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吃棕子
吃棕子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粽子的由来,与屈原投江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鱼吃而损坏,人们故将粽子作为鱼饵投放。但是甘肃人呀,都比较爱包红枣粽子、豆沙粽子,多为甜味。端午节不吃棕子呀,那不叫过端午节。插杨柳
天水人为何喜欢端午节的时候,在门口插杨柳呢?原来是他们纪念一个叫介子推的英雄。据说,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称君,赏了所有随他流亡的大臣,惟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呢,不求做官,也不愿领赏,悄悄背着老母亲过起了隐居生活。重耳知道了此事,特别后悔,亲自到绵山寻访,但是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放火烧山,这样介子推就会出山。谁想到呢?大火活活的烧死了介子推和母亲。为了纪念介子推,每到端午节,天水人家家户户会在房檐上插杨柳。这就是天水人为何喜欢插杨柳的原因。
绑花绳
花绳也叫长命缕,端午节戴五彩线这一传统已经流传很久了。这个习俗伙伴们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呢?对喽,这个习俗始于汉代。这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制成的彩绳。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它们分别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并且能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也有的地方,戴着五彩线是为了防止蛇咬。特别是一些农村,农夫们都避免不了去田地劳动。那一头头大蛇足以吓倒人,绑个花线图个心灵安慰。也有的老人说,制成的五彩线要按男左女右的佩戴方法。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后,把花绳摘下来扔掉。这样就可以远离掉了那些烦恼、忧愁,并且一年之内都会好运。
戴荷包
端午节戴荷包的习俗涵义比较复杂。端午节的荷包所用的驱除五毒的材料是兰、芷、蘅、艾一类的香草。之前就有煎汤沐浴的习惯,所以端午节又叫“浴兰节”。从民俗信仰的角度来看,是为了除病驱瘟,收到卫生保健的作用。后来,人们便把各类香草晒干揉成粉末装在小布袋里,佩戴在身上,起到辟邪的作用。香袋就这么产生了,后来也叫香包,荷包。但也有人觉得,佩戴荷包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浪漫主义诗人,他才华出众,忠贞爱国。到最后,却遭奸臣小人陷害,被楚王流放。但他到死都没离开楚国一步,最后在绝望的情况下,纵身一跃跳江。屈原流浪时经常吟诗,喜欢戴香草编织的花,表示自己高洁的人品。后世人佩戴荷包,寓意仿效屈原高尚的人品。到了端午节这几日,对天水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十二生肖的荷包了。每年的十二生肖荷包很走俏,小孩子脖子里戴着自己生肖的荷包,笑着像花儿一样灿烂。
吃甜醅
说到端午节吃的习俗,天水人少不了吃甜醅。天水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产糯米,也不产棕叶。所以呀,很多天水人都不会包粽子。但是呀,甜醅子家家都会酿制。甜醅子的原料玉麦子,小麦,青稞,将它们煮熟后,再撒上些酒曲发酵。酿好的甜醅子,加上点白糖,那滋味比南方的醪糟美妙多了。甘肃人端午节吃甜醅子的习俗,源自与我国古代用米酒敬神祭祖的旧俗。它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端午节原味的文化形态,也蕴涵着民俗文化的信息。
追节
天水民间于端午节这天有“追节”的习俗,所谓“追节”,就是前往亲人、尊长处纳礼问候。端午这天,女婿一定要给岳父母追节,学生要给老师追节,晚辈要给至亲长辈追节,徒弟要给师傅追节。馈赠的礼物有粽子、凉粉、甜醅、酒肉及黄瓜等蔬菜。尤其是女婿,端阳这天是讨好岳父母的大好机会。此俗的由来已很久远。旧俗端午少女须佩戴箓符,簪榴花,娘家也要接女儿归宁“躲端午”,所以端午节又称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云:“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按照旧俗,出嫁的女子在端午节前就要回娘家“躲端午”,而端午这天女婿须于晚间接回媳妇。女婿去岳父母家,当然不能空手去,久而久之,遂演变成“追节”的习俗。
采艾草
每到五月初五,天水人就把艾蒿、柳条挂在门前,说是可以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给今后的日子带来平安和好运。艾,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有直立的茎,叶羽状分裂,背面覆盖白色丝状绒毛,有香气,常生长在潮湿的沟边、溪边,全株可以入药。
端午节期间,艾草梗茎已长到一尺多高,正是割艾草的好时间。割艾草时,连梗割断,分成半握粗细一小把,扎成一束,然后悬挂门框上。若用以驱蚊、蝇,则晒到梗叶蔫软,再辫成艾辫,任其阴干,然后使用。
踏百草、摆露水端午节不只采艾,旧时从事草药的人还重视采集各种药草,比如菖蒲、苍术、车前草等,以端午节采取最佳。采药的同时,逐渐地滋生出娱乐的活动,民间的节日大都如此。在天水地域广泛流行“踏百草、摆露水”的习俗,这种节俗活动最初也有禳灾的意思,如典籍所载:“端午日晨,田夫赤足于草中行,尽沾露水,谓踏草露水,以祛泥中温热之气,去夏秋痈痛之苦。”这种“踏百草、摆露水”的风俗,如同清明上坟之日人们去河边洗涤、禊祓邪气的习俗一样,都是与世俗的信仰有关。这种风俗至今犹存,人们大都愿意在端午日去田间、野外走走、踏青一番,舒畅舒畅心情,也沾点祥端之气。
家乡天水的端午节
刘志宏/文
如果乡俗是生长在沃野大地上的一支奇葩,端午无疑是一片炫丽璀璨的风景;倘若各种节日是叠印在人们心头的一篇乐章,端午则是其中最动听最响亮的一曲歌谣。在家乡天水,端午节是人们心中一个重要而神圣的节日。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五月端五,是个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的节日。既有可触摸、可观赏、可把玩的;又有可品尝、可咀嚼、可回味的。端午时节初夏来临,风和日丽,气候宜人,满眼都是幽静芬芳的美丽。几场细雨过后,渭水两岸的山川大地在雨水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生机。麦子绿油油,菜花黄艳艳,樱桃、杏子、桑葚等新鲜果蔬开始飘香,叫人感到了生命无限奔腾的活力。而家乡端阳民俗传承与饮食文化,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和传承,到今天虽然没有像以前那么古色古香,但也在延绵不绝的延续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折柳、采艾、吃粽子等,已被渗入了人们的骨髓,成为端午节必不可缺的一道风景。“五月五,过端午。采艾叶,挂柳枝,香草荷包花花手……”那些儿时响亮动听的歌谣像滚滚的渭河水,叮咚在秦州大地上,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打开了温馨似梦的一页页画图。
端午也称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地说明了节俗起源的复杂性与多义性。关于端午节的来源,说法比较多,但端午纪念屈原说是人们最为认同的一种说法。
在家乡天水,人们习惯叫端午为五月五。这一天,大家包粽子、发甜醅、门插柳、采艾蒿、戴荷包、带手款,摆露水等,内容非常丰富。天水歌谣云:“正月冻冰立春消,二月鱼儿水上漂,三月桃杏齐开红,四月杨柳罩上门”,在端午节插柳枝的根源则来自于招魂续魄和祓禊接阳气。有驱毒之义,又有接阳之义。端午采艾蒿在家乡最为普遍,人们黎明即起登山采艾。《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常于五日未鸡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露水为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可以败毒、除脚气、止风湿等,故天水五月五日晨上山摆露水。荷包又称香袋、香囊,用彩线和锦帛缝制而成,内装雄黄、沉香、白芷、川芎、甘松等香料药粉。天水风俗,端阳日孩子们要佩带荷包,荷包也是大人给孩子的礼物。花花手又称手款、线镯子等,指用五彩丝线缠孩子们的手臂和脚腕,就可以避五毒。至于包粽子、发甜醅、追节等习俗,则是一种味觉与物质的享受,一种民俗文化与传统饮食的发扬和光大。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端午节,家乡人在采艾蒿、挂荷包、花花手这些事上十分重视。清明过后,家家户户就开始悄悄地准备过端午节的事宜,我们不管不问,也从不留意,只知道端午节天不亮,母亲变戏法似的为我们姐弟几个都挂上香袋,系上五色线,然后我们拿着粽子等食品,一溜烟地寻找自己的欢乐去了。有点感慨的是,如今香包、花花手等已经没人自己制作了,家乡传统的、手工包的粽子也少了许多;而商场、大街上到处是外形漂亮,玲珑精致各式香包;大枣粽、豆沙粽、肉粽、蛋黄粽等全国各地琳琅满目的粽子,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味蕾。甚至连柳枝、艾蒿这些以前需要自己采摘的东西,现在出门随便可以买到。好在家乡的端午越来越多地融合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愫,以及色彩纷呈的现代元素,传统的节日习俗没有被异化被忽略,而且在每个人心中历久弥新,即装点着生活,抚慰着心灵,也让我们的灵魂为之感动。
值得点赞的是,去年家乡在景色怡人、碧波荡漾的麦积区翠湖举行了一次端午龙舟大赛,这在干旱缺水的大西北,以这种形式欢庆端午节,应该说是一种创举。即表现出缅怀屈原的情怀,又把爱国热情在龙舟的竞技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那种热烈的场面伴着音乐响起击透渭水,锣鼓喧天震撼山谷的大美,让家乡人零距离地欣赏到了南国龙舟大赛的魅力。因此,不管岁月怎么流失,中华民族的端午节不仅仅是对诗人屈原的一次怀念,爱国情怀的一次温习,更是华夏儿女一次精神的舒展与张扬,一次心灵的释放与拓展……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编辑来源:天水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综合编辑:天水生活君(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