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还对香药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和整理,总结出了不同生长部位的香药与人体经脉器官的对症关系,以及香药的阴阳五行升降沉浮等性,这对后人香疗养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指导作用,在没有现代科学仪器、没有用动物做实验的情况下,尽管有前人的积累,如果没有修道的基础,这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神农本草经》最早将药品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并按“君臣佐使”进行了分类,《序录》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体现了中医与道教共许之天人合一理念。此分法一直被后来的医家延用。
云木香
上品可以常用,多用无碍,中品须适当使用,下品有一定毒性,需对症,短期使用,否者会对身体有损害。据陶弘景《名医别录》载,南朝梁代时,输入中土外来香药已经有近10种,分别时青木香、苏合香、沉香、熏陆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龙脑香及膏香(即婆律膏),除龙脑香被列入《名医别录、中品》外,余者皆备列入《名医别录、上品》。
苏合香
《本草纲目》中,香药多归入上品类。《神农本草经》还最早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方法:“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撮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虽然不一定完全按照此定数,但这成为后来中医治病、养生组方共同遵循的大体原则。
肉豆蔻
《本草纲目》认为,植物的枝干和表皮类香料多走表、入六腑,如桂枝、荆芥、藿香等等;干果类的香味多入里,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如一些具有强挥发性辛香味的香料如豆蔻、肉寇、草寇等,有行气、通气的作用,但多用则耗气、散气、;花草、水果等的香气大多轻清上浮,入上焦走表。由此可看出,植物性香药在植物整株上的位置,也与人体有至上而下的对应关系。通过实践也可以了解到,一般来说,位于上者,如花、叶、水果多轻薄,气味散发快,清爽提神,然穿透力不强,传播距离短,留香时间短。而越往下者,如植物的根部、树干,气味越是厚重沉郁,香气散发速度也是越慢,如檀香、沉香、安神、镇静的作用加强,香气穿透性强,很远就能闻到,而且留香时间长。
乳香
中医还发展出了药物归经理论,道家和中医将人体的经脉分为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十二正经指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这些经脉均和不同的脏腑相关联。归经则是药物对人体某经(经脉和腑脏)或某几经明显的选择性作用。
甘松
最早的药物属性与人体对应部位关系可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内经、灵枢、九针论》也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分经用药,为归经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本草拾遗》、宋《本草衍义》、金张元素《珍珠囊》和元《汤液本草》等都对药物定向归经作用有所阐述。
《珍珠囊》中,每味药几乎都有归经和引经的属性记录,并且认为,根据药物性能和治疗作用各归其经,则目的更明确,疗效更显著,若归经不明,则难获确效。李时珍对张元素的评价很高,称其“大扬医理,灵素(《灵枢》、《素问》)之下,一人而已”。明《本草品汇精要》、《药品化义》,清《要药分剂》、《得配本草》中也对归经理论加以了论述,使归经理论更趋完善。
常见的香药归经分类有:檀香、冰片、丁香、沉香、益智、白豆蔻归手太阳肺经;当归、玫瑰、乳香、甘松、没药、苍术、冰片、檀香、麝香、益智、白术归足太阴脾经;白芷、肉豆蔻归手阳明大肠经;苍术、白芷、白术、丁香、檀香、甘松、草豆蔻归足阳明胃经;细辛、附子、白术归手少阳三焦经;沉香、没药归足少阴肾经;乳香、冰片、麝香手足少阴心经;乳香、玫瑰归足厥阴肝经等等;
益智
香药的阴阳之性从嗅觉的上也可大致分出:气味厚重、淳厚、令人产生幸福感、温暖感、肥腻感的,多闻甚至感到闷心的,多属阳性,有行气、益气补气的作用,如檀香、肉桂、白芷、大枣、木香、乳香等;而气味感觉清、凉、苦则多属阴性,如薄荷、青兰、菊花、大黄、青蒿等,有理气、清热、泄气的作用;有一些香药比较复合,如沉香、玫瑰,阳中带阴;柠檬,阴中带阳。
柠檬片
中医对药物的精神作用也有系统的研究,然中医一般采用的表述方式是安神、解郁、辟恶气、养气、温中等,因为中医知道,任何精神上的改变,都有气脉生理上的改变与之相对应,二则又是相互影响的,故毋须特别提及,然也有例外,如《本草纲目》记载,萱草,又称无忧、疗愁,服食萱草“令人好欢乐,无忧,轻身明目”,而常食莲子、莲藕,能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
合香NO9:合香中的养生思想
内容摘要:对香药药性的了解基础上,结合养生思想,发展出一套随每年大气候、季节、时令变化配方的养生香的和香原理,这也是唐朝传到日本“六种熏物”的组方依据……
合香NO10:香疗在中医的历史演进
中医发源于巫术时代对草药的应用,由神农尝百草(实际上很可能是远古集体智慧的结晶)的传说开始,到后来出现了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山海经》也有药草的记载,并出现了仙药。从熏香(烟)疗法出现了中医的灸法、药草洗浴等也被保留在中医的治疗手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