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气
大
暑
今天将迎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此时的天气特点:高温+多雨+炎热。中伏遇上大暑,简直是热上加热,但对养生来说却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中伏是冬病夏治·三伏灸的黄金阶段,大暑则是夏日节气养生的关键收尾阶段,如果能把两个时段的养生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大暑与中伏养生有什么特点呢?
大暑要“热”着过
中医讲养生要顺应时节,夏天该热就得热,该出汗就得出汗。因此,我们要顺着阳长的规律,采取以热制热的“热养”法。
01
吃热食
入伏后天气炎热,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容易导致湿气内生。饮食上应注意少食生冷食物,“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夏天食用生姜等食物可以温中散寒,把生姜、红糖一起冲泡后服用效果更好。
02
喝热茶
夏天很多人会喝冰镇饮料来消暑,殊不知如此最伤脾胃。虽然天气热,其实喝热茶比喝冷饮更解渴更养生。这是因为热茶利于汗腺排汗,可以达到散热的效果。而且茶能提高脾胃运化能力,把水运送到周身。
03
泡热水脚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水温以42℃~45℃为主,温暖舒适为宜。
04
出热汗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天适当运动,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并且有助发汗。锻炼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和一些常见的热证。
05
女性更要“热养”
女性阳气不足,又以血为用,更要注意补阳气,因为气能生血。因此,夏日里女性也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少吃生冷食物,不要长时间待在封闭的空调房里。尽量不用冷水洗头洗脚,下雨天避免淋雨,因为冷水最伤阳气。
冬病夏调要趁热“灸”
冬病夏调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天地间的阳气来通经活络,祛除病邪,艾灸是行气通络的首选方法之一。《扁鹊心书》中有云:“扶阳之法,灼艾第一”。在大暑特殊的节气,和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此时在体表穴位施灸,有利于使艾热纯阳随着气血经络温煦脏腑,驱散人体内积累的阴寒、湿邪之气。同时,也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机体阴阳平衡,使机体的卫外能力得到增强,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功效。
一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虚寒性疾病(也叫“冬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在病情缓解的夏季,采取艾灸的方式来调整体质、以热驱寒,可起到减少病情发作机会或减轻其症状的作用。比如,用艾灸灸关元、中脘、大椎、足三里、三阴交、天突等穴位,也能起到很好的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从而补充人体所需阳气。
另外,大暑过后,进入长夏。中医认为,长夏属土,而脾也属土,与脾相应,因此长夏最宜养脾。而湿则是长夏的主气。此外,从气候环境看来,天气炎热,雨水增多,水汽上腾,湿热交蒸,汗液难以蒸发、排泄,使得我们体内湿气大增。因此,长夏保健,当先健脾以袪湿,可选择艾灸脾俞穴。
华神无烟灸条
华神无烟灸条作为一款药艾灸条,是国内唯一“药准字号”灸条,被中国药典收录,远销海外,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关吉多教授在古方“太乙针”、“雷火针”及现代艾灸条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增益化裁而来,选用醋艾炭为艾条主要材料,添加有羌活、白芷、细辛、甘松和木香等原料,具有行气血,逐寒湿等功效,是三伏艾灸的理想选择。
本文有部分内容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予以删除!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