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小年的南北之争

小年到了,但翻开日历一看,发现今天竟然是北方的小年,小年作为春节的前奏和传统节日,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在南方则是腊月二十四。原来,小年这个日子竟然藏着这么隐蔽的知识,快一起来了解小年吧!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汉族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城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北方小年主要习俗

北方的小年当天有两个重要的习俗——扫年和祭灶。

所谓"扫年"就是"扫房",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早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进行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至于祭灶,各地的习惯不同。首先有蒸花馍的,蒸花馍分两种,一种为敬神用的,另一种用来走亲访友;还有制作大枣山的,放在供桌上献给灶王爷;正所谓"上车饺子下车面",很多人家会选择包饺子来给灶王爷送行。

另外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还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家家户户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蒸粘糕,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只言好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同时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南方小年主要习俗

小年,北方讲究包饺子,而南方更习惯做年糕。年糕音似“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每年小年,在南方都是家家户户蒸年糕吃年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汤圆大家都不陌生,一般遇节日的时候,北方吃饺子,南方必定是吃汤圆的。汤圆是用糯米做的,软滑黏腻,特别适合用来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乱说凡间是是非非,所以小年夜这天各家各户也少不了要煮汤圆来吃。

米饼就是用糯米、花生、芝麻、白糖制作出来的小饼干,吃起来嘎嘣脆,特别香甜,多为广西那边居民常做的小年夜食物,圆圆的米饼也有着团团圆圆的寓意。

1

小年的来历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便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

说了这么多,你对小年这一天的了解有没有丰富许多了呢,不管你的朋友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在一起快快乐乐的过小年,迎接春节才是最开心的事,大家的小年过得怎么样呢?

编辑:网络信息部沈乐辉

审核:网络信息部赵一潼

责编:书法学院团委

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团委









































白癜风的防治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zz/138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