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6.清热解毒法
清热解毒药虽多,用于预防瘟疫的则只有贯众、升麻,而尚未见到用板蓝根的记载。诸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因为都属寒凉性,要取得效果就得对症,如果寒性体质,肠胃功能低下者用之无效甚至还延误病情。关于管仲、升麻,历代医学家在防疫方面多用之。陈士铎谓:“贯众,实化毒之仙丹。毒未至而可预防,毒已至而可以善解,毒已成而可以速祛”。《本草经疏》谓:“疫气发时,以此药置水中,令人饮此水则不传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贯众对各型流感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等也有明显的抗毒作用。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功能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主治时疫火毒等。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指出升麻“主解百毒……辟瘟疫”。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升麻对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能增强淋巴细胞的活性,能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
茵陈乌梅汤《松峰说疫》治瘟疫。
九九尽日(重阳日),茵陈连根采,阴干。遇瘟疫起,每一人用茵陈五分,乌梅二个,打碎,水二盅,煎八分,热服,汗出即愈。
避疫椒柏酒除日,用椒三七粒,东向侧柏七枝,浸酒一瓶,元日饮之。
蒿柳汁治瘟疫伤寒,不论日之多少。
黄蒿心(七个)柳条心(七个),入碗内捣烂,(或少加水亦可。)滤去渣,用鸡子一个,飞金三帖,和汁搅匀,令病患一口吸尽,随即炒盐半碗,研细罗下,用手蘸盐,将病患胸腹并前后心遍擦,再速用黄蒿、柳条熬滚水,将病患周身荡之。照方如是者三次,立时发汗而痊。
不染瘟方
雄黄(五钱)赤小豆(一两)苍术(一两,泔浸去皮,壁土炒)共为细末,水调。每服一钱。
又方姜豉和白术浸酒,举家常服。(一方无术。)
又方初伏,采黄花蒿阴干,冬至日研末收存,至元旦蜜调服。
赤豆避瘟法人日(正月七日)用新布囊盛赤小豆,置井中,三日取出。举家皆服,男十粒,女廿粒,瘟则远避。
又方:新布袋盛赤小豆内井中,三日出,举家服二七枚。
治瘟病令不相染常以七月七日,合家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向日亦佳。又方: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吞赤小豆向日(早晨太阳升起后向着太阳)吞二七枚。
除瘟方
松峰审定五瘟丹(一名凉水金丹,一名代天宣化丹。)专治时症瘟疫,发热头身腹痛,谵语无汗,日久不愈。或发黄斑疹与痧,或二便五六日不行等症,并暑月一切热症。又解痘疹毒。
甘草(制,甲己年为君)黄芩(乙庚年为君)黄柏(丙辛年为君)栀子(丁壬年为君)
黄连(戊癸年为君)香附(去净细毛)苏叶(凤头者)苍术(米泔浸)陈皮(以上四味为臣)
明雄(另研细)朱砂(另研细)
制甘草法:立冬日,取大青竹竿,一头截去节,一头留节,纳生甘草末于内,蜡封紧口,浸粪坑中,头冬至取出,晒干听用。
前甘草等五味,当以某年为君者,多臣数之半。如甘草用二两,则香附等四味止用一两也。
雄朱又减臣数之半,止用五钱矣。于冬至日,将甘草等九味,共为末,雄朱另研,以一半入甘草等药末中为丸,留一半为衣,再用飞金为衣。大人服者,丸如梧子;小儿服者,丸如黍米。雪水生蜜为丸,面东服五十丸。病轻日浅者,一服而愈,病深日久者,三四服而痊。忌腥辛辣油腻煎炒一切浓味。其分两如君用一两,臣则五钱,多寡不论。总臣减君一半,雄朱又减臣一半也。
松峰曰:此方见《万氏家传?瘟疫门》中,与《马氏瘟疫发源》书内所载互有异同。万氏有苍、陈,而马则无之。万氏香附制炒,而马氏言俱不见火。万氏用雪为丸,而马氏用大黄膏子。万氏不贴金,而马氏则贴金。万氏服用滚白水,而马氏则用凉水。万氏甘草法制,而马氏不法制。其余俱各相同。愚意甘草制之则成人中黄,大能祛疫。苍术、香附,吾用其生者,盖炒之则未免有火气。飞金重贴亦妙,以其镇静也。至于用大黄膏为丸,于初感瘟疫邪尚在经者,大不相宜,当仍以雪水为丸,如恐不粘,酌加生蜜则易丸。初感瘟疫者,用滚白水送,大热时冷水送,不大便时方用大黄水送。取二方而斟酌尽善,此为近之。
橄榄稀痘(天花类传染病,其他传染病也可斟酌而用,以下之方仿此)方:凡小儿初生后逢冬至七日前,每一小儿用橄榄四十九枚,以小蒲包盛之,置厨房水缸边地下,到冬至夜,将橄榄连核放瓦上,以木炭火炙灰存性,研细末,每日用滚水冲一匙与小儿服,要立春前服完。服之一冬,可以稀痘,逐年照服,可保不出。倘小儿不肯吃,略加糖少许亦可。然糖性热,能不加更好。《验方新编》
又方:用橄榄核捣碎,磨如细粉,杂入粉面中,时常和作糕饼,每日酌量随意常与小儿食之,食至半斤以上者,出痘必稀,能常食之可保不出。
又方:此方传自苏州沈香谷家,云已数世不出天花矣。青橄榄一个、生甘草一寸、二味用水煎,间日一服,服至第五次,大便有黑物解下,其毒已去,再服一二次,重者转轻,轻者可保不出矣。
小儿不出痘神验方:羌活、升麻、生地、防风、酒浸黄柏、麻黄各五分,川芎、干葛、木、苍朮、酒浸黄芩、柴胡各二分,红花、细辛、陈皮、白朮、苏木各一分,甘草、黄连、归身各三分,连翘、吴萸各五厘,共药二十二味,照方秤准合一剂,每逢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日煎好,露一宿。须另用一器稍贮水,将药碗放其中,器上再用纱筛罩之,如遇天阴,即放露檐下,须避雨,次早温热服,一年内连服四剂,永不出痘。如不见信,试服一二剂,出痘必稀。小儿服后便泻,胎毒即从此去矣。服第二次,便即不泻。如初服不泻者,胎毒轻故也。如婴儿不肯服,乳母代服亦可。此方屡试屡验,慎勿轻忽。
紫府稀痘仙方:青蒿子八十一粒,飞净朱砂三分,甘草三钱,真绿豆粉一钱。于七月七日摘带露凤仙花红、白各七朵,荷花一朵,荷叶一张,茎一根。前药收干研细至二分,二至日调服一钱。小儿如不肯服或加冰糖一钱,或用猪腰子、鸡软肝黏末食之,数次痘出自稀,痘发时亦可服二三次,免伏陷倒塌之患。肝火盛者加绿豆,心火盛者加赤豆,肾有毒加黑豆,上部不起发加薄荷,下部不起发加牛膝,有惊加勾藤勾,不红活加红花。每味不过一钱,加则倍之,红花、薄荷减半,俱水煎代汤调服。
丝瓜稀痘方:取丝瓜不老不嫩才正可食者,悬檐下风干,只将近蒂者二三寸许,瓦上炙存性为细末,每一钱配水飞朱砂三分。每服五分,用黑砂糖调服。量儿大小,如初生时一服最妙,三岁内者二服,三岁外者可三四服,能使多者稀,稀者无。此古方也,屡试无不稀少,有一儿服之最多,竟不出。
稀痘秘方:手足指甲要本生父母者,平时预为收存,除夕日取齐,置新瓦上火 存性,以烟将尽放地上,即以碗覆盖之,免致过烧成灰,除去火气研细末。凤凰衣,(即哺退鸡蛋壳内白衣)要腊月半前后所出小鸡新鲜壳者,新瓦上炒微黄色,研极细末。蝉蜕炒研细末。以上三味,依指甲轻重为准,等分研匀,除夕夜用滚水调与小儿食之,一连三年,服过三次,永不出痘。如服此一二年内即出痘,亦必稀少。
稀痘良法:冬至时辰,在于屋内出入行走之地掘一坑约深尺半,以鸡蛋十五个埋于坑中,四面各用砖一块,以浓竹片排铺搁于砖上,用竹片盖之,仍将泥填好,以便行走。至立春时刻取起,每日以绿豆一撮煮鸡蛋一个,与儿食之。不可间断,若依法服三次,则终身不出痘。稀痘方最多,惟此平淡无奇而有灵验。
7.发散郁火法
火郁于内,则易感外邪。古人用麻黄等发散肺经郁火以防疫,机会虽少,却也另辟法门。《日华子本草》谓麻黄“御山岚瘴气”,《圣济总录》“辟瘟疫不相传染”的方剂绝瘴散就是以麻黄为君药。李时珍谓:“麻黄乃肺经专药……实为发散肺经郁火之药。”而麻黄对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和乙型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以及多种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的现代药理研究,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一些注脚。
初感用方:
偶感风寒、突然着凉,为防感冒。即刻使用生姜五片、大蒜五瓣(大的三或小的五瓣),皆拍烂,(如身冷无热可加少许胡椒粉)加新鲜开水后,加盖闷几分钟,再加红糖三汤勺,趁热喝下,睡一觉发微汗即好。忌一切生冷瓜果油腻等食物!出汗时避风,不要脱衣!
屠苏酒《肘后方》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正月初一)饮之方。
大黄桂心(各十五铢)白术(十铢)桔梗(十铢)菝蜀椒(十铢汗)防风、乌头(各六铢)上八味,切,绛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晓出药至酒中煎数沸,干,东向户中饮之。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待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着药,辟温气也。
干敷散《古今录验》许季山所撰。主辟温疫疾恶,令不相染着气方。(《肘后》作“敷干”)附子(一枚炮)细辛(一分)干姜(一分)麻子(一分研)柏实(一分)上五味,捣筛为散,正旦举家以井花水各服方寸匕。服药一日,十年不病;二日,二十年不病;三日,三十年不病,受师法但应三日服,岁多病,三日一服之。
雷公救疫丹,又名雷击散此方专治各种异证其效,如神屡试屡验万勿轻视。专治瘟疫,并治忽然腹痛,手足厥逆,面色青黑,并上吐下泻、霍乱、朱砂症,以及一切痧症。此方于乾隆元年间,贵州省疫疠甚行,忽于丹平山石壁上雷火击书此方,活人无数。道光元年,江南各省软脚瘟盛行,亦照此方治之,即有奇效。
牙皂、北细辛各三钱半,朱砂、明雄各二钱半,藿香三钱,枯矾、白芷各一钱,桔梗、防风、木香、贯众、陈皮、苏薄荷、法夏、甘草各二钱,共研细细末,贮瓶中忽泄气,随带身边。凡遇急症,取二三分吹入鼻中,再用一二钱姜汤冲服,服后,安卧片时,汗出而愈。
避瘟疫救急方(录自佛说定劫经)
药方:明雄黄克,漏芦33克,白细辛33克,血竭克,孙儿茶66克,白沙仁克,白干姜克,藿香66克,牙皂角66克,石葛蒲66克,甘草33克,枯樊66克
用法:共研细成粉末,和时(晚1时)放瓷瓶内封好,若逾瘟疫先用一二分吹鼻孔后用姜汤调服一钱即日准愈,服改恶从善者服大效,作恶者诽谤者用不灵,此药方可治一切瘟疫诸急症佳效。避瘟急救方,一方五十小包,每服一包。
瘟疫:六七月份喝绿豆水,不要睡懒觉,要早起、早睡。瘟疫来时,冒汗、呕吐、膝盖酸痛;五六月底成人应独头大蒜打烂,应白糖冲开水,喝一口就行,孩子应绿豆水煮开,放白糖。症状:眼红、流鼻涕。
又方∶雷丸、大黄各四两,飞金箔三十张,朱砂三钱,水飞,生明矾一两,共研末,以水为丸。乾隆丙子,瘟鬼被雷击,匿于江苏长洲主簿署中,所授此方,服之可免瘟疫,活人无算,屡试如神。
香苏散《和剂局方》治四时瘟疫、伤寒。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陈皮二两(不去白)。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
菩提救苦丸专治春、夏感冒风寒,时行瘟疫、暑湿,头痛口渴,身热目胀,盘骨疼痛,恶心怯寒,脉息洪数等症,屡试神验。
紫苏、葛根、羌活各四两,苍术、赤芍、香附、花粉、元参各三两,陈皮、生地、白芷、防风、川芎、黄芩、浓朴各二两,甘草、细辛各一两,共研为末,新荷梗、荷叶煎水为丸,每丸重二钱半。内伤饮食,外感风寒者,炒神曲煎汤化下,余俱用生姜汤、或用开水下,惟受暑勿用姜。大人一丸,小儿半丸。日久药味发变更妙。
以上两方,药性温热,用时需辩证而用,不可妄投。
大青龙汤:流感、瘟疫内有热(或烦躁)外寒。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温粉”的配方:葛洪《肘后备急方》姚大夫辟温病粉身方为“芎䓖、白芷、藁本三物各等分”;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为“锻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稀疏绢包,缓缓扑于肌肤”;《孝慈备览》扑身止汗法:麸皮糯米粉二合,牡蛎、龙骨各二两,共研为细细末,以疏绢包裹,周身扑之,其汗自止。按:此方麻黄比例重,临证需详加辨析或加减,不可妄投。
据湘古本《伤寒杂病论.霍乱》云:霍乱兼疫气,必霍乱死后,尸气流传,相染为病。当按法治之。但剂中宜加香气之品以逐之,沉香、丁香、香蒲入汤佳。预防瘟疫,许多内服汤剂都有藿香、佩兰、石菖蒲、乳香、陈皮等芳香化湿的中药。
七、外用中药预防法药浴法
沐浴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提出:“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
《普济方》治时气瘴疫浴汤方:“桃枝叶(十两)白芷(三两)柏叶(五两)上为散。每服三两,煎汤浴之,佳效。”
通治疫疠方
常以东行桃枝煎汤浴之。(未病已病皆治。)
清代刘奎《松峰说疫·卷之五·诸方·避瘟方》“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苍术、白芷、藁本、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
敦煌经卷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大部分被欧美国家偷抢,后收藏于博物馆中,其中有很多的医学遗卷。魏同贤总策划的《法藏敦煌西域文献》收载有防治瘟疫之方。如“疗人时气:取蔓荆子煎取汁,洗身体大良。”“疗天行时气之方:取桃枝、杨柳枝及叶……细切得二升,渍水二升半,煎……消一两半,置汁中。自销令暖如人……。”其中,桃枝在《别录》里谓其:“除邪鬼中恶腹痛,去胃中热。”李时珍《本草纲目》谓其:“除痉件心腹痛,解蛊毒,辟疫病,疗黄疽身目如金,杀诸疮虫。”《类要》谓其:“天行疫厉,常以东行桃枝熬汤浴之,佳。”杨柳枝及叶性味苦、寒、无毒,《日华子本草》谓其:“天行热病,传尸骨蒸劳,下水气。”
作为道家秘方,如下:桃枝(带叶)三两,杨柳枝叶九两,蔓荆子六两。大锅熬煮,沐浴。
药浴后不再次冲水,直接擦干穿衣即可。唯洗浴后要马上擦干,以免毛孔打开后易受风寒。
川楝子洗浴方:凡婴儿无论男女,于五月起至八月有除日七个,每遇除日,用肥大川楝子石臼内捣烂,入新砂锅煎浓汤倾入盆内,在避风处用新稀白布一方蘸水,与儿自头至足遍身擦洗,不留余空,仍用布拭干,避风一刻。其法一岁至三岁者,用川楝子七个,水三碗;四五岁者,用川楝子九个,水五碗;六七岁者,用川楝子十五个,水七碗;八岁至十岁,川楝子二十个,水九碗;十一岁至十五岁,川楝子三十个,水十五碗。捣药煮药,俱忌铁器。照此擦洗,非但不出痘(天花之类),而且免疮疖。若不信,或手或足,留一处不洗,倘出时,其痘必聚此一块。《验方新编》
.粉身法
粉身
身上抹中药粉,也是古人用以能预防温疫邪毒的一种方法。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赤散方以“牡丹五分,皂荚五分炙之,细辛、干姜、附子各三分,肉桂二分,真珠四分,踯躅四分。捣,筛为散……晨夜行,及视病,亦宜少许以纳粉,粉身佳。”该方以各种祛邪辟秽药物组成,外粉周身以御时行邪气。
同时,《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姚大夫粉身方”,“芎穹(川芎)、白芷、藁本三物等分。下筛,内米粉中,以涂粉身于身。大良。”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粉身散、《外台秘要》治温病粉身散方与此方同。所用的这三味药比较平和,甚有可效可法之处。
3.点眼法
人马平安行军散
明雄朱砂火硝枯矾乳香(去油)儿茶冰片麝香硼砂没药(去油)各等分,共为细末。点大眼角,男左女右。冰麝少加亦可。一点绞肠痧,二点气腰痛,三点重伤风,四点虫蝎伤,五点火眼发,六点走风痛,七点急心痛,八点急头痛,九点火牙痛,十点牛马驴。
清代鲍相璈首先明确提出用“人马平安散”点眼预防时疫,其组成和用法为:“冰片、麝香、飞过明雄、飞过朱砂各五分、牙硝一钱,共为细末,磁瓶紧收勿泄气,男左女右以少许点目大毗。用此入时疫病家则不沾染。”
4.塞鼻涂抹法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赤散:“藜芦、踯躅花(各一两)丹皮、皂荚(各一两六铢)附子、桂心、真珠(各一两)、细辛上九味末之,纳真珠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男左女右,着臂自随。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纳着鼻中”。赤散可以可以做成香囊随身佩戴,也可以做成药丸,睡觉时塞在鼻中。
明代雄黄开始被单独用于涂抹防疫的同时,也被用于塞鼻以防疫。吴琨在《医方考》辟瘟法中说:“凡觉天行时气,恐其相染,……仍以雄黄豆许用绵裹之塞鼻一窍,男左女右用之。或用大蒜塞鼻,或用阿魏塞鼻,皆良。”
《串雅内外编》在辟疫条下指出:“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
《验方新编》谓:“雄黄研细末,水调,多敷鼻孔中,与病人同床,亦不传染,神方也。”
又方∶雄黄研细末,水调,多敷鼻孔中,与病患同床,亦不传染,神方也。
入不家染病疫
雄黄、苍术共末,香油调涂鼻孔,既出病家,用纸条探鼻取嚏。如无黄、术,即香油亦可。或止抹雄黄于鼻孔即妙。(香油即麻油,就是芝麻油)。
治入瘟疫之家:以雄黄末浓涂两鼻,清油亦可,嚼蒜亦可,即不传染。与病患同床,亦不相染。初洗面后,及卧时点之。凡病家自生恶气,闻之即上入泥丸。遂散百脉而成死病,宜以纸捻探鼻嚏之,为佳。如以雄黄点鼻,则自不闻,并辟恶梦。神良。
又方∶凡遇天行时疫,沿街阖户传染者,用桃根汤磨浓滴鼻孔,再服少许,任入病家不染。兼治数十种杂症。
避瘟疫方白芷朱砂与苍术,为末打面吹鼻中。瘟疫流行病不染。菖蒲苍术与雄黄,擂细酒调擦鼻上。一家免得受瘟伤。
辟瘟疫时气涂敷。
雄黄(二两研)丹砂(一两研)菖蒲(一两切)鬼臼(一两)上为末,同研匀。以水调涂五心及额上、鼻中、耳门。辟瘟甚验。(五心:两手心、两足心和心口)。
黄酒熨法治瘟疫、伤寒、时症、或饭后气恼,心口胀闷填塞不舒。
上好烧酒炖热,将布二块,蘸酒自胸向下搽抹,布冷再换热布,轮替搽抹,如此数次,其气自通而愈。
又方∶凡闻病患汗气入鼻透脑,即散布经络,初觉头痛,即用芥菜子研末,温水稠调,填肚脐中,隔布一二层,上以壶盛热水熨之,至汗出而愈。
灵活运用古方:可用棉签蘸古方来涂抹,也可将配方捣成糊状或液态,装于滴鼻或滴眼用的清洗干净后空的塑料瓶中,在人多的时候滴鼻,让溶液浸润鼻腔。这样手也不用接触到鼻孔。根据哪种材料的使用方便、舒服情况来决定所采用的配方。
吕祖塞鼻丹
歌曰:沉香木香(皆末)共乳香,硼砂皂角共良姜,细辛当归各等分,巴豆川椒及麝香;又加朱砂雄黄等,血蝎砂熟枣穣,(捣烂。)每粒丸成桐子大,呼吸补泻便离床;口含冷水面朝上,(仰卧。)不问轻重一炷香,祖师留下灵丹药,诸病闻之自安康。(用此药治瘟疫亦可,故选入。治瘟疫应去巴豆。)
观音救苦散专治伤风伤寒,并疫气所侵,稍觉头昏脑闷,项背拘急,吹鼻取嚏,毒气随散,即不染着,仙方也。
川芎藿香黎芦(各三钱)丹皮(去心)元胡索朱砂(各二钱)雄黄白芷牙皂(各四钱)七味草药共为细末,朱雄另研,调入收贮。用时先噙水在口内,次以药吸入两鼻孔,吐水取嚏。未病者吹之不染,牛马等受瘟者,吹之亦效。
5.取嚏法
古代医家在瘟疫流行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自身保护的方法,比如探鼻取嚏法。
明代万表在《万世济世良方》“瘟疫不相传染方”中指出:“凡入疫病之家,……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为佳。”
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所载“通气散”:“元胡索钱半、皂角川芍各一钱、黎芦五分、踯躅花二分半,用纸燃蘸药,搐于鼻中取嚏,日三五次。”
《串雅内外编》在辟疫条下指出:“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方为佳”。
透顶清凉散凡遇时令不正,瘟疫流行,人各带之,或嗅鼻,可免侵染。
白芷细辛当归明雄牙皂(等分)共为细末,瓷瓶贮,勿泄气。用时令病者噙水口内,将药鼻,吐水取嚏,不嚏再吹,嚏方止。已患未患者皆宜用。
6.悬挂法
《普济方》辟魔法:斗门方,辟魔。以雄黄一块带头上,妙。
《普济方》辟天行瘟病及蛇虫:可将预知子带之。(预知子别名八月炸、八月扎、野香蕉。
辟天行时疾是取钓樟茎叶置门上。
一方悬挂马尾松枝,可免瘟疫。
一方正月上寅日,取女菁草末三合,绛袋盛,挂帐中,能避瘟。
正月上寅日,捣女青屑。三角绛囊,贮系户上帐前,大吉。
又方,二月一日,取东行桑根,大如指,悬门户上,又人人带之。
瘴疫方治时气温毒,令不相染易。
上于正月取东行桑根,粗如指者,长一寸。以朱砂涂之,悬于门上。又令人带之。(一方无朱砂)
又方:正月旦取东行桑根大如指长七寸,丹涂之悬门户上,又令人带之。
广成子萤火丸主病辟疾疫恶风气,百鬼虎野狼,蛇虺虿诸毒,五兵百病,盗贼凶害皆辟之。
萤火(二两)鬼箭(削去皮羽二两)蒺藜(一两)雄黄(二两)雌黄(二两)矾石(二两升尽)羊角(一两五钱)锻灶灰(一两五钱)铁锤柄(八铢烧黑)上捣筛为散。以鸡子黄并丹雄鸡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绛囊,盛五丸带臂,仍更挂户上。(《普济方》)
另一方:萤火虫鬼箭羽(去皮)蒺藜矾石(各一两,枯)雄黄雌黄(各二两)羚羊角锻灶灰锤柄(入斧头木,烧焦,各两半)共为粗末,以鸡子黄、雄鸡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红绸缝三角囊盛五丸,带左臂上,仍可挂于门户。
太乙流金散大避瘟疫。
雄黄(两半)羚羊角(一两)雌黄白矾鬼箭羽(各七钱半)共粗末,三角绛囊盛一两,带心前,并挂户上。若逢大疫之年,青布包少许,中庭烧之。温病人亦烧熏之。
七物虎头丸避瘟杀鬼。虎头朱砂雄黄(各两半)鬼臼皂荚芜荑雄黄(各一两)为末,熔蜡丸弹子大。红绢袋盛一丸,系男左女右臂上,又悬屋四角,晦望夜半各当户烧一丸。
7.佩戴
古人佩香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嗅)”。古人早期佩戴香囊的目的是“辟秽防病”,当时医家们认为“香”能散疫气,秦汉时期帝王身旁常置芳香的香药,《史记?礼书》载帝王身“侧载臭苣,所以养鼻也”。茞(chén)为一种香草,臭意为香。药物悬挂、佩带即以绛囊、绢帛或红布包裹药物,悬挂于门户、帐前或带于胸前、手臂、头顶,以预防疫病的药物外用的方法。王维之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自古以来便有在重阳节佩茱萸囊的习俗。《西京杂记》,有一则便云:“汉武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神农本草经》云:“(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厉温毒诸方第十五》中的记载老君神明白散如下:“(苍)术(锉炒)二两,桔梗、细辛(去苗叶)各一两附子(炮)二两乌头(炮)四两上五味,捣罗为散,以绢囊盛带之,居闾里间,皆无病。。”
雌黄丸辟瘟疫去百恶。
雌黄(二两研)雄黄(二两研)龙骨(二两)龟甲(二两)鲮鲤甲(二两)虎骨(二两)羊角(二两镑)芎(二两)空青(半两研)樗鸡(七枚)真珠(三两研)皮(二两)上为末,再同研匀。熔蜡和丸,如弹子大。正旦户前烧一丸,男左女右,系一丸于臂上。遇时疫行,亦根据此用。
雄黄散《千金方》
汉建宁二年,太岁在酉,疫气流行,死者众多。即有书生丁季回,从蜀青城山来,东过南阳,从西市门入。见患疫疠者颇多,遂于囊中出药,人各惠一丸。众药灵唇,疾无不瘥。市中疫鬼数百余,见书生施药,悉皆惊怖而走。乃有鬼王见书生谓有道法,兼自施药,感众鬼等奔走若是,遂请书生欲求受其道法。书生曰:“吾无道法,乃囊中之药。”呈于鬼王,鬼王观药惊惶,叩头乞命而走。此方药带之入山,能辟虎野狼蛇虫,入水能除水中恶怪蛟蜃。
雄黄、雌黄、曾青、鬼臼、真珠、丹砂、虎骨头、桔梗、白术、女青、芎、白芷、鬼督邮、芜荑、藜芦、鬼箭羽、菖蒲、皂荚(各一两)上蜜和为丸,如弹子大。绢袋盛,男左女右带之。卒中恶及时疫,烧弹子大一丸于户内。
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有一首“辟瘟囊方”非常适合现在使用,长期佩戴预防四时感冒、可辟瘟疫:羌活、大黄、柴胡、苍朮、细辛、吴茱各等份,共研细末,佩于胸前。
藜芦散一名“赤散”,避瘟疫。
藜芦踯躅干姜(各一两)丹皮皂角(各一两六钱)细辛(十八铢)桂枝(一作桂心)附子朱砂(一作真珠,另研,各六两)共为粗末,绛囊系臂上,男左女右,觉病作,取药末少许,纳鼻中。嫌分量多,和时四分之一亦可,后皆仿此。《松峰说疫》
赤散辟瘟疫气,伤寒及热病。
藜芦(一两)踯躅花(一两)牡丹皮(一两六钱)皂荚(一两六钱)附子(六两)桂心(六两)真珠(六两)细辛干姜(各十八铢)上为末,纳真珠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男左女右,着臂自随。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纳着鼻中。
辟瘟神方
乳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降香檀香(各一两)共研细末。枣肉为丸,芡实大。晒干佩之辟瘟,烧之辟疫辟秽。
8.熏香法
沉香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藏
熏香,可以说又是中国古典的一个文化。不管弹琴、品茶,还是读书、禅茶,许多人都喜欢焚烧些檀香、沉香之类的香料。古时文人多有通才,琴棋书画之外,亦有望闻问切之能,屋内鼎炉之中常熱香丸,除了嗅觉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之外,看重的是千百年来的医学经验——香有预防疾病的功能。焚香是一种疗疾法,用以抑制霉菌、驱除秽气等。古人以为,“民疾疫也,邪乱之气所生。”(《公羊传》)而“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自能除邪辟移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香料通过焚烧所产生的气体及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杀毒灭菌作用,从而产生防疫的效果。早在西周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香料的杀菌清洁功能,据《周礼》记载,宫廷之中专设“剪氏”,通过熏烧芳香植物的方式,驱除蚊虫,清洁空气。
新石器时期灰陶竹节纹熏炉上海青浦博物馆藏
龙山文化灰陶熏炉山东博物馆藏
随着对香药性的不断了解和经验的持续积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专门针对疫情的诸多避瘟方。如《肘后备急方》记载“太乙流金方……中庭烧,温病人亦烧熏之”和“虎头杀鬼方……每月初一、十五半夜院内烧一丸”。《备急千金要方》亦记载诸多烧熏辟瘟疫方,如太一流金散方、杀鬼烧药方、虎头杀鬼丸方、辟温杀鬼丸和雄黄丸方等。
在庭院、居室当中焚烧香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病原体的传播,以至人们将在季节交替,疠病易发的时节焚烧“避瘟丹”作为生活的常态。
汉代原始瓷青釉叶脉纹香熏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藏
西汉彩绘陶熏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西晋青釉镂空香熏浙江省嵊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东晋黑釉镂孔香熏余姚市博物馆藏
明代《遵生八笺》中有“太仓公避瘟丹”,针对湿气引发的疾病,适宜在五六月间终日焚烧,可以避瘟远邪。清代《饲鹤亭集方》中有辟邪避瘟丹,“凡遇四时不正瘟疫流行,宜常焚烧,不致传染,岁末多烧,可以辟邪避瘟”,可谓是防护治病两相宜。明人文征明“坐倚寒檠向夜阑”时香炉中静静焚烧的“避瘟灵丹”应是此类。
宋刘松年秋窗读书图
明文征明高士隐居图
在疫病发生时,我们可以焚烧诸如沉香、苍术、檀香一类可辟“恶气”的香料。由于所用原料四气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也有品性各异的功能,或解毒驱虫、或防腐除霉、或健脾镇痛。遇瘟疫流行时,使用一些药物烧熏更好。其中用的特多的是苍术、艾草、雄黄等。以下录取一些方剂供参考取用:
除夜,将家中所余杂药(调和成一处者。)焚之,并焚苍术,可避瘟疫。
李时珍谓:“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明.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载:”辟秽香,苍术一斤、大黄半斤,右细捻,放火炉中烧之”。
清代爱虚老人《古方汇精》中有可佩带可焚烧的”辟瘟神方”:乳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降香、檀香各一两,共研细末。枣肉为丸。芡实大。晒干佩之辟瘟,烧之辟疫辟秽。
《验方新编》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时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枣组成,谓:“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秽气。”
《奇方类编》:烧之瘟疫不能传染。乳香一两苍术一两细辛一两甘松一两川芎一两真降香一两。为末,枣肉为丸,如芡实大烧之。
太苍公避瘟丹凡官舍旅馆,久无人到,积湿积邪,容易侵人,焚之可以远此。五六月,终日焚之,可以避瘟。
苍术(一斤)台芎黄连白术羌活(各八两)川芎草乌细辛柴胡防风独活甘草藁本白芷香附当归荆芥天麻官桂甘松干姜山奈麻黄牙皂白芍(各四两)麝香(三分)共为细末,香点之。
神圣避瘟丹
苍术(君,倍)香附羌活独活甘松山奈白芷赤箭大黄雄黄(各等分)共为末,糊丸弹子大,黄丹为衣,晒干。正月初一平旦,焚一炷避除一岁瘟疫邪气。
辟瘟疫以艾纳香烧之。
断瘟法密以艾灸病患床四角,各一壮,勿令人知,不染。
烧术法凡冒中暑热,时或久雨,以苍术合皂荚烧。辟瘟疫邪气。
又方∶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时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
又方∶红枣二斤,茵陈八两(切碎),大黄八两(切片),共烧烟熏,可免瘟气。
苍降反魂香
苍术降真香(各等分)共末,揉入艾叶内,绵纸卷筒,烧之,除秽祛疫。
又方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并烧降真香有验。
又方兜木香烧之,去恶气,除病瘟,产兜渠国。
又方烧青木香、薰陆、安息胶香,可避瘟疫。
烧香避瘟枢密王博文,每于正旦四更,烧丁香避瘟。
治鬼魅魇人法
降香(末,一钱)皂角(末,一钱)朱砂雄黄(各三分,研)麝香(三分,与上同研)艾叶(五钱,揉烂)将药末揉入艾中,草纸裹为长筒,点、放床底则不魇,兼祛百怪恶邪之气。
避瘟丹烧之瘟疫不能传染。
乳香一两苍术一两细辛一两甘松一两川芎一两真降香一两为末,枣肉为丸,如芡实大烧之。
避瘟丹烧之能避一切秽恶邪气。
苍术乳香甘松细辛芸香降真香(等分)糊为丸豆大。每用一丸焚之,良久又焚一丸,略有香气即妙。
又方∶苍术、雄黄、丹参、桔梗、白术、川芎、白芷、藜芦、菖蒲、皂角、川乌、甘草、薄荷各五钱,细辛、芜荑各三钱,以上俱用生料,晒乾,研末烧熏,可避瘟疫,屡试神验。
神圣避瘟丹
苍术(君,倍)香附羌活独活甘松山奈白芷赤箭大黄雄黄(各等分)共为末,糊丸弹子大,黄丹为衣,晒干。正月初一平旦,焚一炷避除一岁瘟疫邪气。
凡是焚烧的方,要根据这些方产生的气味,自已的接受程度来选择。这些方法也是从小份量试验开始,看看产生出来的气味如何,怕怕过敏,有无不良反应,直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程度。特别是材料多的配方更要注意,因为要防药材含农药等化学成份。凡是焚烧、烟薰的时候人要离开,在烧完半个小时以上才打开房间,以免引起皮肤过敏,刺激神经、呼吸系统,甚至中毒。
9.熏蒸法
熏蒸消毒,已见上述消毒处理条。
10.吐法
于春分日,用远志去心,水煎。日未出时,东面饮二盅,探吐,则疾疫不生。
11.写字符法
除夕夜有行瘟疫使者,降于人间。以黄纸朱书“天行已过”四字,贴于门额,吉。要黄纸朱(朱砂)书哦。
天行已过--须黄纸朱书
避瘟法元日五更,以红枣祭五瘟毕,合家食之吉。(瘟神称五瘟使者,又称“五瘟神”。中国古代民间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
凡入瘟家,常以鸡鸣时,默念四海神名三七遍。百邪不犯。
东海神呵明西海神巨乘南海神祝融北海神禺强每入病室,存心念三遍,勿退场门。
费了几天功夫,终于写完成。但发了几次都没成功,今修改再发。
以上关于内服的药物,自己要有充分的认识或者咨询中医师,否则不可妄投。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