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楼红瓦,几净窗明;饭香四溢,宿舍温馨。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最南端的南屏镇岚林寺小学,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完全小学。自年投入使用以来,岚林寺小学解决了附近村子中高年级学生的寄宿问题。全校现有寄宿生人,占全镇小学寄宿生人数的63%.学校餐厅里,餐桌摆放整齐,消毒柜、营养餐搭配表一应俱全,让人不觉得身处在西北贫困山区。
早在年,临洮县便建成行政村幼儿园31个,新建幼儿园校舍平方米;年,建成行政村幼儿园38个,建筑面积平方米,全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由年的85%提升到年的94.9%.年,全县名“两后生”入学人,入学率较年提高了37.84%.
而临洮教育的变化只是甘肃教育扶贫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肃省教育厅紧紧围绕甘肃省“”扶贫攻坚行动,在“拔穷根”上做文章,组织实施了“9+1”精准扶贫教育专项支持计划,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留守儿童等9个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促进贫困家庭在根本上脱贫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甘肃,基础教育的公平化,就是让山区、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托起公平的底线。
结对助学托起基础教育公平底线
“我的初中老师和村里的驻村干部一次次到我家来做工作,他们告诉我没有一技之长,打工只是简单的劳动力付出。现在上学不收学费,每月还给块的补助,这么好的政策为啥不继续学习?”年中考落榜的杨红(化名)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家里4口人,父亲因为劳动受伤留下了严重的腰疾,不能干重活儿,母亲患有精神疾病,需要常年吃药稳定病情,家里的生活开支仅靠75岁的奶奶一个人来维持。”
同年,临洮县提出了“两后生”零流失的工作目标。也就是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全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也没有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全部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受益于此,如今的杨红,已经是一名临洮县职教中心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除了“两后生”,留守儿童也是教育扶贫的重点
认真落实学前教育惠民政策、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农村营养改善计划等国家政策成为各级政府的主抓工作。
留守儿童数量多、易辍学、难管理是甘肃贫困地区的突出特点,也是精准扶贫的重点。为此,体现特殊关爱,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为各级教育系统
14岁的江明(化名)住在临洮县南屏镇靳家泉村五社,母亲在6年不幸罹难,父亲常年在外面打工,家里还有高龄的爷爷奶奶需要照顾,单靠爸爸打工的薄弱收入,难以维持日常开支。这使他产生了自卑与自闭的情绪,不爱与别的同学交流,无法静心学习,还有了辍学的想法,想一边照顾爷爷奶奶,一边打工帮爸爸减轻负担。
江明的帮扶人——班主任张红梅老师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向学校求助。校长杨俊平和相关人员立即对他做了家访,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家长进行沟通,从各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帮扶。现在,江明的学习成绩比以前有了明显进步,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自年临洮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结对助学关爱成长行动”以来,各乡镇、学区、学校都确定了帮扶干部和教师名单,并且建立了“四类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儿童、寄宿儿童)学生信息台账和结对帮扶跟踪情况统计表册,做到一人一档。到现在全县已经有名“四类儿童”与名干部、教师建立了帮扶关系。许许多多的“靳江”不再一个人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目前,甘肃省已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信息动态管理机制,排查出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名,并均已建档立卡;建立了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满足留守儿童用餐需求。同时,甘肃省教育厅严格落实留守儿童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教科书免费等政策,有效减轻学生学习、生活负担。
落实政策职教资源倾斜贫困地区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医疗医护方面的基层人才。学校负责招生和学生资助的老师告诉记者,该校年有一个“五百人”的单独招生计划,其中一半的招生名额必须要给贫困县。
根据国家政策,中职学生是免学费的,而根据甘肃省出台的相关政策,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的孩子学费和书本费全免。目前,该校高职的建档立卡户中,两届学生将近人,占到学生总数的1/5.
21岁的杨雪(化名)是15级助产一班的学生,来自庆阳市华池县白马乡杜寨子午岭村,她家是建档立卡户。“我觉得自己的这个专业非常不错,因为我学习的是如何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杨雪是父母抱养来的,养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不好,每年都在吃药。来这里上学,她除了享受到了建档立卡户免学费的政策,还申请了助学贷款,这让家里省了许多负担。学校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眼下我正在实习,医院去工作。”她憧憬着未来的生活,告诉我们,医护专业虽然辛苦,医院,她们毕业后月收入能达到元左右。
“要不是可以免学费,我可能就没有办法继续读书了。”甘肃省卫生职业学院15级检验班的学生张婷(化名)家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还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哥哥。“如果不是高职学费免除的政策,也许我只能在家务农。”张婷对自己享受的政策实惠感触颇深。
上面有政策,下面要落实。甘肃省教育厅严格落实学前免除保教费,中职免学费、中职助学金,省内高职(大专)免除学费、书本费及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及资金,确保每个家庭不因学生上学而致贫,每个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在过去的一年里,兰州市永登县对建档立卡户省内高职生按照每生每学期元的标准,已落实补助资金万元,补助人次;在榆中县,对名高职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共计.5万元。
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通过教育摘掉贫困的帽子,消除贫困的代际传播,把穷根从根本上拔起——这些,是甘肃省正在做的。
“我们着力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通过多种途径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已累计面向贫困县招生12万余人。”甘肃省委常委、教育厅厅长王嘉毅说:“我们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培养贫困地区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发挥‘农’字头中职学校、农林类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点作用,广泛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增强‘造血’能力。在贫困地区开办涉农专业教学点49个,大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年培训规模达到20余万人次,有效促进转移就业。”
高校发力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在甘肃,教育扶贫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年三十晚上还收到了帮扶点乡亲的咨询
自年以来,甘肃农业大学根据地方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在全省建设了21个不同类型的专家院,包括草食畜牧、优质林果、设施蔬菜、中药材等产业。这些专家院结合不同区域的贫困县情开展对口农业扶贫工作,通过一个专家带领一个科技服务团队,培训一批新型农民,支撑一个特色优势产业等方式,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示范、推广转化、技术培训等活动,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升级。
同时,学校编制了《甘肃农业大学服务甘肃省精准扶贫市域报告》和《甘肃农业大学服务甘肃省精准扶贫县域报告》,对各地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组织校地校企科技人员联合攻关,提出解决方案,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该校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0多万亩,改良推广优良畜种多万头(只),新增经济效益亿元以上,培训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农民18.6万人次。
在甘肃,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成为各地确保每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都能上学的重要措施。仅在庆阳市,从开始实施助学贷款工作以来,截至目前累计贷款8.亿元,受贷学生人次,其中年落实贷款万元,受贷学生人。
加快民族教育发展,不断缩小民族地区教育差距,是甘肃省开展教育扶贫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高考后没想到能被西北师范大学录取,我真的很感激能在这里上学。”临夏东乡族同学马玉梅是甘肃省少数民族招生计划的受益者。年她以低于当年录取分数线20多分的成绩进入西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班学习汉语言文学。今年保研的她立志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
近年来,甘肃实施支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了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专项规划,“全面改薄”资金按在校生人数%比例向民族地区投入;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近5年累计招收藏区1.23万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我们的幼儿园座落在藏区,打开窗就是美丽的大草原。刚到学校,我想给班里的小朋友们讲故事,有一些藏族小朋友听不懂,只能在一边玩。那一刻我有着一种想陪着他们学习、长大的期望,却又遗憾于几个月支教时间的短暂。”西北师范大学学生祁丽丽在支教日记中这样写道。
过完春节刚开学,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教育学院的负责人就带领69名学前教育专业级本科生赴甘南藏族自治州30多所幼儿园,开展实习支教活动。
扶贫先扶智,持续开展大学生藏区顶岗支教是甘肃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全省每年选派余名大学生赴藏区农牧村幼儿园实习支教。
在甘肃的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了免费营养餐,藏区寄宿生全部享受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甘肃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等12个高寒阴湿地区均按其他地区两倍标准拨付取暖费。目前,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均实现了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全免费。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既是扶贫的重要目标,也是扶贫的有力支撑。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必须突出重点、特殊扶持,必须体现精准,将教育扶贫的政策精准落实到贫困县、贫困村、贫困家庭学生,确保让贫困地区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以有效激发贫困地区人口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王嘉毅这样说。
来源:人民网(杜昱欣银燕)
今日推荐
?APP
甘肃人的头条才是今日头条
甘肃唯一一个可以实现个性化推荐的新闻资讯客户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