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
端午节自古以来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因此,每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会举行龙舟赛等系列活动,以及吃粽子、五毒饼、咸蛋、时令鲜果,喝雄黄,酒菖蒲等的习俗。尤其南方一些地区,在端午节的时候,不可缺少的举行一些祛病防疫活动,会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这些习俗从春秋战国至今,已经传承两千多年,虽说各地具体活动形式不同,端午节的过法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吃粽子基本都是端午节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端午节习俗之
很多人喜欢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期间大多数地区都延续下来的习俗,我国北方地区大型赛龙舟活动很少,但如今每年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晋代的时候,粽子就被称为端午节食品。到唐代,锥形、菱形的粽子出现,且米白莹如玉,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开始有了“蜜饯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并且很时尚,有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更讲究,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也由宋代的果品增加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粽子的品种也越来越多。而如今,每年五月初的端午节前夕,市场上多的是各种口味的粽子,百姓家中也开始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也更加繁多。
粽子的馅料来看,北方主要是北京枣粽,南方粽子种类就多了,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等,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也从中国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划龙舟民间习俗活动之
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湖北,也就是屈原家乡秭归,有祭拜屈原的划龙船活动,划船时有唱歌助兴,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闽、台地区,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去妈祖庙祭拜,以点香烛,烧纸钱等形式、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物来祭祀、纪念;在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广东端午节赛龙舟的时候也有民歌助兴,如南雄县的龙船歌,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内容丰富多彩。
端午节其它地区也有类似的祭祀活动,虽不尽相同,但都有着迷信色彩,主要表达着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如祭祀龙神庙的时候气氛很严肃,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俗话说,就是“图个吉利”。
端午节之
插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一项重要的习俗,古时候起我国民间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从古至今,端午节插艾草和菖蒲的习俗活动,在一些地区依然延续下来。中医上说,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另外,艾蒿可挥发性芳香油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现在据我们所知,艾依然是杀虫灭菌、驱毒除瘟的药物的重要药草。
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同时艾叶还可以散寒止痛,温经止血,临床上多数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伤寒论中的“胶艾汤”等用到了艾叶。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策划活动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这是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菖蒲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作为入夏后第一个节日,端午节气温上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从古至今,在端午节人们由此活动习俗,至今在我国许多地区也保留了下来。
端午节习俗之
《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就有端午日洗浴兰汤的说法,这兰汤原料是菊科的佩兰,带着香气,可煎水沐浴,《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到后来,端午节有煎蒲、艾等香草洗澡的习俗,以治皮肤病、去邪气。
在广东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沐浴;在湖南、广西等地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管男女老幼,全家都洗,至今在南方许多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端午节习俗之
“采茶、制凉茶”,这是中国北方一些地区端午节的一项习俗活动,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另外,广东潮州一带的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据说对健康也有好处。
端午节习俗之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端午节这一天清晨,各家的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端午节习俗之
端午节放风筝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一带,主要是端午节这天,儿童放风筝。
端午节习俗之
“佩豆娘”,这是江南地区端午节重要的习俗。“佩豆娘”是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此物源于古代的步摇,《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端午节习俗之
“躲午”这个习俗从宋代的时候就开始了,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戴香包
端午节有佩戴用五色丝线缠成的香袋、香囊、荷包等的习俗,香包是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香料多是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的,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现在是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的习俗,老人为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小孩喜欢飞禽走兽类的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尤其热恋中的情人戴香包更讲究,一般多情的姑娘会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节习俗之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端午节习俗之
端午节的时候,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据说可驱避毒虫。具体做法一般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端午节习俗之
南北朝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
端午节习俗之
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
端午节习俗之
骑在马上,持棍打球。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
北京端午节习俗之
《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上海端午节习俗之
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
另外端午节还有马戏、抢鸭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五花八门,各地端午节具体活动不同,但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福,现在端午节许多活动更富有娱乐性,可谓五花八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