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第一部分、根及根茎类(二)
31.玉竹
〔处方用名〕玉竹。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odoratum(Mil.)Bruce的干燥根茎。栽培或野生。主产于辽宁、河北、江苏、湖南、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无硬心时,晒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时,晒干。药材以条长、肉肥、黄白色、光泽柔润者为佳。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成品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颗粒性或角质样。质硬而脆或稍软。气微,味略甜,嚼之发粘。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与用量〕6~12g。
〔贮藏〕置通风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甘松
匙叶甘松
32.甘松
〔处方用名〕甘松。
〔来源〕本品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chinensisBatal.或匙叶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DC.的干燥根茎及根。均系野生。主产于四川、甘肃等地。秋季采挖,除去地上残茎、须根及泥土,直接晒干或阴千。药材以主根肥壮、条长、芳香气浓者为佳。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成品性状〕本品呈圆锥形,下部弯曲,长50~mm,直径约3~10mm,外层黑褐色或祸色,内层棕色或黄色,上部略带茎基;表面皱缩,栓皮易脱落;质松,易折断,断面褐色,有黄色的维管東。具特殊浓郁的香气,味微甜而略带苦。
〔性味与归经〕甘,温。入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理气,醒脾,散寒,燥湿。用于寒湿内阻,心腹胀痛;外治牙疳龋齿,脚气浮肿。
〔用法与用量〕2.5~4.5g;外用适量,泡汤漱口或研末敷患处或煎汤洗脚。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光果甘草
33.甘草
〔处方用名〕甘草、蜜甘草。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1lycyrrhiza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e-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状茎,野生或裁培。主产于内蒙古、东北、西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等,晒干。药材分“皮草”、“粉草”两种。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色红棕、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粉草以外表平坦、淡黄色粉性大、断面菊花纹、质坚而重者为佳。
〔炮制方法〕甘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芦头,大小条分开,浸泡至三、四成透,闷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蜜甘草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加入甘草片内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棕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甘草片kg,用炼蜜25kg。
〔成品性状〕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表面黄白色略显纤维性,中间有一较明显的环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周边外皮松紧不一,粗糙,具细纵皱纹,棕红色、棕色或灰棕色。质坚,有粉性。气微,味甜而特殊。
蜜甘草形如甘草片,表面黄色和棕黄色,微有光泽。略带粘性。
理化鉴别取生甘草粉少许,置白瓷板上,加80%硫酸溶液1~2滴,显橙黄色。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蜜甘草补脾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用法与用量〕1.5~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蜜甘草,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
〔注意事项〕不宜与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同用。
34.甘遂
〔处方用名)甘遂、醋甘遂。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KansuiTN.Liouex)T.P.Wang的干燥根。均系野生。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除去外皮,干燥。药材以肥大、质坚、色洁白、连珠形、质细腻、粉性足者为佳。
〔炮制方法〕甘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大小个分开,筛去灰屑。
醋甘遂取净甘遂,加米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干,取出晾干。
每甘遂kg,米醋30kg
〔成品性状〕甘遂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纺锤状,长约30mm,直径6~9mm,表面黄白色,有棕色斑纹,溢缩处作不规则凹凸。质脆。断面粉性,类白色,微显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甘而辣。
醋甘遂形如甘遂,表面棕黄色,偶有焦斑。略有醋酸气。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用法与用量〕0.5~1.5g,多入丸散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醋甘遂,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小编注:生甘遂配方应按毒剧药管理规定执行。
35.石菖蒲(菖蒲)
〔处方用名〕石菖蒲(菖蒲)。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gramineusSoland.的干燥根茎。多系野生。主产于长江流域。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药材以条粗、断面色类白、香气浓者为佳。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成品性状〕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表面类白色或微红色,可见环状的内皮层及棕色的油点。周边棕褐色或灰棕色,留有须根或圆点状根痕。质硬而脆。气芳香,味苦,微辛。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心、胃经。
〔功能与主治〕化湿开胃,豁痰开窍,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用法与用量〕3~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霉。
三花龙胆
坚龙胆
36.龙胆
〔处方用名〕龙胆、酒龙胆。
〔来源)本品为龙胆科植物龙胆GentianascabraBge、三花龙胆Gentianatriflora_Pal.、条叶龙胆GentianamnanshuricaKitag.或坚龙胆GentianaregescensFranch.的干燥根及根茎。均系野生。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泥土,干燥。药材以根条粗长、色黄或黄棕者为佳。
〔炮制方法)龙胆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闷润至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酒龙胆取龙胆片或段,喷淋黄酒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每龙胆kg,用黄酒10kg
〔成品性状〕龙胆为不规则的圆形厚片或段,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切面中心有隐现的筋脉点,有裂隙。气微,味甚苦。
酒龙胆形如龙胆片或段,色泽加深,微有酒气。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胆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胆,阴肿阴痒,带下,强中,湿疹瘙痒,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用法与用量〕3~6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37.生姜
〔处方用名〕生姜、煨姜、姜皮(姜衣)。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Will.Rosc.的新鲜根茎。均系栽培。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砂。药材以块大、粗壮、气味浓者为佳。
〔炮制方法〕生姜取鲜姜、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片。
煨姜取生姜块,置无烟炉火上。烤至半熟或用草纸包裹生姜数层。浸湿后置炉台上或热火灰中,煨至纸变焦黄,姜半熟为度、取出,除去纸,切薄片。
姜皮取鲜姜,洗净,刮取其皮,晒干。
〔成品性状〕生姜为不规则扁平小块,呈指状分枝,长40~mm,厚10~30mm。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环节。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東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煨姜为不规则薄片。姜皮偶见焦斑,表面显油黄色。
姜皮为半卷曲碎片,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气香及辛辣味微弱。
〔性味与归经)生姜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姜皮辛,凉。归脾、肺经。
〔功能与主治〕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煨姜用于温中止呕。姜皮,行水消肿,用于水脚胀满。
〔用法与用量)生姜3~9g;姜皮1.5~5g。
〔贮藏〕生姜埋砂中,置阴凉处。姜皮置通风干燥处。
38.仙茅
〔处方用名〕仙茅、酒仙茅。
〔来源〕本品为石蒜科植物仙茅CurculigoorchioidesGaeron.的干燥根茎。均系野生。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洗净泥土,干燥。药材以条粗、质坚、外表黑褐色者为佳。
〔炮制方法〕仙茅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酒仙茅取净仙茅,喷淋黄酒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每仙茅kg,用黄酒10kg
〔成品性状〕仙茅呈圆柱形小段,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质硬而脆,断面不平坦,淡褐色或棕褐色,近中心处色较深。气微香,味微苦、辛。
酒仙茅形如仙茅,色泽加深,微有酒气。
〔性味与归经〕辛热有毒。归肾、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用于阳痿精冷,筋骨痿软,腰膝冷痹,阳虚冷泻。
〔用法与用量〕3~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38.白及
〔处方用名〕白及。
〔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striata(Thunb.)Reichb.f.的干燥块茎。野生或栽培。主产于贵州、四川、浙江、湖南等地。夏、秋二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内无白心,晒至半干,撞去粗皮,晒干或烘干。药材以个大肥厚、色白、半透明、质坚实者为佳。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浸泡至六七成透,捞出,闷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成品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薄片,表面类白色,角质样,微显筋脉小点,具粘性。气微,味淡而微苦。
〔性味与归经〕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
〔用法与用量〕6~15g,研粉吞服3~6g;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注意事项〕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麸白术
土白术
40.白术
〔处方用名〕白术、焦白术、麸炒白术、土炒白术。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栽培或野生。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和泥土,干燥。药材以个大、质坚实、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香气浓者为佳。
〔炮制方法〕白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浸泡至三、四成透,捞出,闷润三透,切厚片,干燥。
焦白术取白术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黄色,取出放凉。
麸炒白术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俟冒烟时,倒入白术片,拌炒至表面深黄色,有香气逸出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每白术kg,用麸皮10kg
土炒白术取灶心土(伏龙肝)粉置锅内,用中火炒热,倒入白术片,拌炒至表面挂土色,有香气逸出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每白术片kg,用灶心土20kg
〔成品性状〕白术为不规则厚片,长30~40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粗糙不平,中间色较深,有放射状纹理和棕色小点;周边灰棕色或灰黄色,有皱纹和瘤状突起。质坚实。气清香,味甘微辛。
焦白术形如白术片,表面焦黄色。体松脆。徹有焦香气味微苦。
麸炒白术形如白术片,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偶见焦斑。质坚硬。有焦香气。
土炒白术形如白术片,表面杏黄土色,附有细土末。
理化鉴别取白术粗粉2g,置带塞维形瓶中,加乙醚20ml,振摇10分钟,滤过。取滤液10m1挥干后,加10%香草醛的硫酸溶液,显紫色;另取滤液1滴,滴于滤纸上,挥干后,喷酒1%香草醛硫酸溶液,显桃红色。
〔性味与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炒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用法与用量〕6~12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酒白芍
41.白芍
「处方用名)白芍、酒白芍、炒白芍、醋白芍、土炒白芍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除去栓皮的干燥根。均系栽培。主产于浙江、安微、四川等地。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须根,入沸水中略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干燥。药材以根粗长、匀直、质坚实、粉性足、表面洁净者为佳。
〔炮制方法〕白芍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条分开,浸泡至六、七成透,闷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酒白芍取白芍片,喷淋黄酒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每白芍kg,用黄酒10kg。
炒白芍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放凉。
醋白芍取白芍片,用米醋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每白芍kg,用米醋15kg。
土炒白芍取定量灶心土(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用中火炒热,倒入白芍片,炒至表面挂土色,微显焦黄色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每白芍kg,用灶心土20kg。
〔成品性状〕白芍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的薄片,直径10~25mm。表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平滑,角质样,中间类白色,有明显的环纹和放射状纹理。周边淡棕红色或粉白色,有皱纹。质坚脆。气微,味微苦酸。
酒白芍形如白芍片,微有酒气。
炒白芍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黄色,偶见有黄斑。
醋白芍形如白芍片,微有醋气。
土炒芍形如白芍片,土黄色,微有焦土气。
理化鉴别取生白芍粉末5g,加乙醚50m1,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取滤液10m1,置水浴上蒸干。加醋酐1ml与硫酸4~5滴,先显黄色,渐变成红色,紫色,最后呈绿色。
〔性味与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酒白芍用于胁痛,腹痛,月经不调。
〔用法与用量〕6~15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酒白芍、醋白芍,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
〔注意事项〕不宜与藜芦同用。
42.白芷
〔处方用名〕白芷。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dahurica(Fiach.exHoffm.)Benth.etHook.fvar.formsana(Boiss.)ShanetYuan的干燥根。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浙江、四川、河南等地。夏、秋间茎叶枯黄时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干燥。药材以条粗壮、皮细、体重、粉性足、香气浓郁者为住。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至六七成透,晾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成品性状〕本品为圆形的厚片,表面白色或灰白色,具粉性,可见方形或圆形棕色环,皮部散布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理化鉴别(1)取白芷粉末0.5g,加乙醚3m1,振摇5分钟后,静置20分钟,分取上清液1ml,加7盐酸羟胺的甲醇溶液与20%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各2~3滴,摇匀,置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3~4,再加1%三氯化铁的乙醇溶液1~2滴,显紫红色。
(2)取白芷粉末0.5g,加水3ml,振摇后滤过。取滤液2滴,点于滤纸上,置紫外灯光(nm)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胃、大肠、肺经。
〔功能与主治〕散风祛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湿疮肿痛。
〔用法与用量〕3~9g。
〔贮蔵〕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43.白前
〔处方用名〕白前、蜜白前。
〔来源)本品为萝摩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stauntoni(Decne.)Schltr.exLevi.或芫花叶白前Cynanchumglaucescens(Decne,)Hand.-Mazz,的干燥根茎及根。均系野生。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秋季采挖,除去地上茎,洗净,干燥。药材以根粗、须根长者为佳。
〔炮制方法〕白前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后切段,干燥。
蜜白前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加入白前段拌匀,闷润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白前段kg,用炼蜜25kg。
〔成品性状〕柳叶白前为细圆形小段,表面黄棕色或淡黄色;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中空。质脆易断。气微,味微甘。
芫花叶白前为细圆形小段,表面灰绿色或淡黄色,质较硬。气微弱,味微甜。
蜜白前形如白前段,表面金黄色,略带粘性,味甘。
理化鉴別取生白前粗粉1g,加70%乙醇10m1,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取滤液1m1,置蒸发皿内蒸干,残渣加醋酐1m使溶解,再加硫酸1滴,柳叶白前显红紫色,放置后变为污绿色;芫花叶白前显棕红色,放置后不变色。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温。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降气,消痰,止嗽。用于肺气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
〔用法与用量〕3~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蜜白前,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
44.白蔹
〔处方用名〕白蔹
〔来源〕本品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japonica(Thunb.)Makino.的干燥块根。多系野生。主产于河南、湖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纵切成瓣或切成斜片,晒干。药材以断面色粉白、粉性足者为佳。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成品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类白色,周边棕红色或棕褐色,质坚,粉性。无臭、味苦。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心、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疠,水火烫伤。
〔用法与用量〕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成极细粉敷患处。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注意事项〕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45.白薇
〔处方用名〕白薇。
〔来源〕本品为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atratum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versicolor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均系野生。主产于辽宁、山东、安徽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药材以根粗长、色淡黄者为佳。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或薄片、干燥。
〔成品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小段,表面棕黄色。质脆,易折断,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
〔性味与归经〕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
〔用法与用量〕4.5~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46.白头翁
〔处方用名〕白头翁。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Bge.)Regele的干燥根。多系野生。主产于内蒙古、辽宁、河北、江苏、陕西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苗及泥沙,干燥药材以条粗长、整齐、外表灰黄色、根头有白色毛茸者为佳。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成品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较平坦,木心淡黄色,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质硬而脆。气微,味微苦涩。
理化鉴别取白头翁粉末4g,加乙醇20m1,加热回流提取1小时,滤过,滤液置水浴上浓缩至约6ml,放冷,加丙酮适量,则析出沉淀,滤过,速取沉淀少量(约5mg),置试管中,加醋1m1使溶解,沿管壁加硫酸1ml,两液接界处显红色或红紫色环。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阿米巴痢。
〔用法与用量〕9~15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47.白茄根
〔处方用名〕白茄根。
〔来源〕本品为茄科植物茄SolanummelongenaL.的干燥根及茎。均系栽培。全国各地均产。霜降后采挖,将全株挖起,除去枝叶及须根和泥土,干燥。药材以干燥、无叶者为佳。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须根,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成品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髓部松软或中空,周边棕灰色,光滑,质坚实。无臭,味甘。
〔性味与归经〕甘、辛,寒。
〔功能与主治〕散热,消肿,止血。用于久痢便血,脚气,齿痛,冻疮。
〔用法与用量〕9~18g;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汁涂或研细末调敷患处。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48.白茅根
〔处方用名〕白茅根、茅根炭。
〔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cylindricaB-eauv.var.major(Nes)C.E.Hubb.的干燥根茎。均系野生。全国各地均产。春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捆成小把。药材以条粗、色白、无须根、味甜者为佳。
〔炮制方法〕白茅根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
〔成品性状〕白茅根为类圆形细条小段,长6~9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呈浅棕黄色。切面中心黄色并有小孔,质轻而韧,外周与中心易剥离。无臭,味微甜。
茅根炭形如茅根段,表面焦黑色,微有光泽,内部棕褐色
理化鉴别(1)取生白茅根粗粉5g,加苯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取滤液5m,蒸干,残渣加醋酐1m1使溶解,再加硫酸1~2滴,即显红色,后渐变成紫红色、蓝紫色,最后显污绿色。
(2)取生白茅根粗粉1g,加水10m1:煮沸5~1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成1ml,加新制的碱性酒石酸铜试液1ml,置水溶中加热,发生棕红色沉淀。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白茅根炭偏于凉血止血。
〔用法与用量〕9~30g,鲜品30~6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注意事项〕炒炭后及时散热,防止复燃。
49.白附子(禹白附)
〔处方用名〕生白附子、制白附子。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Eng1.的干燥块茎。野生或栽培。主产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秋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撞去或用竹刀削去粗皮,洗净,干燥。药材以个大、肥壮、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炮制方法〕生白附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制白附子取净白附子,大小个分开,用清水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起泡沫,换水后加白矾粉(:2),泡日后再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辣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及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内无白心为度,捞出,除去姜片,晾至六、七成干时,切厚片,干燥。
每白附子kg,用生姜、白矾各12.5kg。
〔成品性状〕生白附子为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0~50mm,直径10~30mm,表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环纹及须根痕,富粉性、质坚硬。无臭,味淡,麻辣刺舌。
制白附子形如白附子片,表面黄色,呈半透明状;中间白色,皮层黄白色,周边淡棕色。气微,味微涩。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胃、肝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症;外治瘰疠痰核,毒蛇咬伤。
〔用法与用量〕3~6g,一般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蒸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小编注:生白附子配方应按毒剧药管理规定执行。
50.白药子
〔处方用名〕白药子。
〔来源)本品为防己科植物头花千金藤StephaniacepharathaHayataf的干燥块根。均系野生。主产于湖南、湖北、浙江、安微、江西等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厚片,干燥。药材以干燥、片大、粉性足、色白者为佳。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成品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类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有环形轮纹,质硬而脆。气微,味苦。
理化鉴别取白药子粗粉5g,加乙醇25m1,置水浴上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稀盐酸2m使溶解,滤过。取滤液1ml,加碘化汞钾试液2滴,有大量黄白色沉淀。
〔性味与归经〕苦、辛,凉。归脾、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消肿,凉血解毒,止痛。用于咽痛喉痹,咳嗽,吐血,衄血,金疮出血,热毒痈肿,瘰疠。
〔用法与用量〕9~15g,或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51.玄参(元参)
〔处方用名〕玄参(元参)。
〔来源〕本品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ningpoensisHemsl.的干燥根。多为栽培。主产于浙江、四川、湖北等地。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子芽、泥土及须根,曝晒至半干,堆积3~4天再晒,以后反复堆、晒,至完全干燥或烘干。药材以支条肥大、皮細、质坚、断面乌黑者为佳。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芦头,大小个分开,洗净,润透,或蒸透,切薄片,干燥。
〔成品性状〕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薄片,直径10~30mm。表面黑褐色,油润柔软,周边皱缩。气特殊,味微甘。
〔性味与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能与主治〕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9~15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注意事项〕不宜与藜芦同用。
52.半夏
〔处方用名〕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麸炒半夏曲。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均系野生。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夏、秋二季均可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干燥药材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炮制方法〕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个分开,用白矾水溶液(8%)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用清水洗净,取出,切厚片,干燥。
每半夏kg,用白矾20kgo
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个分开,用清水浸泡,如起泡沫时加白矾适量,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
每半夏kg,用生姜25kg,白矾12.5kgo
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个分开,用清水浸泡至内无千心,去水,加甘草、石灰液(取甘草加适量水煎二次,合并煎液,倒入加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pH12以上,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切面黄色均匀为度,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
每半夏kg,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半夏曲取法半夏、赤小豆、苦杏仁共碾细粉,与面粉混合均匀,加入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之煎出液,搅拌揉匀,堆置发酵,压成片状,切成小块,晒干。
每法半夏kg,用赤小豆30kg,苦杏仁30kg,面粉kg,鲜青蒿30kg,鲜辣蓼30kg,鲜苍耳草30kg。
麸炒半夏曲取麸皮,撒在热锅内,待冒烟时,加入半夏曲迅速拌炒至表面深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每半夏曲kg,用麸皮10kg。
〔成品性状〕生半夏呈扁圆球形,类圆形或偏斜形,直径6~18m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上端多圆平,中间有凹窝,显黄棕色,周围散有小麻点状的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纵剖面呈肾脏形,粉质坚实,色白。无臭,味辛辣,而强烈刺舌。
清半夏为类圆形或肾形厚片,直径6~18mm,表面乳白色,周边黄棕色,中间隐显黄白色筋脉点。气微弱,味微涩。
姜半夏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灰黄色,角质样,质脆。
法半夏形如生半夏,内外皆呈黄色或淡黄色,粉性,质较松。
半夏曲为小立方块,表面浅黄色,质疏松,有细蜂窝眼。
麸炒半夏曲形如半夏曲,表面米黄色。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半夏曲苦,辛,平。
〔功能与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多用于燥湿化痰。半夏曲,化痰止咳,消食积。用于痰饮咳嗽,痰多作恶。
〔用法与用量〕3~9g,用时捣碎。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水调敷患处。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注意事项〕生半夏有毒,内服一般用炮制品,以减轻毒性。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小编注:生半夏配方应按毒剧药管理规定执行。
53.北豆根
〔处方用名〕北豆根。
〔来源〕本品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dauricusmDC.的干燥根茎。均系野生。主产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干燥。药材以条粗长外皮色黄棕、断面色淡黄者为佳。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大小条分开,浸泡至6~7成透时,捞出,闷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成品性状〕本品为类圆形厚片,表面灰白色或淡黄色,木部淡黄色,呈放射状,纤维性。中心有髓,棉白色。周边棕黄色至暗棕色。气微,有苦味。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约5g,加氨试液5m1,拌匀,放置20分钟,加氯仿50m1,振摇,放置1小时,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10%盐酸溶液5m1,振摇提取。分取酸液,置二支试管中,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发生橙红色沉淀;另一管加碘试液,发生棕色沉淀。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小毒。归肺、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用于咽喉肿痛,肠炎痢疾,风湿痹痛。
〔用法与用量〕3~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54.北沙参
〔处方用名〕北沙参。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littoralisFr.SchmidtcxMiiq.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主产于山东、辽宁等地。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稍晾,置沸水中烫后除去外皮,干燥。药材以质紧密、色白者为佳。
〔炮制方法〕北沙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略润,切段,干燥。
〔成品性状〕本品为圆形小段,外表淡黄白色,略粗糙,有纵皱纹及棕黄色点状支根痕,质脆,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角质。气特异,味微甘。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与用量〕4.5~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注意事项〕不宜与藜芦同用。
55.地榆
〔处方用名〕地榆、地榆炭。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I.var.longifolia(Bert.)YuetLi的干燥根。均系野生。全国大部份地区均有生产。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厚片,干燥。药材以条粗、质硬、断面色粉红者为佳。
〔炮制方法〕地榆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洗净除去残茎、稍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成品性状〕地榆为不规则的圆形厚片,表面紫红色或棕褐色,有排列成环状的小白点,或间有黄白色的条纹(导管),周边暗紫红色或灰褐色,粗糙有纵皱纹。质坚,气微,味苦涩。
地榆炭形如地榆片,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
理化鉴别(1)取生地榆粉末2g,加乙醇20m1回流约10分钟,滤过。滤液加氨试液室pH8~9,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滤去不溶物,取滤液5ml置蒸发皿内蒸干后,加醋酐1ml及浓硫酸2滴,溶液呈红紫色,放置后转为棕褐色。
(2)取上述氨试液调节后所得的沉淀少许,加水2m1使溶解,加三氯化铁试液2滴,溶液呈兰黑色。
〔性味与归经〕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9~15g。外用這量,研末敷患处。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56.地黄
〔处方用名〕鲜地黄、生地黄(千地黄)、酒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蒸熟地黄、生地黄炭、熟地黄炭。
〔来源〕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河南、陕西浙江等地。秋季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鲜用者习称“鲜地黄”;将鲜生地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时,捏成团块,习称“生地黄”。鲜地黄以粗壮、色红黄者为佳。生地黄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者为佳。
〔炮制方法〕鲜地黄取原药材,洗净泥土,除去须根。
生地黄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
酒熟地黄取净生地黄,用黄酒拌匀,置炖药罐内,密闭,隔水加热炖透,或置适宜容器内蒸透至表面黑润。至黄酒完全被吸尽,取出,晒至外皮稍干时,切厚片,干燥。
每生地黄kg,用黄酒30~50kg。
砂仁制熟地黄取净生地黄,加入黄酒、砂仁粉拌匀,装铜罐或其他适宜容器内,密闭,以武火加热,隔水炖约48小时,至内外漆黑,发空为度,取出,晾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
每生地黄kg,用黄酒30~50kg?砂仁粉1kg。
蒸熟地黄取净生地黄、置木甑、笼屉或其他适当容器内加热蒸至黑润为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
生地黄炭取生地黄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发泡鼓起,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
熟地黄炭取熟地黄片。照上述制生地黄炭的方法制炭。
〔成品性状〕鮮生地呈纺锤形或条状,长90~mm,直径10~60m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切面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中部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为不规则类圆形厚片,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油润粘性,中间隐现菊花心纹理。周边灰黑色或棕灰色,皱缩。质柔软,坚实,气特异,味微甜。
熟地黄形如生地黄片,表面乌黑发亮,质滋润而柔软,易粘连。味甜,或微有酒气。
生地黄炭表面焦黑色,质轻松鼓胀,外皮焦脆,中心部呈棕黑色并有蜂窝状裂隙。有焦苦味。
熟地黄炭形如生地黄炭,色泽加深而光亮。
〔性味与归经〕鲜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痠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征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地黄炭凉血,止血。用于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
〔用法与用量〕鲜地黄12~30g。用时切片。生地黄9~15g。熟地黄9~15g。地黄炭3~9。
〔贮藏〕鲜地黄埋在砂土中,防冻。生地黄、熟地黄、地黄炭置于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注意事项〕炒炭后及时散热,防止复燃。
57.百合
〔处方用名)百合、蜜百合。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lancifoliumThunb.EALiliumbrowniiFEBrownvarviridulumBaker或细叶百合LiliumpumilumDO.的干燥肉质鳞片。野生或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秋、冬二季采挖,洗净,剥取鮮片,置沸水中略烫,干燥。药材以肉厚、质硬、色白者为佳。
〔炮制方法〕百合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蜜百合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百合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百合kg,用炼蜜5kg
〔成品性状〕百合呈椭圆形肉质片状,长20~25mm,表面乳白色,角质样,半透明。周边较薄,略向内扭曲,隐有白色纵纹,背面凸出不平。质坚而脆。无臭,味微苦。
蜜百合形如百合片,表面黄色,偶见黄焦斑,略带粘性。味甜。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心、肺经。
〔功能与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愡。
〔用法与用量〕6~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58.百部
〔处方用名〕百部、蜜百部。
〔来源〕本品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sessilifolia(Miq.)Miq.蔓生百部Stemonajaponica(B1.)Miq.或对叶百部StemonatuberosaLour.的干燥块根。均系野出。主山东、安徽、江苏、广西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成蒸至无白心,取出,晒干。药材以条粗壮质坚实者为佳。
〔炮制方法〕百部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避,切厚片,干燥。
蜜百部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百部片匀,润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百部kg,用炼蜜12.5kg。
〔成品性状〕百部为不规则的类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平坦,角质样,有光泽,中央圆形,中柱扁缩。周边灰白色,有深纵绒纹,质韧软。气微,味甘,微苦。
蜜百部形如百部片,表面微黄色,带粘性,偶有粘连块。味甜。
理化鉴别取生百部粉末5g、加70%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去乙醇,残渣加浓氨溶液调节pH值至10~11,再加氯仿5ml振摇提取,分取氯仿层,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5m1使溶解,滤过。滤液分作二份,一份中滴加碘化鉍钾试液,发生橙红色沉淀;另一份中滴加硅钨酸试液,发生乳白色沉淀。
〔性味与归经〕甘、苦,微温,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用于新久咳嗽,肺劳咳嗽,百日咳;外用治头虱,体虱,蛲虫病,阴痒症。蜜百部润肺止咳,用于阴虚劳嗽。
〔用法与用量〕3~9g。外用适量,水煎或酒浸。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蜜百部,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
59.当归
〔处方用名〕全当归、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均系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等地。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用烟火慢慢熏干。药材以主根粗长、油润、外皮色黄棕、断面色黄白、气味浓厚者为佳。
〔炮制方法〕当归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当归头取净当归,洗净,稍润,将当归头部切4~6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当归身取切去归头、归尾的当归,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当归尾取净当归尾部,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酒当归取当归片,用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每当归kg,用黄酒10kg。
土炒当归取当归片,用伏龙肝细粉炒至表面挂土色,筛去多余土粉,取出放凉。
每当归片kg,用伏龙肝细粉20kg
当归炭取当归片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成品性状〕当归为圆形或类圆形薄片,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平坦,有裂隙,中间有一浅棕色的环纹,并有多数棕色的油点,周边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缺裂。质柔韧。有浓郁香气,味甘辛,微苦。
酒当归形如当归片,表面色泽加深,偶见焦黄斑,微有酒气。
土炒当归形如当归片,表面深黄色(挂土色),有香气。
当归炭形如当归片,表面黑褐色,断面灰棕色。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归肝、心、牌经。
〔功能与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疠。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土当归健脾止泻。当归炭活血止血。
〔用法与用量〕4.5~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60.光慈姑
〔处方用名〕光慈姑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老鸦瓣Tulipaedulis(Mig.)Baker的干燥鳞茎。均系野生。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云南甘肃、陕西、山西等地。春、夏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洗净混土,干燥。药材以质硬、色白、粉性足,饱满者为佳。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成品性状〕本品呈卵圆形,直径5~10mm,高10~20mm,表面类白色、黄白色或浅棕色,光滑,顶端尖,基部圆平而凹陷,一侧有纵沟,自基部伸向顶端。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甘,寒。有毒。
〔功能与主治〕散结,化瘀。用于咽喉肿痛,瘰疠,痈疽疮肿,产后瘀滞。
〔用法与用量〕3~6g,用时捣碎;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注意事项〕本品与丽江山慈菇,含有秋水仙碱,有毒,内服慎用。
欲知《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其他内容,且看后续......
小编将逐步分享年出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全文,文中图片主要来源于香港大学“中药材图像数据库”、《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和网络,内容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分享仅供中医药人和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和参考,请勿作他用!
本文小编:付敏,男,主管中药师,第二批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取得中药、药学执业药师资格。学习、从事中药学工作近30年,只因天资愚钝,未取得任何成绩,但始终坚持走在本草路上的追梦人。正所谓:
过去老师告诉我,歧黄医术源流长;
本草药学如蓝天,天空高远无梯至;
遥望天边不太远,忘记地球为圆形;
苦苦追梦三十载,仅识中药百十味;
天际永远在前方,方悟老师蓝天广;
不畏能否达彼岸,无怨无悔追梦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