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期丹参道地产区的变迁

导读:道地药材多指特定区域所产的历史悠久、品质佳、疗效好的药材。然而药材的道地区域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大部分均存在产地变迁,这为道地药材产地的确立及其深入研究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对丹参各历史时期产地的深入分析,总结药材道地产区变迁的各种因素,为道地药材产地的研究提供借鉴。

1.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神农本草经》:“生川谷”。《吴普本草》:“生桐柏,或生太山(今山东泰安一带)山陵阴”。《名医别录》曰:“生桐柏山(今河南与河北交界处桐柏山)及太山(今山东泰安一带),五月采根,暴干”。《本草经集注》:“此桐柏山,是淮水源所出之山,在义阳(义阳国,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非江东临海(今浙江临海)之桐柏也”。

《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产地信息较模糊,对丹参地名的描述仅为“生川谷”,但符合丹参的生境特点。最早记录丹参产地的是《吴普本草》,吴普为广陵郡(今江苏淮阳)人,其记载了距离江苏淮阳较近的河南桐柏和山东泰安,可能与作者活动范围有关。此后,“桐柏”和“太山”一直为后世医家沿用。

《名医别录》中关于丹参产地的描述很有可能引用了吴普对丹参产地的记载。其后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指出“江东临海之桐柏山”应为今浙江临海市洮渚山,此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时常会有疆域变迁和地名更替。为避免地、名的混乱和错误引用,陶弘景在丹参条目下强调:“此桐柏山是淮水源所出之山,在义阳,非江东临海之桐柏也”。明确此前所言“桐柏山”应为今湖北、河南交界之桐柏山,而非浙江临海市洮渚山。陶弘景为江苏茅山(今江苏句容)人,曾遍历名山,他的观点可能与其实地调查有密切关系。

2.宋代

《嘉佑本草》:“今所在皆有”。《图经本草》:“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今湖北、随州、枣阳、大洪山,河南桐柏县一带)皆有之”。

宋代丹参产地向西扩展,新增陕西、山西、湖北随州等地区,并认为“处处有之”,此后的本草文献中均沿用“处处有之”的说法。说明宋代已经知道丹参分布范围较广,以当时的国界,几乎大部分地区均有。这可能与宋代多次的政府组织调查整理本草相关,该时期本草所记载的产地如山东、湖北、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与当今丹参的主要产区已经基本一致。

3.明代

《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著):“[地]《图经》曰:出桐柏、山川谷及泰山,陕西、河东(今山西大部分地区)州郡亦有之。[道地]:随州(今湖北随州、枣阳、大洪山,河南桐柏县一带)”。《药性粗评》:“南北川谷处处有之”。《本草原始》:“始生桐柏山谷及泰山,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皆有之”。《本草经疏》(廖希雍著):“北方产者胜”。《本草乘雅半偈》:“出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处处山中皆有”。

明代对丹参产地描述均沿用此前的说法,认为“南北川谷处处有之”,《本草品汇精要》中还提出丹参道地产区为“随州”。丹参分布区域很广,但在今天看来湖北的产量并不大,质量也一般,此处明确记载丹参道地为随州,主要原因很、可能为古籍中所记载的“桐柏山”部分在随州境内,而自丹参有文字记载以来,历代均将“桐柏山”作为丹参产地记载,因此刘文泰编著时沿用了历代的说法。廖希雍为海虞(今江苏常熟)人,生平好游走四方,曾到过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北方诸省及江南各地,其所言:“北方产者胜”可能指的是历代所记载的山东一带所产丹参。现代研究也表明山东产丹参所含丹参酮类成分较其他区域明显高。

4.清代

《本草崇原》:“生桐柏川谷及泰山,今近道处处有之”。《握灵本草》:“近地处处有之”。

清代沿用前代之说,更多强调丹参“处处有之”,清代社会经济发展,幅员辽阔,医药卫生发达,开创了中医学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了温病学,此时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医药需求也随之增大,因此此时的认识较为全面,言及处处有之,说明当时大部分区域均有分布,当然也不排除各地所用的是习用品,当时植物分类学远不及今日,因此近缘植物混用也是普遍现象,因此当时的丹参很可能是鼠尾草属多种植物,这从《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了多种鼠尾草属植物中可以看出。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以前丹参主要为野生,至清代始有栽培丹参的记载,据《中江县医药志》记载:“据《康熙志》(成书于公元年)记载,中江丹参的药材生产在当时已初具规模”。说明丹参至少在清中叶就开始了人工栽培。这也有可能与清军入关,人口大量减少,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大量人口迁移至四川,开垦荒田有关。

5.民国

《增订伪药条辨》(曹炳章著)载:“出桐柏川谷,今近道处处有之。产安徽古城(今安徽皖东等地)者,皮色红,肉紫、有纹,质燥体松,头大无芦,为最佳。滁州全椒县,形状同前,亦佳。产凤阳定远、白阳山漳洧者,芦细质松,多细枝,次。产四川者,头小枝粗,肉糯有白心,亦次。郑君所云土丹参,或即川丹参也。抑或福建土产之一种,别具形态,余未之见也”。《药物出产辨》(陈仁山著):“丹参产四川龙安府为佳,名川丹参有产安徽、江苏,质味不佳”。“龙安府”,辖平武(今四川省平武县)、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市)、石泉(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彰明(县治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彰明镇涪江西)四县。

民国时期丹参的道地产区往南方迁移,《增订伪药条辨》对丹参的品质评价有详细的描述,认为丹参以安徽皖东全椒质量最佳;产安徽定远县白阳山,四川者质量较次。这可能与曹炳章离安徽较近的缘故,亦有可能当时的四川丹参为栽培品,认为野生的较优的原因。但与其同时期出版的《药物出产辨》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认为川产丹参质量最佳。陈仁山是香港中药联合会的董事,对药材商品较为了解,所著之书较多对不同药材不同产地品质有很多论述,由于川丹参根条粗壮,从商品学角度看来,较之其他区域所产为优,而曹炳章为临床大夫,因此两位作者看问题角度不同是造成道地产区差异的原因。

6.当代

随着丹参用量的增加,加上多种中成药制剂中广泛使用等原因,各地竞相引种,当前栽培丹参的主产区有山东、临沂、河南焦作、山西万荣、陕西商洛、四川中江等地。至今川产丹参仍被认为质量较优,由胡世林主编的《中国道地药材》将其列为道地药材。四川作为道地产区可能的原因为:到民国时期,四川丹参已有多年的栽培经验,采收加工技术也日益成熟,所生产的丹参质量均一性好、根条粗壮;丹参喜温暖,空气湿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的环境,与四川独特的气候条件相适应;清代丹参道地产区安徽产丹参的过度采挖,丹参产量日益减少。此外,随着对丹参酮含量的重视,目前市场普遍认为山东地区所产丹参含量较高。

综上所述,丹参在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存在由北向西再向西南逐渐的过程:最早由山东泰山临沂等地和河南桐柏山逐渐向其他地区扩散,宋代扩展至陕西、山西、湖北随、州等,到了明代强调了随州,清代开始出现四川的栽培丹参,民国认为安徽、四川等地较佳,建国后认为川丹参为道地,总体呈现由北向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同时在宋代就已经认识到丹参是个广布种,据《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记载丹参分布较为广泛在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宁夏、甘肃、四川、贵州等地均有分布。与古籍中所记载丹参:“处处有之”的记载相符。此外当前栽培丹参的主产区基本与历史上提及的产地基本一致。

声明:本文节选自《基于历代本草产地变迁的药材道地性探讨——以黄芪、丹参为例》中国中药杂志年9月第41卷第19期,由中药资源监测与服务平台编校发表。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zz/15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