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四年(年),曹魏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蜀汉:第一路由邓艾率领三万人,从狄道奔赴甘松、沓中,以牵制姜维;第二路由诸葛绪率领三万人,从祁山奔赴武街、桥头,断绝姜维的退路;第三路由钟会统兵十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奔赴汉中。
曹魏的这三路兵力,邓艾和诸葛绪的兵力是正兵,目标是前后夹击驻兵沓中的姜维军。钟会的兵力是奇兵,其所走的路线,简直就是当初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所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路线的翻版,只不过调转了进攻方向而已。
蜀汉朝廷获悉姜维被围攻,派廖化率兵到沓中支援姜维;派张翼、董厥等人到阳安关口帮助各个外围据点,并命令各外围据点退守汉城和乐城,抵挡钟会的大军,不得与敌人交战。
本来,蜀汉如此部署还算恰当。当初,诸葛亮之所以否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因为这条路线太过难行,太过冒险。如果不出意外,钟会的奇兵,其实也是难有作为。而姜维军若能得到廖化军的支援,也能前后呼应,从容进退,抵御住邓艾和诸葛绪的夹击。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连串的“意外”。
第一个“意外”是张翼、董厥的军队未能严格执行蜀汉朝廷命令。他们到达阴平时,听说诸葛绪准备向建威发兵,竟擅自做主,在阴平驻留了一个多月,没有按原计划前往阳安关口帮助各外围据点抵挡钟会的军队。
第二个“意外”是负责镇守阳安关口的主将傅佥竟然无法有效约束副将蒋舒,没能严格执行蜀汉朝廷“不得与敌人交战”的命令。
第三个“意外”是蒋舒临阵投降。蒋舒原本是武兴督,但因庸碌无为而被蜀汉朝廷罢免,派他前去协助傅佥把守关口,蒋舒因此怀恨在心。等到钟会兵分三路,分别由李辅、荀恺、胡烈率兵攻打汉城、乐城和阳安关口时,蒋舒假装领兵出战,实则率部投降了胡烈。
胡烈于是趁机攻下阳安关口,原本易守难攻的汉中防线就此被打开缺口,钟会军因此得以长驱直入汉中。
这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姜维听说钟会攻入汉中,只好放弃沓中、阴平一线的防线,率部回撤,与廖化、张翼、董厥等兵合一处,据守剑阁,抵挡住钟会十万大军的进攻。
此时,钟会的兵力变成了正兵,与姜维、廖化等正面对峙,而邓艾的兵力则变成了奇兵。
就在钟会军粮将要耗尽,快要支撑不住时,邓艾却率领精兵从阴平出发,凿山开路,架桥梁建阁道,奇迹一般地穿越了七百余里的无人之地,“意外”地到达江油。江油守将马邈猝不及防,以为神兵天降,只好向邓艾投降。这是第四个“意外”。
蜀汉获悉江油被邓艾拿下,赶紧派诸葛瞻率军前去抵御邓艾的进攻。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刘备的女婿。当时,诸葛瞻担任蜀汉行都护、卫将军,统帅诸将,和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一起总领尚书事,可谓掌管着蜀汉的军政大权,其对蜀汉的忠诚自然不容置疑,但与他的老子比起来,诸葛瞻的能力实在有限,在眼下如此关键时刻,诸葛瞻还是“意外”地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
诸葛瞻到达到达涪县后,未能听取黄崇迅速占领险要据守的意见,犹豫不前。邓艾军因此未遇到抵抗,就长驱直入平原地带,在涪县打败诸葛瞻的前锋军,继而又在锦竹打败诸葛瞻,占领了锦竹。这是第五个“意外”。
至此,成都门户大开,百姓“意外”地纷纷逃散,汉后主刘禅于是听从光禄大夫谯周的意见,选择向邓艾投降,又命令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向钟会缴械投降。此为第六个“意外”。
谯周此人,就如赤壁之战前的张昭。赤壁之战前,面对曹操大军,张昭也曾建议孙权投降,但遭到鲁肃、周瑜等主战派的反对,最终孙权决定联合刘备,在赤壁打败曹操大军,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可惜,此时的刘禅不是孙权,亦没有像鲁肃、周瑜一样的臣下。
再说在剑阁抵御钟会的姜维军。
姜维听说诸葛瞻被邓艾打败,情知不妙,立即决定放弃剑阁,率军向东进入巴中,准备抄近路回救成都。
但令姜维等“意外”的是,刘禅竟然这么快就举白旗投降了。因此,当他们辛辛苦苦赶到郪县,接到的却是刘禅的投降命令。
蜀汉将士们接到刘禅的投降命令,都十分震怒,有劲无处使,只好气得挥刀砍石。
也难怪将士们会如此郁闷和愤怒。邓艾、钟会攻打蜀汉的军队,总计不超过十六万。而刘禅向邓艾投降时,蜀汉户口共计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兵士有十万二千人,官吏有四万人。另外,镇守永安城的阎宇援军,以及东吴由丁奉等人率领的援军也都正在路上,加上姜维回救的军队,如果刘禅没有那么快投降,军民一心,同仇敌忾,蜀汉其实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邓艾、钟会率军攻打蜀汉,算是灭国之战,但蜀汉从始至终竟未能组织起一次像样的阻击战,而是让各军在各种“意外”中疲于奔命,节节败退。这可算是第七个“意外”。
这一连串的“意外”,实则是蜀汉朝廷用人不明、软弱无能、缺乏强有力的统一指挥导致的。因此,在邓艾与钟会配合默契,互为奇正的灵活进攻策略面前,蜀汉被轻易灭国,也就显得不那么“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