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49431.html
《黄帝内经灵枢经卷一·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法时》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我们以前在《太素卷十四·人迎脉口诊》读过: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愈,可饮以至剂。至剂就是药力猛但是毒性强的药,吃了会有冥眩反应。而甘药具体是如何的。今天来讲一讲。
比如伤寒论里有个很著名的方子炙甘草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枣十二枚(掰)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今年阳明燥金司天,在立春前有燥化的萌芽。这个阶段我看的外感,基本都是以桂枝汤加葛根为主,白芍的量大于桂枝。外感症状多有黄鼻涕、喉咙干的症状。
而到了立春之后天气回暖,有炙甘草汤脉证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他们的脉象或五十动出现一次紊乱,或不应现在的夏脉。这个方子主要是治疗脉搏问题。不管脉搏结代,心率不齐,血液粘稠,心脏痛,都可以加减运用。
炙甘草汤就是桂枝汤甘草加重去白芍、加麦冬、麻仁、阿胶、人参、生地而成。这个方子和甘药有什么关系。关系非常大。首先它要用米酒一起熬,熬出来就是甜的,非常好喝,跟饮料一样。我有次也单用生地加米酒熬了一小时,那个口感真的很不错。熬这个药,生地量开的越大,熬药的时间就要越长,否则药太寒凉,吃了伤胃。原方的那个量,起码要熬5个小时。平时的量两个小时就够了。
不过超市买的米酒喝了容易上头,我有点喝醉的感觉。我本身是很不会喝酒的,甚至厌恶。我上高中时候,有个英语老师,就是那么凑巧,她每次叫我上去写榜书,都是我在滴眼药水时候,我走上去路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我每天看起来像喝酒醉了的形骸。幸好我没有成为那样的人。
而脉搏出现问题,竟然不针对心脏开药。整个方子里的药都有补益作用。如果说对心脏起作用的话,《本经》的记载麦冬可以治心腹结气,生地可以逐血痹。但是它对脉搏的恢复作用却巨大。换做西医,肯定拿心脏开刀,就算是中医也要开一堆活血化瘀的药。但是张仲景用了这简单几味甘药竟然能恢复脉搏。这源自于他思想境界的高超。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脉搏正不正常,并不是心脏直接控制,而与胃气充沛与否决定。
用甘药加上酒来恢复阳明胃气,就能把脉搏问题解决,打蛇打在七寸上,下手处之准,效果自然不同。
我开这个方子一般把阿胶去掉。因为并没有碰到严重结代脈,阿胶又贵假货又多。甘草现在有点麻烦,因为炙甘草现在都用蜂蜜炒,蜂蜜肯定也不是什么正经蜂蜜。而炙甘草只是把鲜甘草干锅炒黄而已。但我不会用党参来代替人参,党参是没有复脉的作用。而酒也一定会让他们煎药时候放。脉太沉就加附子,出汗不正常就加麻黄附子细辛。只要脉在五十动内有紊乱的迹象,或者脉太小或者脉大而芤缺乏弹性,就用这个方子加减。
医院照完心电图医生也没办法,终生服药,发一堆丹参片回家慢慢吃。我记得他们是这么跟我反馈的。其实心脏也是无辜的,那是胃气出现问题,脉管不充盈而已,在阳明胃气没有垮掉之前,心脏即使破破烂烂,凑合着也能用。实在生活习惯太差,血管堵的一塌糊涂时候用现代医术给心脏搭个桥,那也能多活几年,可见只要五脏背后的老板胃气资金链没有断,心脏就算年年亏损也还不会破产。
我给一个老义工开过这个方子,加了一点细辛和炮附子。她冬天时候肩膀痛,现在夏天痛是不再痛了。但还是筋缩着。人感觉精力大不如前,总想要休息。她的脉就是小脉。她和我反馈第一碗喝下去,感觉五脏六腑都难受,第二次就不难受了,之后就感觉和以前一样有精力了。那个难受应该是胃气恢复,要把气导给五脏时候的冥眩反应。可见内经的研究有多么可靠。
还有一个师兄,她的症状是因为长时间对着电脑办公造成眼痛红肿。她的脉是五十动中会变弱一下。还是用炙甘草汤加柴胡、黄芩。吃几副后她就好多了。
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脉小,首先不是涩,涩是走的不流畅,但是它应指的宽度并不小。小是应指不大,无力。这代表营气不足,影响到心脏跳动。不一定是人太瘦,肉不够,而是营气匮乏。正常人的经脉是河流,他的经脉就像小溪一样。阴阳是指体质偏寒偏燥太过,形气是体力差症状又不明显。这些情况针刺皆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这张是汤液经法的图。
从这里就可以更简单看出为什么炙甘草汤用麦冬、人参、红枣,然后甘草量还要加大。因为这些药都是属土的。调之以甘药。甘药就是入阳明的。阳明胃气正常,营气就会充沛。
还有一个相近的方子温经汤,它的结构也是如此。
吴茱萸(三两)当归川穹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阿胶牡丹(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方子依然是以恢复阳明为主,只是加了妇科常用的当归、川穹、丹皮。生地换成吴茱萸,吴茱萸同样有去血痹的作用,同时能够温中散寒,对宫寒会起效。喝下去只觉得药力往宗筋跑。只是药比较苦。
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邪气脏腑病形》前面提到五种色脉,青弦夏钩黄代白毛黑石。色脉应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而现,并不表病,当现不现反而有病。急缓大小滑涩。这六种脉,是要调过来的病脉。为什么归纳这六种就可以。这是一种术数。六是极阴之数,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不会超过六次,读过易经的人都会有所了解。假设于六个人中有一个人不适合针刺。那针刺适应的人群也已经相当广泛了。
针刺适应面最广的就是疼痛。痛在自己身上,跟钱在身上那是天差地别。钱在身上谁都高兴,但是痛在身上,哪怕不要钱也得把痛扔了。没人受得了自己痛个不停。解决疼痛,只要气血不差,针刺总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灵枢的针法不单只针对疼痛。它更深的时候会研究五脏六腑的问题。怎么判定内部循环出现问题,内经用脉象来做观察指征。如果草率地认为把脉只是个人的主观臆测,那是因为没有真正领悟脉学的大道至简。没有脉象的内经,篇幅上会少去三分之一。也根本没有什么秘诀捷径,人心宁静下来,才能摸清脉象。
在南老师的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来自《我说参同契》
脉诊就是练出来的硬功夫,如果《九阳真经》都放在你面前你不练,偏要用其他方式和病人打太极,那就靠你个人造化了。
艾绒艾条、珍稀好茶、道家补药、科学中药
ios用户赞赏请扫码
止善支持内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