”的习俗:未过门的媳妇,总要给婆婆、女婿做一两样针工精巧的“香包”,以取悦婆家人仰慕。在临潼县骊山风景区、秦陵兵马俑博物馆的展览市场上,到处可以购买得各种各样的“香包”。在陕北一些县,民间所做的这种“香包”,也有称“荷包”的。不过,有些配装香药,有些不装香药,只供随身佩带,装些针扎小件,以作平时从事针工而用。(华夏经纬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