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肩周炎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肩痛,又称漏肩风,亦是痹证之一,是指以肩颈部疼痛为主症的病情。

《疡科心得集》:“漏肩风,肩骱酸楚,或疼痛漫肿,亦因风寒湿阻络而发。”

初为轻度肩痛,活动失灵,逐渐加重。

疼痛一般位于肩前外侧,可向颈、耳、前臂和手放射,但无感觉障碍。

严重者,稍一触碰,即疼痛难忍,或夜不能眠,或半夜痛醒(静止痛),不敢患侧卧位,肩活动受限,穿、脱衣服困难,甚至不能梳头、洗脸、漱口或洗澡等。

病发多因肩部失于保暖,风寒湿邪侵入,滞留经脉,血气运行不畅所致。

治宜散邪舒筋,活络止痛。

目录

一、肩周炎

二、肩痛

一、肩周炎

1.秦艽天麻汤

来源:《四川中医》(,2:50)。

主治:肩周炎。

组成:秦艽10~15g,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10g,炙甘草5g,桑枝10~30g,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感冒发热时停服。

加减:

挟寒者,加制附片6g,桂枝10g;

气虚,加党参15g,炙黄芪15g;

症状随天气变化加剧者,加雷公藤10g;

有外伤史者,酌加西红花5g。

验案:肩周炎。

《四川中医》(,2:50):治疗肩周炎52例,男24例,女28例;年龄28~69岁;病程24天~15年。以本方治疗后进行3年以上随访观察。

结果:

优(治疗后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活动及局部肌肉萎缩完全恢复正常,3年从未复发)36例;

良(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活动及局部肌肉萎缩基本恢复,复发后再服药有效)8例;

一般(疼痛缓解,功能部分恢复,肌萎缩恢复不明显,复发后服原方无效)6例;

差(治疗症状有改善,1年内有诱因即发)2例。

2.补肝益气汤

来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4:44)。

主治:肩周炎。

组成:生黄芪30g,党参20g,山萸肉20g,桑枝10g,桂枝10g,杜仲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生姜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

腰痛甚者,加川断;

下肢酸痛者,加怀牛膝;

腰冷便溏者,加白术、茯苓、广木香、肉桂;

失寐者,加百合、炒枣仁;

眩晕者,加天麻、钩藤;

心悸时作者,加茯神、柏子仁;

肥胖苔白腻,脘痞纳少者,加清半夏、陈皮。

验案:肩周炎。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4:44):治疗肩周炎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70例;年龄小者45岁,大者55岁;病程长者1个月,短者15天,其中1个月至20天者86例,20~15天者14例。

结果:

5剂见效,20剂痊愈者60例,占60%;

10剂见效,25~30剂痊愈者30例,占30%;

总显效率90%。

服30剂后,诸症好转,但肩关节活动或用劲后有不同程度酸痛及牵拉感,改用针灸推拿治疗10例,占10%,

总有效率为%。

3.消痛灵

来源:《时珍国药研究》(,1:40)。

主治:肩周炎、颈椎病。

组成:丹参15g,桂枝15g,姜黄12g,红花12g,威灵仙18g,蜈蚣4条。

用法:每日1剂,文火煎服,早晚各1次,7剂为1疗程。服完1疗程后,休息3~4天,再服第2疗程。寒重者加麻黄、川乌需先煎15分钟,然后再下其他药物。一般用药不超过3分钟。

加减:

寒重者,加麻黄、川乌各12g;

游走疼痛者,加乌梢蛇、防风各15g。

验案:肩周炎、颈椎病。

《时珍国药研究》(,1:40):治疗肩周炎、颈椎病例。

结果:

痊愈(疼痛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例,其中肩周炎90例,颈椎病11例;

好转(无疼痛或轻微疼痛,不影响日常生活,功能接近正常)16例,其中肩周炎7例,颈椎病9例;

无效(疼痛无缓解,功能活动障碍仍然存在)3例。

4.四物通痹汤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2:)。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组成:当归,杜仲各15g,赤芍,川芎,姜黄,细辛各3g,桂枝,羌活各10g,川断18g,虎杖,生地各30g,乌梢蛇20g,生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7剂为1疗程。

加减:

风邪偏盛者,加防风、威灵仙;

寒胜者,加制川乌、制草乌、干姜;

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疼痛较甚,加地鳖虫、制乳香、没药。

验案:肩关节周围炎。

《浙江中医杂志》(,12:):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例,男68例,女例;年龄49~55岁例,56~60岁28例,61岁以上8例。

结果: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肩关节活动正常)96例;

好转(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例;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15例;

总有效率为93%。

二、肩痛

1.加减当归饮子

来源:《袖珍方》卷二引《太平圣惠方》。

主治:肩忽疼痛。

组成:防风,当归,柴胡各一两半,芍药一两,生地黄一两半,黄芩,人参各一两,黄连五钱,甘草一两二钱,滑石六两,大黄一两半。

用法: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通口服。

2.清肺饮子

来源:《卫生宝鉴》卷八。

别名:清肺散(《痘科类编释意》卷三)。

主治:肩膊痛无主持,不能举动,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卧,卧则痛甚。

组成:白芍药五分,人参,升麻,柴胡各四分,天门冬,麦门冬(去心)各三分,陈皮二分半,甘草(生),黄芩,黄柏,甘草(炙)各二分。

用法:上锉,作一服。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加减:汗多,加黄耆五分。

3.五灵脂散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三。

主治:

1.《世医得效方》:臂胛痛。

2.《普济方》:浑身损伤疼痛。

组成:五灵脂,荆芥穗,防风,羌活,独活,甘草结,穿山甲,骨碎补,草乌各五钱,麝香少许。

用法:上为末。临睡用温酒调下。

加减:《普济方》:如浑身损伤,加没药、木香酒调,空心下。

4.加味控涎丹

来源:《济阳纲目》卷七十八。

主治:肩、背、臂痛。

组成: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木鳖子各一两,桂五钱。

用法:上为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临卧淡姜汤或热水送下。

5.紫金膏

来源:《惠直堂方》卷四。

主治:风寒湿气,痞积,漏肩风,鹤膝风,澳气,跌打损伤,夹棍棒疮。

组成:松香十二斤(溶化,倾在地上,候冷取起,为末,筛过听用),白芷,麻黄,川乌,草乌各六两,吴茱萸三两,威灵仙四两,闹羊花六两,胡椒四两,附子三两。

用法:水三十碗,煎汁十碗,听用。再以生姜六斤,葱六斤,取汁听用。将前汁合一处,先入汁四五碗,候沸入松香末,徐徐再入汁,以干为度。另锅煎麻油三十六两,如冬月加三两,熬至滴水不散,俟冷入前松香内搅匀,离火,然后加入矾红一斤,乳香(去油)、没药(去油)、肉桂、五灵脂(炒)、木香(不见火)各二两,共为末,入前膏内搅匀摊贴。

6.紫金膏

来源:《疡医大全》卷七。

主治:寒湿气,漏肩风,诸般疼痛。

组成:白芷六钱,闹洋花,三柰,大茴香,青皮,草乌,川乌,威灵仙,甘松,小茴香,大黄,独活各七钱,干蟾一个,乱头发三两。

用法:麻油四十两,同药入锅,熬至发化,滴水成珠,再下密陀僧(研细)十一两,收成膏,再下松香、葱汁、姜汁、凤仙花汁,各煮一次,研细,五两,入膏化尽搅匀,倾在钵内,重汤炖化,再下:潮脑七钱,青黛、桂皮各六钱,丁香、雄黄各五钱,轻粉四钱,血竭、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儿茶各三钱三分,滑石三钱,龙骨二钱五分,麝香、冰片各五分,搅入和匀收贮。宜摊厚些贴。立刻止痛。

7.红膏药

来源:《疡医大全》卷七。

主治:左瘫右痪,筋骨疼痛,漏肩风,跌打损伤。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zz/19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