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宕昌县城关镇旧城村古宕昌国城隍庙

应该让历史的画卷更加绚丽多姿

———浅谈古宕昌国城隍庙的兴衰

作者松涛

在中华民族悠久璀璨的历史画卷中,大西北陇南地区羌族历史发展是不可或缺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应该让岁月的尘埃将其遮掩,更不应该因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侵蚀而让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显得断编残简出现参错。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逐渐摆上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而越来越多热心与地方史研究的学者更是扎身基层,探访民间,曾长见识,为发展研究宕昌羌藏文化和宕昌国历史工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从而为宕昌国有关始止年代、国王世袭、都城地址、羌藏民族发展轨迹等诸多疑点难题作了破解和定论;因为宕昌国所辖区域不大,国势弱小,地处偏僻,所以其通史著作中提及很少,至于宕昌国都城内的城隍庙属哪个朝代修建?庙内供奉何神?又于哪个时期败落?以上难题更是大海捞针无从考证。本文抛弃宕昌历史发展研究的诸多课题,用历史的视角对宕昌城隍庙的兴建与衰竭做一肤浅的剖析,期待跟本地文人学者认真商榷。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政权的地图中,均将宕昌古城即宕昌国都城标注在今宕昌城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明确论述:“宕昌羌分布在临河以东,白水以北,渭水以南的地区,政治中心在宕昌城(今甘肃宕昌),众二万余落”。郦道元《水经注》中表明羌水“东南流,经宕昌城东”。唐初修成的《周书》、《北史》、南朝的《宋书》、《南齐书》、《梁书》中均有《宕昌传》和宕昌羌的记载。另据《宕昌县志·文物古迹》记载:“宕昌古城从残址墙量,最厚处5米,最薄处1.5米,最高处10米,最低4米,北、西两门已毁,从最低层观察,是椽帮筑,属汉代以前风格;上层用板筑,是历代补筑。城内修有城隍庙。”另据笔者考证,宕昌故城除有北、西两个城门外,还有东南西北四个城墙,每个城墙上都设有炮台,而距西城门约一千米的地方辟有教场,占地10亩左右(现当地人仍然称呼教场),离教场一千米之外的道路上挖有陷马壕。以上记载和故迹证明,宕昌国的都城就是今陇南市宕昌县城关镇的旧城村,而古城内修有一座城隍庙。

既然宕昌国都城内确实修有一座城隍庙,那么具体是在哪个年代修建的呢?带着这个社会历史问题,笔者曾查阅大量历史书籍,拜访诸多当地史志学者和圣贤人士,但收获甚微。纵观宕昌国历史发展轨迹,梳理当地流传民间的故事,结论有三:

其一、据唐代编著的《北史·宕昌传》记载:“有梁勤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勤孙弥忽,太武初,遣子弥黄奉表求内附,太武嘉之,遣使拜弥忽为宕昌王,踢弥忽爵甘松侯。”《周书·宕昌传》:“有梁勤者,世力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由此可见,宕昌囯从公元年被北魏政权确认之前就已经建国称王,在大修屋舍、筑墙围成的同时,修建了城隍庙。

其二、经过连年征战,宕昌羌人终于击败异族建国称王,独霸一方。其管辖范据《北史·宕昌传》记载:“其地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人二万余落(户)。”由于国小势弱,靠自身政治军事力量难以自保,一方面向北魏称藩纳贡,另一方面又要向南朝的宋、齐、梁国称藩纳贡,同时,既要服从东邻氐族仇池囯,又要应付西邻吐谷浑,真可谓“上下平衡,左右逢源”,没有大国的庇护和支持,其结果只能是被强国消灭吞食。除《北史·宕昌传》、《周书·宕昌传》有关宕昌国的记载外,《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宕昌王梁弥忽遣子弥黄入见予魏。”由此可见,宕昌国得到了中原大国北魏的正式确认。而宕昌羌的显著特点根据中华书局年版《北史》中描述:“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织牦牛尾及羖羊毛覆之。国无法令,又无徭赋。唯战伐之时,乃相屯聚;不然,则各事生业,不相往来。皆衣裘褐,牧养牦牛、羊、豕以供其食。俗无文字,但候草本荣落,记其岁时。”由于宕昌羌族经济文化落后,况且没有自己的文字,以此可以推断,弥黄进入中原期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吸纳了中原文化,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从中原引进能工巧匠,在都城内的西城墙下修建了城隍庙。一般来说,城隍庙内供奉的大都是以历史上具有影响或有巨大贡献的清官、功臣、英雄人物为城隍神,而宕昌国城隍庙内供奉的是何人呢?是带领羌族人民建立了半独立宕昌国的本民族英雄呢?还是与羌族有渊源关系乃至对宕昌羌的生存及发展提供过重要保障和支持的氐族人物呢?以上问题从众多史书中难以查出,无从考证,只待日后做更进一步的挖掘研究。

其三、与同处甘肃陇南区域生活的氐族比较,宕昌羌族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比较落后,而仇池氐族政权建立时间比宕昌国早十多年,与汉族交往频繁,受其汉族文化影响较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的快,所以,生活在宕昌境内的氐族头领为了抢占地盘,在羌人势力还没发展壮大之前,在宕昌西郊修筑城墙围城,然后在城内修建了城隍庙,以此彰显其势力的存在。

诸如上述,笔者认同第二种观点。因为从宕昌国建立时期的地理位置、战争形势、经济文化水平等历史背景来看,宕昌羌人是没有能力修建这样一座金碧辉煌气魄雄伟的城隍庙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推断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向中原政权表贡宕昌当地出产的特产,以换取中原文化的引进,并且仿照汉族庙宇的修建风格,建成了宕昌国都城内的城隍庙,并且在庙内立一石碑(从城隍庙遗址上出土的无字碑就证明了这一点,此石碑现由宕昌县城关一小负责保管)。

矗立于宕昌国都城内的城隍庙,从修建竣工那刻起,历经数代风雨侵蚀和战火的洗礼,朝觐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名震陇南,至康熙二十四年,仍有香客为城隍庙敬供铜鼎(此铜鼎现保存在城关镇旧城行政村)。据《周书·武帝纪》、《北史·周纪》、《通典》记载,宕昌羌族因反抗北周,勾引吐谷浑屡犯边疆,惹武帝大怒,遂派大将军田弘率兵讨伐宕昌,经过激烈鏖战,获其二十五王,拔其七十六寨,攻破宕昌城将其灭亡。北周兵所到之处,房屋被烧,人口、牲畜、财物被掠,所有建筑物荡为平地,因为对神灵有所敬畏的缘故吧,故城隍庙没有受到丝毫损坏,后经历数代战乱仍然香火不断。经笔者查证,宕昌都城内城隍庙的彻底拆毁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来在城隍庙遗址上建起了教室和宿舍;而故城墙的毁坏时间应该在近20年之内,城墙古迹如今已荡然无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宕昌羌藏文化和宕昌国历史的发掘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此举对振兴宕昌的旅游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城隍庙属宕昌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发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将其遗漏,而是组织史志学者深入民间挖掘,组织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此举能使宕昌羌藏文化和宕昌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推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白癜风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zz/109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