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香松、甘松香。来源于败酱科植物甘松的根及根茎。多年生草本,高20~35厘米,全株有强烈松节油样香气。
主根长圆柱形,微肉质,单一或分枝,棕黑色。根茎较短,有少数棕色叶基纤维。
叶基生,每簇有叶6~9片,线状倒披针形或披针形,长7~18厘米,宽0.4~1厘米,全缘,主脉平行3出。
花茎有苞叶3~4对,长2~6厘米,愈上愈小。聚伞花序多呈紧密圆头状,总苞片2,长卵形;花萼5裂,齿极小;花冠淡紫红色,筒状,基部一侧突缩,先端稍不等5裂;雄蕊4枚;子房下位。瘦果倒卵形。花期8月。
生于海拔~米高山地的草原河边。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等地。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及杂质,晒干或阴干。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厘米。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
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1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及须根。
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性温,味辛、甘。归脾经、胃经。
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属理气药。用量3~6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泡汤漱口,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用于治疗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治牙痛、脚肿。也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癔病、失眠、易惊等症。含挥发油1%以上,油中含多种倍半萜类,还含愈创木烷类成分。近又分离得甘松酮A、甘松酮B、甘松酮C、甘松酮D、甘松酮E。气虚血热者慎服。
①治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为末,泡汤漱之。(《经效济世方》)②治神经性胃痛:甘松3克,香附6克,沉香3克。共研细粉,每服1~2克,温水送服,每日3次。(《现代实用中药》)③治癔病,神经衰弱,肠胃痉挛等:甘松18克,广皮4.5克。水毫升,浸于沸水内3小时。(每30分钟煮沸1次)。分12次服,日服6次。(江西《中草药学》)④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两,甘松一两,陈橘皮一两半。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鸡峰普济方》松香丸)
传说里,如果一只凤凰感觉自己接近死亡时,它就会搭建一个巢,并四处收集甘松等香料铺在巢中,然后它就点燃巢穴,让自己在火焰中燃烧。
当火焰燃尽的时候,凤凰可以得到新生,凤凰因此又被称作“不死鸟”,甘松也由此给人们留下能够“起死回生”的印象。
甘松又叫作香松、缬草,是一种矮小的、总散发着清凉香气的植物,虽然它不能像传说中那样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但的确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最初,人们只把甘松当作一种香料,但通过长期接触和使用后,人们才发现甘松的根茎原来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它能够理气止痛,醒脾健胃,可以缓解乃至消除心慌、失眠、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等症状。因此,《开宝本草》、《本草拾遗》等许多医学典籍都将甘松作为重要药物收入。
点击
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