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一大波粽子正在靠近,想必很多吃货们早已按捺不住一颗馋心,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啦。
提起端午节,除了粽子,大家还会想起爱国诗人——屈原。其实在屈原之前端午节就早已存在。
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在屈原就曾描述过当时端午节浴兰的景象,《九歌?云中君》中“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后来屈原在当日跳江殉国,不知是巧合,还是因为他对这端午节爱得深沉呢?后世人们为了祭奠他,就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而粽子的起源也是在屈原之前。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五谷之一,长相类似小米,俗称大黄米,有粘度)成牛角状,称“角黍”;也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碱水粽。现代多用糯米代替黍米,煮出来的粽子呈晶莹油亮的棕黄色。
晋代时,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杂粽。就是在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各地粽子品种丰富多彩。每年甜粽党和咸粽党争得不可开交,粽子馅儿变化多端,但是不论怎么变化,做粽子用到的三种原料——米、叶和绳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撕了那么多个粽子,你可知道它的青衣都是用什么做的吗?
其实只要是坚韧的,扯一下就破了当然是不行哒~安全无毒的,有股植物的清香,大小适中的叶子,都可能会被用来包粽子的。
一、芦苇叶
禾本科芦苇属植物,多年水生或湿生,叶子细长。一般挑选比较宽大的用,包出小巧可爱的粽子,北方地区用的粽叶以此为主。
二、箬竹叶
禾本科箬竹属,为灌木状或小灌木状类,性喜温暖湿润气候。箬竹属约含20种以上,均产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很多种都可以用来包粽子,叶子较芦苇叶宽,南方普遍使用。
三、芭蕉叶
芭蕉科芭蕉属植物,常绿大型多年生草木,叶子硕大可达3米,包粽子可是一把好手啦,可以包出硕大的粽子。
四、荷叶
莲科莲属多年生草本挺水植物,阔大带有荷香的荷叶当然被人们不会放过啦~荷叶糯米鸡可以说是粽子啦~
五、槲(音“胡”)树叶
壳斗科落叶乔木,别名柞栎。主产中国北部地区,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山地多见。所以山东、山西部分地区有用这种叶子。包出来的粽子朴实得很。
六、玉米叶
同属于禾本科的玉米,与芦苇、箬竹一样有着又长又宽的叶子,也是可以用来包粽子的。也有用玉米皮的,就是玉米棒子外面包的那个,包出来的粽子会不会是一股玉米味儿啊~
七、柊(音“中”)叶
竹芋科肖竹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宽大,可长达半米,形如芭蕉。主要分布于两广地区和海南,包出来的粽子煮熟后会染上一层淡淡的绿色,看起来很诱人。
八、竹笋皮
不是叶子也能用来包粽子——竹笋皮。用笋皮来包装茶叶倒是常见,用笋皮包的粽子还真的挺少见的。一身豹纹,野性十足啊。此外有些地区还会用美人蕉叶、露兜树叶、椰子叶以及砂仁叶等等。
你以为粽子都是四角的吗?NO,NO,NO,我大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怎么可能只有这一种?尽管都是四角粽,但是又有南北方之分
南方四角粽
北方四角粽
正三角粽
五角的——又称塔形粽
锥形粽,就是像牛角一样的
长筒型的,又称龙舟粽
大长粽
枕头粽,大枕头
枕头粽,小枕头
还有方形的
还有长方形的
竹筒粽
看完之后,是不是蒙圈了啊?这些丰富的粽子可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论是什么形状的粽子,其实好吃就行,你就说似不似~
民间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
在划龙船时,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韶关市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挂艾草与菖蒲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菖蒲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栓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广东,则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共度端午的国家1、日本日本人过端午的主要活动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并喝菖蒲酒。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所以端午节渐渐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为了让男孩们茁壮、健康成长,将来事业有成,人们在家门口竖起鲤鱼旗,摆上武士偶像、盔甲和战帽,有望子成龙的意思。2、新加坡新加坡华人都知道端午节,每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时,人们总不会忘记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前后,新加坡的东海岸公园会举行精彩的龙舟邀请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龙舟队伍云集于此,一较高低。3、韩国韩国的端午活动丰富多彩,通常要持续20多天,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这些都是极具韩国地方特色的。“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市市民祈求丰收和安康的大型民俗活动,也是韩国端午活动的典型代表。据韩国学者考证,江陵端午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多年前。4、越南越南也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他们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端午驱虫。父母会给孩子们准备很多水果、身上戴五彩线编织的吉祥符,大人们会饮雄黄酒,并在小孩身上涂雄黄酒驱虫。而且,越南人认为,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