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福佑善人,爱家爱灶,永享福身。志心称念,定国护宅天尊,不可思议功德。灶神,全衔是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称灶君,或称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道教斋堂称香厨妙供天尊。北方称他为灶王爷,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神关系到一家人的饮食,所以送灶神仪式不敢耽搁,旧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设置灶神的神龛,每年腊月廿三晚升天奏事(南方大多在腊月廿四)。灶神其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除夕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接灶一般在除夕,待到正月,灶王爷将重返人间继续掌管饮食、伺察善恶。祭灶历史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我国古代早就有了祭灶的习俗。商朝已开始供奉。《礼记·祭法》说:“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过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这说明西周已立七祀,灶居其一。至于民间,要么祀户,要么祀灶,秦汉以前已被列为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是古代中国老百姓自然崇拜的对象。《礼记·月令》有记载。秦朝将祭灶神作为“五祀”之一。到了汉代,祭灶成为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如司马迁在《史记·武帝本纪》中记载:“于是,天子始亲祠灶。”南北朝以后,对灶神的信仰已成为民间的习俗。隋唐以来,灶神信仰日益普遍,一直延续到近代。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出自《汉书·郦食其传》。里面说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意思的是说做君主的以百姓为最重要的事。而对于百姓来说,吃饭就是其最重要的事了。灶神上通于天阙,下入于幽冥,中可以察人情万事,录人功过。于庚申甲子日均要奏上苍,由三尸神总结汇报。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东厨司命灯仪》中有句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道教中的灶神信仰在道观里用斋,分为三种形式:一便堂、二过堂、三过大堂。简简单单没有拘束,称之为便堂;罗列威仪严整有序,称之为过堂;腊月廿五向后至正月初五,“神落地”,则要过大堂。在过斋堂时,道众排班,心中默诵“香厨妙供天尊”或“三元赦罪天尊”或“玉皇赦罪天尊”。进斋堂后,拜过灶神吟经诵《供养咒》后才可以食用。饭后诵《结斋咒》,拜谢灶神,保持严肃谨慎,恭敬一切。在道教,有诸如《祀灶科仪》之类的法事活动,其意义都是希望灶神爷赐福消灾。灶神古籍记录故事一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见《论语·八佾》)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不对。如果犯了错误,即使向上天祷告也没有用。但是人们一般认为的则是,如果不讨好灶神,他就会向上天告你的恶状。由于人与天帝无法沟通,所以,天帝那儿只能任凭灶神胡言乱语,凡人无所祷也。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故事二葛洪《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故事三宋代范成大《祭灶词》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里将祭灶的形式、禁忌及供品等,阐述得一清二楚,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要好酒好菜讨好灶君,目的是为了请其上天少说是非,讨个吉利。所以,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灶王爷要升天报告一年的情况时,人们还要为灶王爷摆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这就是所谓的祭灶。祭灶时,麦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送灶神仪式过去人们习惯在灶门上,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人们寄托于灶王身上的希望。江北地区的习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灶王上天之日,江南地区的风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王上天之日。送灶君上天,有一定的仪式。通常是先将灶君画像揭下,和元宝等一起焚化,以示恭送灶君上天。有的则用花花绿绿的纸糊成轿子,将灶神、纸马放入轿内一起焚化,以示灶君坐轿上天。有的将“灶君马”和《送灶君上天疏》以及秣一起送入灶内焚烧,表示送灶王骑马上天。还有燃起一枝马尾松,一边烧,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蓬青松一蓬烟,恭送灶神上西天”,也表示送灶君骑马上天。宋代范成大《祭灶词》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里将祭灶的形式、禁忌及供品等,阐述得一清二楚,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要好酒好菜讨好灶君,目的是为了请其上天少说是非,讨个吉利。接灶神仪式将灶王送上了天,还得负责接回来。灶王在除夕之夜,偕同其他神仙一起从天而降,灶君为诸神作向导,给千家万户带来吉或凶、福或祸。到了正月,诸神都返回天上,只有灶君还留驻人间,居于小小的灶头之上,继续伺察人们的善恶。接灶很有点像为远方来客或外地归来的亲人接风:尽可能将丰盛的酒菜,作为供品,让旅途劳顿的灶神享用,还要焚香礼拜,以示恭敬。倘若接灶时心不在焉,马马虎虎,得罪了灶王爷,就怕以后“他”上天打你的小报告,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你的坏话,那就够你受得了。明代陈继儒所著《见闻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桩怪事: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名叫张悦。他有一次在接灶神时,一只家犬蹲在灶头上,他也不去赶它,任凭家犬凑热闹,依然照拜灶君不误。说来也怪,那只狗突然从灶上跌下,居然立刻一命呜呼了。全家人都说这是不祥之兆,但张悦却不动声色,镇静地对家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接灶一切如仪。后来他家果然平平安安,没有发生任何不幸的事情。这桩事情传了出去,有人便断言,这是灶神保佑了张悦一家。《灶王心印妙经》(节选)自有天地,即有吾神祸福之权。上帝授我。我视其人。降以祸福。士不入我禄籍,我不奏帝。难望功名。农不入我福籍。我不奏帝。难望发达。工贾医卜。我不佑彼,无处可行。凡是人类。以我为主。大恶大灾。小恶小灾。上帝赐福。先问于我。上帝降祸。先问于我。天上无我。耳目无人。地下无我。生死不分。家中无我。善恶不明。风雷听我号令。雨旱由我传奏。世上之人。速速敬我。各人想想。不敬父母。天雷劈之。不敬尊长。王法处之。不敬三宝。刑祸随之。不敬吾神。即不敬天。不敬吾神。即不敬地。不敬天地。天地不容。不敬吾神。吾能容乎。降以灾病。暗夺冥纪。家内小故。皆我所使。家内小祥。皆我所佑。每日晨起盥洗。焚香恭读一遍。心体力行。求子得子。求富得富。求寿得寿。妇人念此。百病不生。家长念此。百福骈臻。有事念此。转祸为祥。无事念此。添子益孙。富者念此。永远不贫。贫者念此。得利致富。若谤吾言。吾神削纪。吾神至尊。其勿忽吾。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道言:昔登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莫知其由。是时即有妙行真人,上白天尊曰:此之老母,未审复是何人,独住此山,殊无畏惧。天尊曰:惟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於神明,观乎二炁,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又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祸殃,弗可免也。妙行真人曰:凡人家灶,未审有何忌讳?敢问斯言,幸垂教示。臣见众生,安知其趣,愿将告诸浊世男女,普令忌之,得谐安稳。天尊曰:子可谛受,凡人家灶,不可以鸡毛犬骨头发,刀斧不净柴薪,秽污等物,触犯灶神,即致男女不安,经求无利,疾患疮痍,癫狂瘴疫,眼目昏昧,梦想颠倒,田蚕不收,六畜虚耗,令客鬼无惧,乱入宅中,鸡犬作怪,盗贼侵欺,口舌妄起,男女邪迷,官府禁锢,家业流亡,皆为触犯所致。若有此难,急宜谢之,可请东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黄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厨灵灶,地厨神灶,天帝娇男娇女,囱中童子,童男童女,曾灶祖灶,灶公灶母,灶夫灶妇,灶子灶孙,家灶外灶,大灶小灶,长灶短灶,新灶旧灶,五方游奕灶君,左右将军,炊涛神女,前后直符,灶君小使,进火神母,游火童子,灶家娘子,姊妹新妇,七十二灶侍从,神众弟子,某夫妻眷属大小,并是凡夫,不知禁忌,触犯者多,不自省悟,或作东西,或修南北,将刀向灶,惊动尊神,酒后高声,妄言绮语,以足进火,露体赤身,男女秽污,烹宰腥膻,歌吟厨内,叫唤灶前,致使三灾竞起,百怪俱生,财物耗散,疾病连绵,田蚕不利,仕宦不迁,买卖无益,宅舍衰邅,恶人谋害,六畜不孳,梦想颠倒,所求不遂,即当虔诚,愿陈忏谢。天尊曰:能如是念,祸必驱之,吾当为汝末世众生,召请此母,大降灵通,赦过宥罪,致福受庆,人口康泰,永岁无殃,青龙郁郁,白虎锵锵,朱雀赫赫,玄武堂堂,冤家伏匿,盗贼潜藏,火光入地,百怪消洋。於是妙行真人闻天尊说此老母,是名天帝司命,能掌人间罪福之事,普示群生,而为颂曰:天帝临位,司命灶君。世人恭敬,福禄咸臻。去除灾难,疫疠潜奔。仰依诲示,普得安存。天尊再告真人曰:末世男女,冲突灶君,有灾有患,皆须清净,扫洒明灯,烧香请道士转经,呼召灶君眷属名字,奏献钱财,或供饮食,为人所利,子之所受,深宜谛焉。妙行真人乃稽首听命,信受奉行。灶君宝诰志心皈命礼命承北斗,位镇东厨。为五祀之尊,得九灵之道。作上天之耳目,司上下之灾祥。记录功过,权衡善恶。造化悉由于水火,万民皆赖为陶甄。祸福总归于善恶,六耗悉皈于醮谢。四时迪吉,八节呈祥。叩之则应,有感必通。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本家司命,太乙奏善,灶王府君,元皇定国护宅天尊。志心皈命礼一家之主,五祀之尊。司喉舌于北斗之中,察善恶于东厨之内。赐福赦罪,移凶化吉。安镇阴阳,保佑家庭。何灾不灭,何福不增。有求皆应,无感不通。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元皇定国护宅天尊。#中华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