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汉语的美,大多数人一般都容易联想到唐诗宋词,通过寥寥数字就能拼凑出一个意境出来,这是一种其它文化中难以体会到的美的感受。
上世纪90年代,当时驻香港的英国殖民地官员就用英语翻译了一本《粤语情歌》(CantonssLovSongs),用英语表达中文的美。
而这本译作,记录的并不是唐诗宋词,而是当时在广粤流传颇广的粤讴(ou)。
岭南情歌
粤讴是一种流传于广东的民间说唱形式,创始于清朝嘉庆末年。
在乾隆时期,广东举人招子庸收集了不少青楼歌伶咏唱的民间小调,整理成《粤讴》一书。从此粤讴形成独立的一种文体。
所谓粤讴,是指一种汉语结合粤语的文体,它不像唐诗与宋词那样讲究格律,既没有平仄要求,也不规定字数,自由而又洒脱。
招子庸对粤讴的评价是:“虽下里巴人之曲,亦饶有情韵”,粤讴的美体现在它的雅俗共赏,既有街坊邻里间的日常用语,也有词人墨客的风雅之意。
《难忍泪》
难忍泪,洒湿莲枝。记得与君联句在曲栏时。你睇粉墙尚有郎君字,就系共你倚栏相和那首藕花诗。今日花又复开,做乜人隔两地。未晓你路途安否,总冇信归期。莲笔叫我点书呢段长恨句。愁怀写不尽好似未断荷丝。今日遗恨在呢处曲栏提起往事。唉,想起就气。睇住残荷凋谢咯,我就想到世事难为。
《船头浪》
船头浪,合吓又分开。相思如水,涌上心来。君呀,你生在情天,奴长在欲海。碧天连水,水与天挨。我地红粉,点似得青山长冇变改。你睇吓水面个的残花,事就可哀。似水流年,又唔知流得几耐。须要自爱。许你死后做到成佛成仙,亦未必真正自在。罢咯,不若及时行乐,共你倚遍,月榭风台。
《桃花扇》
桃花扇,写首断肠词,写到情深扇都会惨凄。命冇薄得过桃花,情冇薄得过纸。纸上桃花,薄更可知。君呀,你既写花容,先要晓得花的意思。青春难得,莫误花时。我想绝世风流都冇乜好持。秋风团扇,怨在深闰。写出万叶千花,都为情一个字。唔系你睇侯公子李香君,唔系情重,点得遇合佳期。
以笔为刀
在招子庸编撰《粤讴》之后,这种独特韵味的文体开始被流传开来。
文人雅士也试着用“粤语写诗”的方式,进行创作,粤讴的数量与广度也随之增加。
岭南第一位女博士冼玉清对粤讴十分重视,但她也指出了粤讴的不足之处:粤讴写的都是男欢女爱,题材实在是太狭隘了,如果能够不止是写风花雪月的情调就好了。
果不其然,在鸦片战争后不久,就产生出许多反应现实生活的粤讴。
有甲午战争后,呼吁爱国志士救国的《点算好》,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点算好,支那将末造,国亡家破,问你痛心冇?
我谂二百六十年前,仲有皇汉气数,点估到今日惺胡鼠窃,刮尽我地脂膏。
无奈有啲为虎作伥,专意讨好。若见有个心存光复啫,就要斩佢个头颅。
但系晓得将家贼严防,宗社就算可以永保?试睇列强环伺,重惨过霍霍磨刀。
要将疆土尽地瓜分,个阵仇又冇得报,就一世做外人犬马,重弊过满洲奴,
唔信鉴吓前车,就有埃及与印度。唉!无路可诉,自哀还自悼。
想到黍离麦秀,君啊!就好发愤为豪。
也有劝当时人莫沉迷鸦片的《鸦片烟》,堪比当今的戒毒广告:
好食你唔食,食到鸦片姻。问你近来上瘾.抑或系从前。食吓食到手指公咁大口河,你话贱唔贱。近日行情咁贵,每两卖到十多个银钱。食到吹火咁嘅口唇,玄坛咁个块面。唔喺膊头高过耳,总系两耳垂肩。瘦到好似条柴.唔敢企埋著风便。怕一阵风嚟吹倒,你个位烟仙。挨晚正话起身,晏昼重连影都冇见。尽在缩埋一二阁,晚晚叹到五更天。全靠宵夜个餐,嚟做正衔。闲餐几粒米,共你今世无缘。开口就话戒起番嚟,会生出病症,其实就系个条心瘾,戎极都重藕断丝连。又唔舍得咁好灯情,一刀嚟斩断。故此话两枝公倾吓计,冇好得过一榻横眠。呢阵官府日日都话禁烟,虽则系法子唔曾得善。但系你地人人肯戒咯,唔到佢话迁延。至怕你地未得心坚,佢就咁嚟敷衍。重怕侦探插賍移祸,几咁长篇。烟局搜到出嚟,唔到你唔认。就算收入老婆床下底,亦会知穿。况且搭渡开船,都有人做线。惹到成身系蚁,点叫你眼鬼呼冤。罢咯!既系食得咁艰难.何苦唔听我劝。周时出入,带定盒烟丸。唉!唔知点算,若话一时唔食,我见你打完人喊罗,就眼泪鼻水都齐全。
也有隐喻反动统治者铲光地皮,压榨贫苦百姓的罪恶的《踏青》:
茫茫一片地,春去又春还,既有风吹到,因何草不生?四围坐下,草都冇多条。君呀,踏青呢件事,乜你重把我相邀?凡事要实行,唔好白叫;况且我近来心事,又至怕俾个啲嘢来撩,见着草都唔生,就怜到自己不肖,如今眼泪,重有几多飘?只有你一个在我身边,唔够把我照料。点得了?罢咯,我都情愿春闺长日,独坐无聊。
也有纪念黄花岗烈士的的《黄花影》:
黄花影,尚带住的血痕鲜,顾影知是英雄,且属美少年。试睇英姿潇洒,婀娜含刚健,枝傲横枝,可见得渠骨节坚。秋风秋雨,日把黄魂练,不比春花娥媚只系乞人怜。人见渠自由花放,极个个心钦羡,须知有许多萌蘖,蹴损在春天。呢吓北顾燕云,总系多幻变,须整鞭,齐与金风战,待到凯歌唱,痛饮在花前。
一曲曲粤讴鞭挞入里又鼓动人心,即表现出了当时广东人在逆境中的奋起反抗,又书写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历史丰碑
粤讴的不断发展,与其在战时中国发挥的民间影响力,使得粤讴与粤语文化受到许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