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领导人的伯乐

来源:清风明月逍遥客

退休后的宋平非常低调,偶有露面,往往是逢十的建党纪念日和党代会换届,或者需要支持什么事业。这位年出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前任常委是中共党内硕果仅存的95岁以上高龄元老。

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共和国日记》一书,由宋平作序。

“翻阅日记年卷清样本,当时我30岁出头,在东北做工会工作。民族危亡中投奔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根据地和国统区,亲见先烈牺牲和身边战友倒下,他们毕生奋斗和为之献身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宋平在序言中概括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在庆祝建国的游行队伍中,“我唯一的愿望,就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更加发奋地工作。”

“60多年过去了,我成为行动迟缓的老人。”宋平写道。

回避争议的人

“火辣辣的太阳烤得黄土地发烫,老天爷没有丝毫下雨的意思。路面的几棵柳树枝叶稀疏,没精打采地立在这贫瘠干旱的地方,四周是光秃秃的山岭。”

这是时任新华社记者邓全施笔下年的甘肃定西县,“穷得没有生气”。此前一年,宋平从兰州军区国防工办副主任调任甘肃省委书记(当时没有第一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

甘肃自然条件之恶劣,老百姓之贫困,令在中央西北局工作多年的宋平依然感到震惊。

年春的甘肃中部22个月没有下过透雨,旱情十分严重,刚来甘肃工作没多久的宋平甚至在省委大院见到了乞讨的灾民。

他意识到情况的严重,但素来行事谨慎的他还是决定调研之后再说。

年的整个4月份,他视察陇西、火车站、陇东等多个地方,满目所及,千里赤旱,农民断水、断粮。陇西火车站充斥着大量两手空空的灾民。

年5月,他和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冼恒汉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在西北组的会场,宋平谈到了甘肃中东部的旱情。

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此时正好来到西北组会场。宋平的发言引起了他的注意,此前甘肃上报中央的形势依旧是“一片大好”。宋平曾经在年到年之间担任周恩来的政治秘书,对周恩来可以直言。

中央工作会议结束之后,一个高规格的国务院工作组赶赴甘肃救灾,并及时拨发了救济款和赈灾粮。

甘肃人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当年要不是他宋家爸(当地对宋平的尊称),咱农民可要遭大难了。”

救灾只是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如何彻底解决农村问题,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后来担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宋平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出生于山东莒县农民家庭的中共高层官员,曾在北平大学农学院学习过,对农业和农民有着天然的感情。在推动甘肃农业发展过程中,多番遇到阻力,但都被他巧妙化解。

在他的主持下,甘肃出台了多份涉及农业政策的文件,到年底,甘肃掀起了一个划分作业组、牲畜分户喂养的热潮。这离最后的“到户”只有一层窗户纸了。

阻力随之而来。

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一封甘肃干部来信,信中称,轻易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是脱离群众的,不得人心。

按照当时的惯例,《人民日报》的重要消息,各地方党报都应该转载。《甘肃日报》的总编辑刘爱芝主张不转载,而且还要反击。宋平却说,“不转载,但也不要反击,要从正面摆事实、讲道理,继续宣传和贯彻省委的规定。”

《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等甘肃省内主要报刊按照省委和宋平的指示,发表了大量宣传农村推行责任制的报道,“倒春寒”的阴影得以消除。

精细的前期调研、遇到问题时不直接硬顶,是宋平推进工作的两大法宝。

林彪叛逃后,周恩来力主恢复经济。远在甘肃的宋平也相应加强了企业的管理。他提出,要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当时正在兰州参加燃化部会议的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说宋平胆子太大,还敢讲经济核算,不怕惹祸。

“我们是只做不说,不登报,不宣传。”

救灾、转变政策,都是解决农民吃饱饭的基本措施。宋平思考的更多是如何彻底改变甘肃农村的贫困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宋平给甘肃制定的发展方向是,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农林牧副综合发展。这一符合甘肃实际自然地理状况的方向,得到了中央的赞同。

他还提出了“两西”建设以及“引大入秦”工程,试图改变甘肃的自然条件。

兴修水利往往是地方官青史留名的功业,但是会耗费时间和金钱,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只有最有决心的人才有这样的计划。

所谓“引大入秦”是将大通河里的水从多公里的崇山峻岭之处引到干旱的秦王川。在“两西”建设中,核心就是解决水的问题。这两项工程的时间跨度很长,前后都历时10多年。特别是“引大入秦”工程,曾多次缓建。在离开甘肃之后,宋平依然







































北京中科医院假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副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jj/121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