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挂艾叶,划龙舟……
那么为什么要叫端午节呢?
而且还是在五月初五这天?
很多人都会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啊!
其实呢,在屈原投江之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端午的习俗了,而后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恰好在端午这一天投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让大家明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滴~就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把两件事合二为一啦!
端午是什么意思?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
“午”,古人与“五”通用
所以,“端午”也就是初五的意思啦!
为什么是在五月呢?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亦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的出现呢就是提醒大家,夏至将至,马上高温天气就要来啦,蚊虫开始滋生,疫病流行,赶紧举行一些活动来提醒大家驱瘟病,除邪,止恶气。
所以啊,端午节也可以看作是古代的高温预警?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不过,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所以在古代,到了端午节,人们往往会选择佩戴荷包,来度过五毒时节。
先秦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恶月,五日更是恶日,有很多禁忌。明清两代对端午节都比较重视,每逢端午都会放假一日。清朝尤甚,据乾隆朝《穿戴档》记载,乾隆皇帝规定“每年五月初一日起挂五毒荷包”。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同治年间的“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是清宫内端午节佩戴之物,共9件,其中荷包3件、烟荷包1件、表套1件、扇套1件、镜子1件、粉盒1件、名姓片套1件。每件的颜色和纹样相同,均为明黄色,通体以金线、银线和五彩丝线绣五毒和“大吉”葫芦纹。
荷包上的“五毒”为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五种有毒动物,配以“大吉”字样和葫芦纹样相组合,寓意以毒攻毒,以恶镇恶,驱邪免灾。整套活计用色明快华丽,纹样生动逼真,绣工精美细巧,为佩挂者平添仪态之美,同时也寄托了佩挂者希冀籍此避邪趋吉的美好愿望。
左图为清徐扬绘《端阳故事图》册之《採药草》
右图为清宫五毒香袋
荷包里的香料有多种配制方法,今以明人周嘉胄《香乘》为参考,选择可以在中药铺买得到的草药为方,介绍几种佩香香谱:
梅蕊香:零陵香45g丁香15g甘松15g藿香叶15g香白芷15g牡丹皮3g八角茴香(微炒)1.5g。一同切碎,用绢袋储藏,佩戴。
荀令十里香:丁香20g檀香30g甘松30g零陵香30g生龙脑少许,茴香(微炒)1.5g。将以上原料研成细末,用薄纸沾取香末,装在纱囊内佩戴。
蔷薇衣香:茅香30g丁香皮30g切碎,微炒,零陵香30g白芷15g细辛15g白檀15g,茴香(微炒)1g。以上原料研成细末,佩戴或焚熏。
牡丹衣香:丁香30g牡丹皮30g甘松30g,制成粉末,龙脑6g单独研磨,麝香3g单独研磨。以上原料一同调和,用薄纸沾取香末,佩戴。
芙蕖衣香:丁香30g檀香30g甘松30g零陵香15g牡丹皮15g茴香(微炒)0.6g。将以上原料研成细末,使用时加入麝香、龙脑各少许,用薄纸沾取香末,装在纱囊内佩戴。
梅花衣香:零陵香15g甘松15g白檀15g茴香15g丁香3g木香3g,以上原料研成细末,加入龙脑少许,储藏在囊中。
莲蕊衣香:莲蕊3g晒干研磨,零陵香15g甘松12g藿香9g檀香9g丁香9g茴香(微炒)0.6g白梅肉1g。将以上原料研成细末,加入龙脑少许,研磨均匀,用薄纸沾取,储藏于纱囊之内。
浓梅衣香:藿香叶6g早春芽茶6g丁香10枚茴香半字甘松1g零陵香1g白芷1g。以上原料一同切碎,绢袋储藏佩戴。
清《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
端午节为何被叫做“端午”呢?农历五月初五又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呢?关于端午的历史故事,你准备好听了吗?更多关于端午节的“五”之谜,敬请期待今晚的节目。
这里是北京
?
本期看点
端午节究竟是“五”还是“午”?
《哈利波特》里的萌宠,长得丑陋的蟾蜍,谁更受宠谁被虐?
五毒和五彩,哪个能驱邪哪个能祈福?
五黄和五红,哪些美味端午更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