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河南小伙研发超级水泥,美国钻地弹无

新疆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484869.html

年,在洛阳附近的一个高强度水泥批发市场上,一位穿着军装的研究员,撸起了自己的袖子,开始搬运水泥。

别的工人还问:“你这衣服不错,在哪里买的?”

原来其他搬运工人,把这位研究员当成了同行,看他穿着整洁的军装来搬水泥,大家都觉得很是新鲜。

水泥市场的销售人员看见一位研究所的军人在搬水泥,面子上也挂不住,这才叫停了他,让几个人上去帮忙。

这位研究员叫做吴飚,就职于洛阳某研究所,从事武器效应与工程防护研究工作。

有此举动的原因是销售人员只做几十吨的大生意,而吴飚又不是搞建筑的,听到几十吨的时候,他也吓了一跳。

可能我们有些疑惑,做科研工作,来买水泥做什么?

而吴飚整天灰头土脸,身上沾满泥沙,像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一样,在自己简陋的研究室内,搅拌着水泥,小心配置着各项原材料的比例。

吴飚把自己比作一个矛盾的结合体,这不仅和他从事的研究工作息息相关,而且和他自己的性格、生平经历也有着很大关系。

前期准备

吴飚就读于原工程兵工程学院,在年7月毕业。

他并不像其他的大学毕业生一样,需要关心自己日后的工作问题。

毕业之后,吴飚来到了河南洛阳的研究所工作,开始继续着本专业的研究工作。

来到研究所上班的第一天,吴飚还是满怀期待地希望着自己能在这里发光发热,为国尽力。

或许,那时才刚刚20岁左右的吴飚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在25岁的时候就迎来高光时刻。

有如此成就,吴飚在背后也作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努力。

初来研究所的吴飚,他的上级就抱来了一大堆的文件,要他仔细看看,先熟悉熟悉自己岗位的研究内容。

吴飚打开一个文件夹之后才发现,这完全和他在学校里学的内容不一样,一些公式他看不懂,各类结构也摸不着头脑。

虽然是专业的科班出身,但是理论和实际也有着一定的差距,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吴飚,只好不断为自己充电。

为了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吴飚每天都把自己泡在了研究所的阅览室内。

他发自肺腑地认为,自己之前学习的知识很是有限,根本不足以应对实际的研究情况。

于是吴飚几乎废寝忘食地从阅览室内借走了一本又一本关于道路材料、结构这样的书籍。

每天早上,研究所的图书管理员甘松萍还没上班,阅览室还没开门时,吴飚就会早早守在门口。

到了周末或是晚上,阅览室不再开放之后,吴飚会拿着一摞书回去,开着夜灯,做着笔记。

甘松萍回忆道,吴飚看书的速度特别快,恨不得把每一本书都吃进肚子里似的。

不到半年的时间,阅览室的书籍就已经无法满足吴飚的胃口了。

甘松萍见状,就让吴飚去藏书更加丰富的书库里看,还特意为他留了一道门。

书库里没有凳子、桌子,吴飚有时候站着,有时候蹲着,看累了还直接躺在地板上。

起初他也介意地上脏,但时间一长,他就觉得,这样挺好的。

待在书库里的他很兴奋,吴飚从小就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浩如烟海的资料在他面前都是宝贵的精神食粮。

甚至有一次,吴飚看书入迷了,没有听到工作人员即将离去,书库大门就此关闭了。

吴飚就这样在书库里自己孤独地待着,直到甘松萍他们再次上班,才发现自己居然把一个活人关在了书库里面。

长时间的朝夕相处,也让吴飚和甘松萍互相产生了好感。

甘松萍觉得眼前这个不分日夜看书的男孩子耐得住寂寞,充满了人格魅力。

而每次外出到山上去做实验的时候,吴飚都会精心采摘一束野花回来,送给甘松萍。

甘松萍觉得这很浪漫,吴飚在工作的时候还能顾及到她。

情投意合的两个人也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有了一个好的结果。

超级水泥

年开始,吴飚开始独立承担起了一个实验项目,这个项目是为了应对当时美国研发的GBU57钻地弹。

二战期间,美军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直接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飞机就是一项重要的作战工具。

占据了空中战场的一方,在交战中就有着莫大的优势。

为了应对轰炸机的导弹轰炸,地面上的军人们开挖了战壕,铸造了堡垒。

战争促使着各国军事技术不断提升,而钻地弹的出现,让一些不太牢固的战壕成为了废墟。

同时为了躲避钻地弹,更加坚硬的水泥被研发出来,攻方和守方之间的博弈也就慢慢拉开了序幕。

美国之后研发的GBU57型钻地弹,可以破坏水泥弧顶结构,爆炸影响的深度可以波及普通土层地下米。

这对世界各国停放战斗机的机库着实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种炸弹若是由隐形战斗机携带,依靠其精巧的设计,更是防不胜防。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吴飚意识到新型的钻地弹将会对我国的防御工程造成极大的威胁,于是便率先请缨,在国内展开研究。

由于测试防护水泥需要用到真枪实弹进行测试,吴飚每次进行实验都是选在一些人迹罕至、条件恶劣的深山老林当中。

他的目标是研发出一种超级水泥。

作为一场经常使用的建筑材料,只要在设计方法、结构形式、尺寸参数上下功夫,水泥的性能必将得到优化。

GBU57型钻地弹作为攻击方的“矛”,新型水泥就是作为防守方的“盾”。

项目刚刚开始的时候,吴飚就开始四处打听,哪里有这种高强度的水泥原料售卖。

在来到了水泥市场之后,销售人员脱口问吴飚,需要几十吨?

吴飚表示自己只是用来做研究,几百公斤就完全足够了。

销售人员做的都是大生意,这样的蚊子肉似乎是不太乐意,就没有让工人帮忙搬运。

于是吴飚就开始自己搬运起水泥来,工人们看着一位穿着军装,体型又不壮硕的年轻人来搬搬水泥,还向他说道:“小伙子衣服不错,我也想来一件。”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销售人员才终于松口,让人前去帮忙。

之后吴飚就按照自己掌握的研究知识,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内,对采购回来的水泥进行搅拌,把各项原料按照比例进行混合。

在进行混合的时候,吴飚需要把钢纤维也加进去,增强成型之后混凝土的强度。

钢纤维比银针还锐利,在操作的时候,经常会扎破吴飚的双手。

数次实验下来,吴飚需要不断配比、搅拌、浇筑、养护,他的十指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血印子。

为了排除外界温度因素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所以每次实验都必须确保外界温度不能过高。

于是,吴飚只能选一天气温最低的凌晨时分,夜里四五点的样子,打开混凝土搅拌装置。

妻子甘松萍每次半夜醒来,发现丈夫都不在身边,到了早上七八点,吴飚才会回来。

在吴飚的设想中,普通混凝土面对弹药的冲击,就像是豆腐一样,直接可以穿透。

但是高强度的新型水泥在面对钻地弹的攻势时,会直接把钻地弹弹开。

经过吴飚耐心调制的混凝土,3个月后,终于达到了他所设想的标准,一块混凝土靶板就这样诞生了。

靶板没有被子弹贯穿,这让吴飚很是兴奋,但这要抵抗新型的钻地弹,还远远不够。

艰苦而辉煌的岁月

为了尽快研发出这项国家急需的水泥技术,吴飚带领团队远赴大漠进行数据测试。

他担任了现场的总指挥,不断改变着自己本子上的一个个密密麻麻的方案。

随着一声炮弹的巨响,在野外的试验场地上,一发按照吴飚要求设计的模拟导弹,准确命中了实验所用的水泥块。

吴飚在大漠中顶着炎炎烈日,花了一秒钟擦去脸上的汗珠之后,就立刻用百米冲刺班的速度,跑到了靶板,拿出了仪器开始测量数据。

大漠里的风沙很大,适合测试的天气很是少见,这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刮着0级以上的大风。

而他们却必须在这里进行试验,这里无人居住,不会对周围居民环境造成影响,更重要是的,他们要保守国家机密。

研究进展极其缓慢的那段时间里,吴飚的心情有时候也会很差,在床上整宿整宿地睡不着。

每天工作4个小时以上的吴飚,尽力排除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研究所的其他人员都叫他“飚哥”,虽然这个名字很彪悍,但是吴飚平时很容易相处。

他觉得这个名字是研究所其他人对他表示关心,就连年纪比吴飚大的成员,都会这样叫他。

但数次失败也免不了让吴飚心烦意乱,他怀疑制作弹药的项目组没有按照他的要求严格制作,其他同事负责的环节出了问题。

研究所的其他成员们也觉得吴飚有点过于严肃了,做科研哪有不失败的,不至于和他们大吵大闹。

工作上有一点六亲不认的吴飚,不断地给自己施加着精神压力,和同事们发生争吵,也成了一种压力的释放方式。

研究所的其他成员也都知道,吴飚就是那个德行,并不会多做计较。

吴飚有此举动,是因为他把新型水泥项目看得很重,他的情绪也很低落,但却很快重整旗鼓,继续尝试。

作为现场的总指挥,每次炮弹一响,他总是第一个跑过去查看实验结果。

戈壁滩上没有水,大大小小的石头块儿很多,全部注意力都在实验上的吴飚,有一次崴到了自己的脚。

当时吴飚疼得厉害,但还是要在现场硬撑着走来走去,盯着每一个环节。

回来才发现,吴飚的脚踝已经肿得像一个馒头一样。

但带着脚上的伤,吴飚依然奋斗在一线,坚持了三个多月。

吴飚的头发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慢慢掉没的,虽然才20多岁,但是他的头上很多区域早就已经是寸草不生了。

沙漠中风沙很大,头发上经常会沾染上沙土。

每次洗头,吴飚的头发都会明显少去一大撮,周围的同事都觉得特别明显。

甚至到了后来,吴飚觉得洗头发太麻烦了,加上发量实在也不多,就剪成了光头。

从大漠回来之后,妻子甘松萍也觉得很是惊讶,她都觉得,吴飚的脑门都可以反光了。

在野外实验的时候,吴飚会带上自己必不可少的六件装备。

一架照相机可以及时地帮他记录一些实验的真实情况,捕捉到最细微的实验差异。

一包饼干、一小暖壶开水可以在肚子饿了的时候帮他充充饥。

需要长年在荒郊野外奔波的研究所成员们,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吃一顿正常的饭菜。

每次都是用方便面、面包应付过去,一块石头便是他们用餐的餐桌。

一支钢笔、一本日记本是用来记录一些必不可少的实验数据的。

一把黑雨伞除了可以帮他遮风避雨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可以保护好日记本上的实验数据。

研究所的工作也让像吴飚一样的工作人员很少能和他们的家人团聚,经过了数次实验,新型水泥才最终达到了预想的标准。

超级水泥的制作成本很低,但是抗打击强度好,即便是损坏了,也能够很快地被修复。

作为一项国之重器,曾经让人心惊胆战的钻地弹没了用武之地,战争来临时可以挽救上千架战机。

2年的时候,这项技术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吴飚依然还在为了国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他参与了20多个科研项目,获得了6项国家专利,也希望吴飚这个名字,能被更多的人铭记。

-完-

参考资料

解放军报:《军科研究员吴飚以实战需求为牵引不断创新攻关》

人民网:《中国小伙不负众望!成功研制出“导弹克星”,战时可挽救千架战机》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单位联系/投稿邮箱:srvic

shxyo.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jj/20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