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小课堂端午知多少

传统

文化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草,香满堂。吃粽子,喝雄黄,划起龙船庆吉祥”。

又到一年端午节,快来跟随小编,一起探寻端午的由来,了解本地的端午习俗吧。

端午节的由来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之意,因初五为第一个“午日”,故谓之“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起源于辟邪说,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纪念屈原说——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于汨罗江投江自尽,因而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年,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广西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前面说到,由于端午节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全国各地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民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广西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吧。

赛龙舟

龙舟在端午节里的地位,不亚于花灯之于元宵节,作为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赛龙舟由来已久。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传统竞技运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南宁市民都习惯结伴到邕江或是南湖边观看龙舟竞渡。龙舟竞渡,亦称赛龙舟,南宁人俗称“扒龙船”。龙舟竞渡不仅是南宁市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地域文化,而且近来每年都举办的中国-东盟国际龙舟邀请赛,更成了远近知名的文化体育品牌。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赛龙舟被暂缓举办,但是一艘艘龙舟“百舸争流、龙腾邕江”的热闹景象,依然留在南宁人心中。

01

吃粽子

虽然今年没有赛龙舟,但南宁人过端午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那就是吃粽子。南宁人过春节和端午都会吃粽子,一般过年吃肉粽,端午吃凉粽。凉粽俗称“灰水粽”或“甜粽”。凉粽用糯米掺和碱水做成,为了增加爽脆度,有时还加入少量硼砂、豆蓉,用草绳捆扎,箬叶包裹,煮熟置冷。粽身呈半透明嫩黄状,沾红糖浆或白砂糖食用,甜而不腻。

02

挂艾叶菖蒲

广西人在端午节的时候,常会将菖蒲、艾叶、蒜头、龙船花等中草药叶扎成一束,挂在门边,还有部分地方有焚柚皮、柑桔皮、苍术、白芷、烟叶的风俗。饮菖蒲酒的习俗是从我国江南沿海一带传过来的,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拌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03

佩香囊

佩香囊,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04

洒雄黄酒

端午节当天正午时分,老人们会在房前屋后洒雄黄酒。人们都会自行采购雄黄、米酒泡制雄黄酒。因为祖辈大多依山而居,山上蛇虫较多,为了防止蛇虫进屋,习惯在端午这天将泡好的雄黄酒绕屋喷洒一圈,这一习俗也因此流传至今。

小孩子身上则会被抹上雄黄酒,以求这样可使百鬼畏惧。

05

放渡“渡河公”活动

在广西上林县三里镇一带,有一项独特的壮族端午习俗,就是放渡“渡河公”活动。“渡河公”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壮族端午节香囊。每年端午节的傍晚,当地的男女老少都相约涌向该镇南边的汇水河畔,人们一边吟咏祈祷词,一边把"渡河公"和粽子放在自制的艘艘小船上,点上红蜡烛,让小船沿河漂流,让点点河灯带走岁月的不幸和忧伤,护佑家人生活幸福安康。

06

DIY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下面请大家来跟小编一起学做一枚香囊,送给自己或家人朋友吧!

粽子香囊制作教程如下所示: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最后,祝大家端午安康!希望大家通过了解本地的端午习俗,能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fb/146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