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材,按其在和香发挥的作用,可分为主要香材和配香类香材两大类。
和香vs单品香
和香是我国传统香品的主流。制香工艺的核心,是将纯天然香料按“君臣佐辅”之法进行配伍。其原理与中药“君臣佐使”的配伍之法相同。和香过程有系统的规律、严格的法度,必须根据香材的五行属性,使香材的药性相互生发、导顺治逆。
单品香的材性比较单一,长期使用会造成人体气血的不和。从健康和使用效果的角度,不易长期熏闻。所以古人在香席中品多道沉香后,需饮茶降火。
配香类香材,按功用可分为:
①用作香烟的发香和聚香;
②用作香气的调和与修饰。
中篇我们简单介绍了龙涎香、麝香、安息香等,起发香、聚香作用的香材。
本期介绍几款可用作香气调和与修饰的香材。
九、丁香
桃金娘科蒲桃属丁香树的花蕾,产于马来西亚、印尼和非洲东部。
人们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果实的种子称为“母丁香”,近于成熟的果实称为“鸡舌香”。
丁香的香味略辛,挥发快,具有刺激性的头香,也有如花般的甜香和辛味混合的尾香。
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惭未报主人恩。
——王维《重酬苑郎中》
我国使用丁香的历史悠久,汉代的官员觐见皇帝奏事时,要口含“鸡舌香”。
后世便以“含香”“含鸡舌”代指在朝为官。
十、迷迭香
唇形科植物迷迭香的全株,为亚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迷迭香的花、茎、叶都富有香气,类似松柏叶而更浓。
头香清新提神,类似薄荷而略有辛辣之感;尾香则如鲜花般清香甜蜜。
迷迭香在汉代就进入中国,深受曹丕的喜爱,曾亲自种植,并邀建安七子做《迷迭香赋》。
承灵露以润根兮,嘉日月而敷荣。
随回风以摇动兮,吐芬气之穆清。
——曹丕《迷迭香赋》(节选)
十一、郁金
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
并非荷兰国花郁金香。郁金香是百合科郁金香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这种干燥块根常被磨成粉状香末使用,密宗燃烧这种香末来供养莲花部诸菩萨。
十二、木香
木香为菊科植物木香的根。
香味很像蜂蜜,故又称蜜香。香气浓郁而特异,常用于制作熏香或萃取芳香精油。
十三、零陵香
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的带根全草,香气浓烈。
灵香草生长于湿地,多在七月开花。十月,古人将其整株拔起,洗净后晒干。正月,用以祭祀。
古称薰草,先秦时期就已经当做佩戴、熏烧的香草使用了。
灵香草,既可食用,也可入药,亦为香料。
与芷、蕙、茞、萧、茅、椒等,共同组成了上古文学中重要的“香草”意象。
香草美人
《诗经》《楚辞》是中华数千年文学瀚海的两大源头。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香草、美人。
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比,象征着楚国黑暗腐朽的恶劣的政治环境。
美人,是一种比喻。屈原通过自喻为弃妇,表达了他在长期的流放生涯中,对故国和君主的思念之情。
《离骚》中的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
因为“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极富现实感,赢得了后世文人的普遍认同。
汉唐以降,至清及今,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文化传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离骚》(节选)
十四、甘松
败酱科植物甘松的干燥根茎及根。
有强烈的松节油香气。
在合香中用作调和与修饰。
十五、酸橙
芸香科植物,幼果可入药,名枳实。
酸橙尚有一变种,名曰代代花。白花开在春夏,香气馥郁。与柚花等常用于蒸花。
蒸花
宋人蒸花的方法有多种,大抵与今天用蒸馏法提炼香花中的精油类似。
十六、素馨&茉莉
素馨和茉莉同属木犀科,香气相近,均在于“鲜”;但素馨是鲜中带浊,茉莉则鲜而清灵。
鲜的来源在于花中含大量吲哚。
此二种花原中心产地在波斯,唐人就已经知道茉莉花和茉莉精油了。到宋代,素馨和茉莉被大量引种,并用于制香。
《福利来了》
香药同源木:养肝应春
和香配伍:沉香、降香、菊花、夏枯草、钩藤、安息香、白芷等十余味。
香养效应:疏肝理气、解郁开窍、活血逐瘀、排毒养阳。
火:养心应夏
和香配伍:沉香、柴胡、枳壳、茯苓、柏子仁、首乌藤、远志、川芎等十余味。
香养效应:宁神养心、减压定志、淸心开窍、增忆助眠。
土:养脾应长夏
和香配伍:檀香,天木,甘草,白芷、肉豆寇、丁香、红花、毕澄茄等十余味。
香养效应:运化精气、健脾和胃,升清降浊,醇馨养性。
金:养肺应秋
和香配伍:沉香、白檀香、降香、天麻、石决明、钩藤、怀牛膝、夜交藤等近二十味香料研制。
香养效应:益智醒神、润肺濡肠,解眩平晕、安和腑脏。
水:养肾应冬
和香配伍:降香、公丁香、藿香、荨麻、贯众、石菖蒲、艾叶等二十余味。
香养效应:御感除秽、解表散寒,温阳益肾、养心藏精。
用法与用量:请将香枝置于香插、香筒或香炉碟内,晨、午、暮皆可烧熏,每次1-3支为宜。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储存越久品质越醇正。
监制:医院远程医学中心课题组
生产:北京六如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