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大庄浪历史文物综述

文章来源:庄浪县博物馆文章作者:刘继涛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反映了古代先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无穷的聪明才智。庄浪属华夏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西汉时境内设有基层行政建置,是我国西部文化起源较早的地区,同时又属甘肃省较早成立文物机构的文物大县。经调查境内共有古文化遗存达多处。馆藏有数千万年至数万年的古动物化石,有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和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玉器、骨器和陶器等史前文物,同时藏有各历史阶段的珍贵文物和标本资料计0多件,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47件,二级文物件,三级文物件。现择其精华,作如下综述。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庄浪徐、李碾村、良邑村、郭堡村一带的山坡上,农民在修建梯田中发现了大面积的古生物化石,人们误认为是“龙骨”、“龙齿”,传为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而大量的乱挖滥采,致使这些珍贵的化石标本惨遭破坏。县馆收缴的良邑乡良邑村拴马窑出土的“剑齿象臼齿化石”,长27厘米,宽11.5厘米,它属于地质史上的第三纪时期,距今约二百至四百万年,在南坪乡唐家山村出土的鹿角化石,长77厘米,这件鹿角属第四纪中更新世时期,距今约一百万年。年在良邑乡杨王村大坪山红土层中出土的“古象腿骨化石”,长75厘米,直径16厘米,为中更新世时代,距今约六十万年左右,年在柳梁乡蒙家大庄村鸽子沟距地表约15米处断崖上发现的2只弧度长90厘米,角基部最大直径为15厘米的牛角化石属我国最大的原始野牛角化石。为晚更新世时代,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二至三万年。另外还有大量的鬣狗、羚羊、披毛犀、三趾马、羊、兔、鼠等动物的骨骸和牙齿化石等,表明了该地域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的变迁和古生物的进化。

“庄浪人”的起源日前发现较早的是南湖镇南的双堡子沟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旧石器和一块人类头盖骨,经考证为二万七千年的旧石器晚期智人,佐证了庄浪在远古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和繁衍生息的踪迹。进入新石器时代,庄浪先民在这里的活动更为频繁,这从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和金石并用时期的“齐家文化”以及相当于商周时期的“寺洼文化”等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等实物中得到证实。陶器制作就地取材,它是泥与火的结晶,陶器的发明在人类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陶器的起源也是判断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庄浪大地上,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生存本能,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创造了无数令我们为之折服的手工艺术精华,这些曾经为庄浪先民日常的生活用品和陪葬品,跨越了数千年的时空,记载着庄浪深厚的历史文化。

庄浪县在全国新石器时代区条的划分中,属黄河中游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的文化区系。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埋藏丰富,并自成体系。普查发现这一时期遗址多处,主要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石岭下类型等,主要分布在县境的葫芦河、水洛河、庄浪河沿岸沟岔低处,这些遗址遍布水洛镇、朱店镇、万泉镇、阳川乡、南湖镇、良邑乡等县境大部分乡镇,其中朱店、万泉一带与著名的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相邻,文物工作者曾数年对朱店镇吴家沟遗址进行考察,对该遗址所出土的大量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彩陶片研究认为,与大地湾二、三期的文化类型相一致,并得到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主持大地湾发掘带队人郎树德等专家的肯定,由此可一窥其发展渊源。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几何纹彩陶钵”:年出土于朱店镇吴家沟村仰韶文化遗址,质地红陶质,口径18厘米,高7.3厘米,上绘墨线三角几何纹,又称变体鱼纹,陶钵泥质细腻、打磨光滑、所绘纹饰简洁大方,内涵丰富。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蒜头口葫芦形彩陶壶”造型端庄得体,取法自然,葫芦瓶造型寓有“繁衍子孙”的内涵,充分展示了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艺术造型来源与生活、用于生活,它是先民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仰韶文化”是由瑞典人安特生于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半坡类型”为其代表。它是一种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社会经济生活的氏族社会文化,他们饲养家畜,烧制陶器,有定居的村落和集中的葬地,并通用土葬。在庄浪已发现半坡类型遗址有25处。另外在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洞门遗址”北部灰层中发现的一处灰化粟窖标本,属我国最早的农业旱地作物,表明了庄浪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植被茂密的原始生态环境和庄浪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见证。

“马家窑文化”首次发现于我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据今五千年左右,这一文化遗存于“仰韶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明显的差别,它是承袭“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并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此上又称为“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堪称世界奇葩,在庄浪地区这一类型主要分布在葫芦河两岸的阶地上,所出彩陶以平行线纹、旋涡纹等器物为主。2年岳堡乡张家咀村出土了一件马家窑类型平行线纹双耳瓶,为国家一级文物。器身绘黑彩平行线纹和勾形纹,耳下为水波纹和连弧纹。制作精美,属典型的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类型彩陶之珍品。除以上这些遗址之外,还通过发现的几处粟窑和墓葬中的陶器,都证明了此时以原始农业为主这一共性,同时兼有手工业、纺织、狩猎等生活习性,他们烧造陶器,主要用来盛储谷物和存水,一些大型陶器能容粮食七、八十斤,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磨制石器主要用作生产工具,如石刀、石斧、石铲之类,加工精细、刃口锋利。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庄浪先民辛勤劳做,征服自然,崇尚生活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的传承。

随着渭水文明的发展进步,庄浪属夏、商、周三代时期的“雍州之域”,游牧和聚居着昆吾、狁(或戎狄)等少数民族,通过考古发现的庄浪“齐家文化”遗址和“寺洼文化”墓葬,有专家以为“寺洼文化”是“先周文化”,因秦的发祥地秦亭在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区,距庄浪东南部仅有十多公里,由此庄浪地区即是青铜器时代的发祥地之一。

“齐家文化”是以冶铜业的发展为重要特征的一种金石并用时期文化,是在我省广河县齐家坪村首次发现而得名,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代。庄浪境内的齐家文化遗存相当丰富,经调查有处之多,县博物馆藏有齐家文化陶器千余件,其中不乏精品。最具代表性和规模的南坪乡刘堡坪遗址,面积约3.2万平方米,现馆藏的典型器物有:双大耳罐、三耳罐、双联罐、篮纹带流盆、响铃豆、人足罐、高领袋足鬲等。刘堡坪遗址出土的一件夹砂“蛇纹双耳罐”,腹部至底饰有四组竖线和一条弯曲的蛇纹,此器与广河齐家坪出土器物相一致,成为刘堡坪遗址的断代器。年出土于韩店乡西面源头的齐家文化龙纹镂空响铃陶罐(一级文物),为细泥质红陶,慢轮制作,通体磨光,通高14.8厘米,口径9.5厘米,敞口,高领,折腹、平底。在肩部用阴线刻画有蛇形龙纹缠绕其间,龙为蛇首,细长身、卷尾,龙身刻箭矢状鳞纹,刀法排列有序,整体线条流畅秀丽,刻画自如,形体优美。该纹饰为齐家文化陶器中以蛇形为其主体的龙形纹饰。有对称的四个折带条形孔,在罐底中间又镂刻对称的三个向心三角形和一个圆孔,更为奇妙之处是将罐内隔开为上下两层,上层可用来盛水,下层内置有陶丸两只,摇之有声,清脆悦耳,不盛水和装水后声音各异、妙不可言。这件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奇特陶器,融线刻、镂空、实用与赏玩为一体,精美绝伦,它是研究齐家文化陶器中龙的演变及制陶工艺的珍贵实物资料,属齐家文化陶器之珍品。齐家文化玉器馆藏有40多件,其中有一级文物玉璧、玉琮、玉圭、玉镯、玉斧等5件玉器工艺先进,造型优美,保存完好。年出土于良邑乡苏苗塬村的大玉璧,器呈扁平圆形,直径22厘米,好径6厘米,厚1厘米,为淡黄色玉质,整体浑圆厚重,光洁细腻。同年在白堡乡野狐湾村出土的一件齐家文化玉琮,为和田青玉质,通高6.7厘米,宽7.2厘米,孔径6.7厘米,其形内圆外方,中空,两端有射,孔大壁厚,玉质温润莹泽,沉稳厚重。一同出土的玉圭,呈长方体,平首,单面刃,尾端两侧为束腰形,中有细小圆孔,玉圭一面中部磨制两组各四道减地凸棱直线纹,平首方正,另面光素无纹。长29.5厘米,宽11厘米,厚0.4厘米。该玉圭大器尊贵,平直轻薄,应属大圭之列,显示了齐家文化玉礼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技术。

年省考古队在我县水洛乡川口柳家村发掘清理了一座寺洼文化墓葬,《考古》杂志年第一期报道后,在学术界引起广泛







































白癜风是否可以根治
北京一般性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songa.com/gsyl/10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