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作者介绍先巴:青海省湟中人,现为青海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青海民族研究》副主编;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史、民族学。出版学术专著《青海藏族简史》、《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神秘的热贡文化》、《西宁历史与文化》、《藏族生态文化》等10部。神农尝百草而知茶。茶不仅是一种饮品,还与丝绸、瓷器一起,担负着传播广布中华文明的使命,成为了中华文明具有标志性的符号。茶是什么时候走上青藏高原的?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并创造了异彩纷呈的高原茶文化?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的原产区在中国西南的川滇地区,茶正是从这里启程,开始了征服世界的远足。因为受气候条件制约,青藏高原并不产茶,茶是中原地区与青藏高原文明交融的见证。
初上高原的茶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通史》作者范文澜先生考证,茶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传到了青藏高原。史料记载,战国时期,今天的川渝地区存在着三个国家,一个是巴国,也就是今天长江北岸的重庆地区;另一个是蜀国,也就是今天以四川盆地为主的地区;另一个是葭萌国,葭萌国在四川东北部,也就是今天的陇南地区。葭萌国是蜀国的诸侯国,可是后来它却与巴国联合攻打蜀国,对蜀国构成威胁,引发了蜀国的进攻。当时,这三个国家中蜀国最为强大,面对强敌,巴国无力保护葭萌国,葭萌国只好向国力雄厚的秦国求救,秦国放弃了东征计划,与葭萌国联手攻打蜀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蜀之争。巴国是产盐的地方,蜀国是产茶的地方,蜀国战败后,茶叶也就随之流入秦国,位于陕、甘、川交界地的葭萌国,成为了茶叶的集散地。▲华阳国志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在校注《华阳国志》时提出了羌藏“同源一流”的说法,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当年秦国的主要人种就是羌人。《华阳国志》记录的是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的巴蜀史事,以及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清朝学者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范文澜先生提出的,茶是战国时期通过今天的陇南地区传入青藏高原的说法,是我们所能找到的关于茶传入青藏高原的最早的文字记述。我在这里想顺道介绍一下著名的秦蜀古道,秦蜀古道是长安(今西安)到成都的古道,全长公里左右。这条古道从长安出发到达汉中,再由汉中到达成都,是公元前年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灭蜀时修建的,秦蜀道的称呼在秦惠文王时已形成,秦蜀古道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线路之一,是古代连接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的重要历史通道。与茶有关的藏族传说
青海学者吴钧先生精通汉藏两种语言,他提出了“夏嘉同音”的观点,他认为,安多藏语中将古汉语中的读音保留了下来。在《茶经》中,陆羽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安多藏语中至今仍将茶叫“嘉”,有学者认为,“嘉”是茶的古音,所以,我说茶传到青藏高原的年代或许要比范文澜先生考证的战国时期要早很多。在藏族传说中,也有许多与茶有关。《汉藏史集》中讲了一个与茶有关的故事。据说,都松莽布支在位时得了一场重病,都松莽布支是松赞干布的孙子,当时吐蕃没有医生能够治好他的病,只好安排都松莽布支注意饮食静养。正在这时,天上飞来一只小鸟,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小鸟在王宫屋顶上欢叫,一开始并没有引起都松莽布支的注意。但小鸟每天都来,每次都在同样的位置欢叫,这就引起了都松莽布支的兴趣,他命人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摘下树枝上的叶片用沸水煮了之后品尝,没想到喝下了用这种树叶煮成的汤后,都松莽布支顿觉神清气爽。于是,都松莽布支召集众大臣,说:“小鸟携来的树叶做成的饮料十分奇妙,能养身体,是治病之良药,谁能找到这样的树,我一定加以重赏!”有位大臣不远万里来到唐蕃边境寻找,直到看见汉地有一片密林,笼着紫烟,心中便想:“有此吉兆,必有这种树枝。”而后,经过种种曲折,终于将树枝带回,这种树枝就是茶枝。《汉藏史集》成书于公元年,学者对其作者知之甚少,只能通过书中的记载推断,他大概是生活在元朝的一位僧人。这个故事叫《茶和茶碗》,其实还有后续。相传,都松莽布支后来对喝茶的杯子又不满意了,于是便遣使前往汉地,请来了造碗的工匠。从此以后青藏高原才有了饮茶的习俗。另一个传说来自《西藏政教史鉴》。相传文成公主和亲西藏时带上了很多茶叶,入藏后,她以香茶赐群臣、待亲朋,高原人素以肉食为主,饮茶后明目消脂,全身轻快,于是公主建议松赞干布用牲畜、皮毛等物品到陕西、四川等地换取茶叶。从此后,饮茶的习惯便在高原流行开来。这种说法显然与史料不符。我想,之所以产生文成公主入藏时将茶叶带到西藏的说法,主要是一种文化心理的体现,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一些好的东西加到某一个重要人物的身上,让这个人看起来更完美,这样的事不胜枚举。茶入高原的汉籍记述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悠久,《尔雅·释木篇》中说:槚,苦荼(茶)也。茶,茗之类。树小如桅子,多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可见很早,汉族人就有饮茶的习惯了,而且,那时的茶是煮的。西汉时期四川籍辞赋家王褒在《僮约》中也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尽具”的意思就是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茶叶。这不仅说明那时茶叶已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还成为了一种商品。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中更是留下了有关茶叶贸易的记录。关于茶与青藏高原的记录,《唐国史补》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唐德宗时期(公元年),唐使节常鲁公出使吐蕃,于帐中烹茶,赞普见之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湖州者。”《唐国史补》又称《国史补》,是中唐人李肇写的一部记载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书中还记录了著名的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唐国史补》中的这个故事说的是,常鲁公出使吐蕃,闲着没事,在自己的帐篷里煮茶。注意,这时茶还是“烹”的,我待会在讲到饮茶习俗的演变时,还要提到这种习俗。赞普见到后便问:“这是什么东西?”这下,常鲁公觉得可以炫耀一番了,便说道:“这个呀!这可是好东西!此物名为茶叶。”没想到,赞普即刻让人取来自己的珍藏,并指着这些茶叶说出了它们的产地。这个故事留给了我们很多重要的文化信息。首先,赞普的茶都是唐朝的名茶,这说明,唐朝和吐蕃的贸易很繁盛。同时,这一时期,茶很有可能集中在吐蕃贵族的手中,是一种贵族中流行的饮料。茶马互市中的茶叶贸易
说到茶叶贸易,我们就不能不提到茶马互市。商业在高原人的社会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藏文史书中明确记载,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吐蕃社会便出现了“双方按照意愿进行交易的商业”。吐蕃王朝建立后,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一些商业聚集点逐渐发展成为商贸集镇或商业城市,逻娑便是其中之一。逻娑也叫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吐蕃王朝统治机构还专门设有商官管理商业,其职责就是组织或监督商业活动,并且,松赞干布时期已有经营汉地之茶的茶商,为了促进贸易,吐蕃王朝还统一了度量衡。▲茶马互市当时,吐蕃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贸易形式,除逻娑是其本土贸易中心外,在吐蕃贸易中最重要的地区要算唐蕃交界处的青海及周边地区。同时,唐蕃之间出于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原因频繁派使,而吐蕃使者和商贾入唐时特别留心在唐京师长安采购商品,而且对商品亦颇有鉴别力,唐鸿胪丞张鷟判词载:“鸿胪寺中土蕃使人素知物情……”茶应该是吐蕃商人采购的重要物资之一,而吐蕃人对茶也有相当了解。吐蕃与唐朝之间的物资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活动由身兼政治、经济两种使命的使者来完成。另一种贸易形式是互市贸易。史载,唐玄宗开元年间。吐蕃“请交马于赤岭,互市于甘松岭。”唐蕃贸易中,除了丝绸、马之外,茶叶是互市传入吐蕃的重要物品。赤岭就在今天的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境内。唐朝与吐蕃的贸易往来虽然十分频繁,但是实物证明,青藏高原与汉地茶叶贸易的历史至少要比唐早了四五百年。几年前,西藏阿里地区的穹隆古鲁甲寺发现了一件意义重大的文物。穹隆古鲁甲寺虽然是近现代晚期寺庙,但建成历史悠久,可与寺庙周边的汉晋时期遗址联系起来。有一天,寺院旁的公路上一辆载重汽车陷入坑中,周围僧众帮助抬起卡车,却发现被轧出的坑中有很多文物,其中一件是带有“王侯”两字的丝绸,学者认为,这块丝织品一定是由外面输入而来。▲出土于西藏阿里地区的茶叶四川大学的霍巍教授根据在青藏高原的考古发现,提出了“青藏高原的丝绸之路”的观点,他在阿里地区印度河上游的札达县考古时发现了茶叶,茶叶碳14测年距今年左右。有学者撰文指出,这一发现表明,最早的茶叶传入藏地的路线,可能与后来唐宋时期通过“茶马贸易”将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茶叶输入到藏地的传统路线,即所谓的“茶马古道”有所不同,而是更多地利用了汉晋时期通过西域汉晋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到西藏西部地区。我认为历史上由产茶区进入青藏高原的路线有很多条,其中有一条经过松潘可以进入今天的玉树。众多茶道中最著名的有南路和西路两条,形成了四川雅安和今天的汉中两个集散地。朱元璋为茶斩驸马
在谈到青藏高原与中原文明的交流时,我觉得我们以往过于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而忽略了以茶为代表的物质层面的交流。茶传入青藏高原后,渐渐成为了高原人的生活依赖,高原人对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促进了茶叶贸易的繁荣。宋朝的典籍中,便留下了青唐人“嗜茶如命”的说法。宋朝边界“三北不稳”,说的是宋朝东北、西北、正北面都有强敌。为了御敌,统治者需要大量马匹,茶马互市十分繁荣。那时,朝廷对茶叶贸易的管控十分严格,王安石变法之前国库空虚,茶叶贸易曾是国家的经济支撑。明朝以茶易马更是战马的重要来源,茶马贸易愈加繁盛,明王朝就在西北地区的秦州(今天的甘肃天水)、西宁、武威、庄浪(今天的甘肃永登)等地设立茶马互市。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其时,仅雅州茶马司对西藏输出茶叶就达百万斤”,年马匹交易量达万匹之多,巨大的需求引得不少人铤而走险,贩运私茶。▲明朝政府为了管理茶马互市,专门颁发了茶马互市交易的牌照——金牌信符洪武三十年(公元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为了贩运私茶干了一件让朝野震惊的事。这一年,朱元璋的女婿、当朝驸马欧阳伦奉旨到四川和陕西巡边,不想竟打起了走私茶叶的主意,他的管家周保更是狗仗人势,喝令地方官员摊派民车数十辆供他装运茶叶,运往边关贩卖,陕西布政使以及一些府县的地方官员都不敢过问,欧阳伦的车队一路上畅行无阻。没想到欧阳伦的运茶车队经过陕西蓝田县的一个关卡,被一个忠于职守的巡检司税官扣押了,押车的周保指使兵丁揪住这名税官一顿拳脚,这个税官不堪其辱,写了一道奏章向朝廷报告。朱元璋接到奏章,见违反禁令的竟是自己的女婿欧阳伦,立即派员前去调查,证明奏章属实。朱元璋思来想去,为了明朝的千秋大业,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下令让驸马欧阳伦自尽,那个仗势欺人的家奴周保则被处死。这段历史说明明王朝对茶叶贸易的重视。高原独特的茶文化
中唐以前,“荼”和“茶”两字通假,可以互相替代。“荼”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既然是一种菜,那便是可以食用的,这也和唐朝茶饮时,将茶叶捣碎并加入香籽煮沸后服下的风俗相吻合。宋朝后,泡茶方式才开始盛行,加料烹茶的方式在中原地区渐渐绝迹,却被青藏高原的人们保留了下来。我在南京读书时就时常在茯茶中放盐,江苏人看了很不理解,我就告诉他们,这是《茶经》中记录的最古老的喝茶方式。对于在茶中加盐的习俗,青藏高原还流传着一个凄婉的神话故事。据说,高原上的两个部落曾因发生械斗结下冤仇,但两个部落中一对青年男女却倾心相爱。二人的恋情曝光后,女方父亲派人杀死了男子,女孩在男孩火葬时选择跳进火海殉情。后来,女孩变成了茶叶,男孩变成了盐湖里的盐,每次高原人打酥油茶时,两个相恋的男女便能再次相遇。高原人赋予了茶美好的寓意。高原人之所以保留了煮茶的习惯,我觉得和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高原上水的沸点很低,冲泡茶叶很不合适,因此高原人自觉地保留了煮茶的方式,也就是说,是高原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宋明之后,传入青藏高原的茶叶品种变得越来越单一,最后只剩下耐煮的黑茶了。因为茶被运输到青藏高原代价很大,所以很珍贵,加之,茶被赋予了纯洁、美好的寓意,这便形成了青藏高原上一种特殊的茶俗。我小的时候,因为茶是很珍贵的礼物,逢年过节走亲戚时,因为茶叶太少、太珍贵,往往只能将一整块砖茶切成四份,还要毕恭毕敬地放在堂屋的显眼处。高原人对茶的依赖很强,渐渐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比如很多青海人见面时不会问你吃饭了没(读mo),而是说,你早茶吃了没?这是因为在高原人看来,茶和饭是密不可分的。原载《安化黑茶》年第1期总第36期以下内容为广告投放:
--------------——————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忱欢迎广大茶友投稿,投稿请发至:admin
chinadark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