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应端午,佩香囊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534559.html

端午???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午日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栓五色丝线,挂艾草与菖蒲,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今日咱们就来讲讲端午佩香囊这个习俗。

祝玉友们端午安康!

●玉恒堂作品/鸟语花香香囊

端午佩香囊

在古时,香囊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端午节,为何要佩香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避邪驱瘟添加节日色彩

端午节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端午节所佩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玉雕香囊

二、杀菌防病保健康

每逢端午节,小孩多将香囊佩戴于胸前,而成人多系于腰间。传统香囊常用配方是:苍术、川芎、香白芷、菖蒲、山奈、甘松、灵香草、冰片等。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苍术等中药的挥发性成分能有效杀灭空气中悬浮的病原微生物,香囊中的药物散发出来的芳香气味能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提高,SIgA具有较强的杀死病毒的能力,小孩鼻黏膜上SIgA的含量较低,因此最适合佩挂。经常将香囊放在衣兜、枕旁,对流行性感冒、白喉、水痘等传染病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玉雕香囊

三、送给心仪表示爱慕

戴香囊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纹饰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多喜欢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关于佩香囊的传说故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玉雕香囊

故事一

安史乱起,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行人仓皇西狩,马嵬坡六军不发,唐玄宗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杨贵妃被绞杀后,尸体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复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遗体移葬,发现贵妃的遗体只剩下莹莹白骨一架,唯有佩戴在胸前的香囊还完好似昔。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见到香囊睹物思人,他把香囊装入衣袖,不禁老泪纵横。后来有诗人还写下诗句:

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

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玉雕香囊

故事二

传说古时候,每年的四、五月间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访民情,治理瘟害。神仙发现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惩恶护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每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门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凡是戴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夭夭,而没有香袋的恶人们不免被虫害毒疫毒死了。

所以后来在某些地方,不论丰年欠岁,贫富之家,端午节孩子们的香袋、长命线、艾叶虎是非做不可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玉雕香囊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文章来源于网络,由玉恒堂编辑整理

点击蓝色标题直接跳转

延伸阅读

中国玉雕体验生活馆

招收学员

知识|带你了解玉雕中的链条工艺

和田玉身上体现的“五种文化”

雕刻,为和田玉插上艺术的翅膀

为什么现在玩玉的人越来越多了?

让我们一起,重新“玉见”生活

点击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fb/151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