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白癜风费用 http://m.39.net/pf/a_4630319.html
全球航路的开辟
版高中新课标: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高中实验版课标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版初中新课标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绘制哥伦布开辟西欧至北美新航路的示意图,提高绘制历史简图的基本技能。
课标分析:学习的内容要求由偏过程的“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调整为更加具体更偏向影响的“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由单一的认识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调整为理解其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本课内容集中在部编初中九上的15课
课题
子目
统编版教材内容
探寻新航路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介绍了探寻新航路的历史背景,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行历程,以及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哥伦布“发现”美洲
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单元第1课。本课共3目,分别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其他航路的开辟。
高一学生正处在15—16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高一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而且,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当然,对于这种基础不能作过早估计。
就本课而言,本课相关内容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如何从新的角度去拓展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仍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课拟采用创设历史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史料分析,建构历史逻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并为后面的学习提供铺垫。
(又名教学立意)
不同区域的古代文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是相互隔绝的状态不利于文明的进步发展。15-16世纪欧洲社会经济的变化推动欧洲开辟了连接欧亚的新航路,持续不断的航海探索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开辟的新航线将其它大洲和大洋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特别是欧洲文明的发展。
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拟定以下目标:
通过对15世纪前后相关文学著作、绘画作品、历史地图的学习,能感受开辟新航路的原因,能从时势与英雄人物的角度理解人类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通过对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论述的研读,能从必然与偶然的角度理解新航路的开辟,认识到其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从内心里认同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1.(教师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史实
2.(学生学习)难点:理解文明发展与开放之间的辩证关系
(出示图片):
讲述: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文明,大家能数的上来的有:东亚的儒家文明、这些都是亚欧大陆的文明,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美洲的印地安文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文明以及澳洲的土著文明。
问:比较这些文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欧亚大陆的文明发展水平普遍比较高,而其它大陆的文明水平则要低的多,这是为什么呢?
一、单恋
1、打破隔绝的必然
预设:我们知道,欧亚大陆的这些文明彼此之间一直相互联系。欧洲和西亚北非文明之间没有任何地理障碍,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明虽然与欧洲相隔千山万水,但通过丝绸之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正是由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彼此联系,使得欧亚大陆的文明普遍呈现出较高的水平。反之,美洲印地安文明人的发展水平高低不等,非洲黑人呈现出相似的多样性,不过其总的发展水平更高,而澳大利亚仍处于旧石器时代。换言之,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那些与世隔绝、缺乏外界刺激的民族,多半停滞不前。
(出示材料)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
--人类学家 博厄斯
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文明要发展,人类社会要进步,就必须打通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这样才能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必然。
注意跟学生讲清,这里交流只是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也就是说,交流一定是要有的,但也必须受到控制,不然弱势一方容易被消灭。
另外,就是这部分内容的处理要回忆进度,不能都有学生来完成,不然整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2、欧洲首航的偶然
讲述:如果说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必然的话,那为什么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欧洲人(准确地说是西欧)而不是其它文明呢?因为这一时期的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出示材料)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资本论》
问:马克思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其观点的正确?
预设:资本对利润的追求;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可以证明。
讲述:我们就以开辟新航路为例。当时什么贸易买卖利润极高呢?那就是与东方的贸易了。西方人对于东方的丝绸、茶叶、陶瓷十分渴求,另外,还有一样东西,西方人对它的渴求甚至超过了丝绸、茶叶一类的商品。这就是香料。在英文中spice(香料)与special(特殊的、特别的)是同根词,意指特别贵重之物。通常说的香料包括胡椒、肉豆蔻、丁香、桂皮、生姜等,在今天看来怎么也算不上是“贵重之物”。但是,当年欧洲没有这些东西,产地在亚洲。中世纪的欧洲人不那么文明,不大会吃,不像中国人,什么都要弄熟了。半生不熟的肉是佳肴。储藏的肉既不新鲜,又要用盐腌制,极为难吃。这就需要胡椒、生姜、桂皮来调味。因此,这些东西就被视为珍品。
(出示材料)
“(东方的国家)出产如胡椒、肉豆蔻、甘松香油,生姜、荜澄茄、丁香和其它一切有价值的香料和药材,因此有许多商船装载商品前来交换,并且获得巨大的利润。这里收集的黄金的数量多得无法计算,甚至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马可波罗游记》
问:从材料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马可·波罗希望大家相信“(东方)遍地黄金、满野香料”;说明黄金和香料是那个时代欧洲人最在乎的东西,因为能够获取巨大的利润;看到这本书的欧洲人会极度渴望前往东方!
(出示材料)
问:从图片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东西方之间没有直接贸易往来,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控制了东西方贸易;成本高,价格高,利润率高;西欧有很强的动力“不让中间商赚差价”。
二、相遇
讲述:显然,要想“不让中间商赚差价”,避开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就得另寻一条通往东方的道路。由于古希腊的“地圆学说”在当时的欧洲比较盛行,这就为避开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提供了理论的支持。最早寻找前往东方新航路的是葡萄牙。
这幅画叫《圣文森特祭坛画》,创作于15世纪,作者是葡萄牙王室宫廷画家。圣文森特就是画面中间穿红衣服站立者就是里斯本的主保圣人圣文森特。画共分六个部分(从左到右)分别是:修士画板、渔夫画板(图中绿衣人士身披渔网,下方还有一位老者伏地手执鱼椎骨制成的念珠)、王子画板、大主教画板(PaineldoArcebispo)、骑士画板和圣物画板。这幅画非常好地反映了15世纪的葡萄牙历史风貌,大家从中能够获取哪些信息呢?
预设:航海业的地位比较高或航海家的地位相当于骑士,略高于普通修士(更不用说一般民众);航海到得国家力量的支持;教会和骑士(王子属于骑士阶层)是葡萄牙统治阶层的支柱;宗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讲述:在王子画板中有一个人像,这个人特别有名,叫亨利王子(也有叫恩里克王子),是一个从没出过海的航海家,因为他虽然没有出过海,但是在他的资助和组织下,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不断探险,最终到达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有关迪亚士和达伽马的故事,大家初中学过,这里不再赘述。值的一提的是,就在达伽马大获成功之后不久,葡萄牙诗人创作了一部以达伽马为主角的长篇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史诗中有这样的表述:
“他们(葡萄牙人)是一群非凡的人,不仅能征善战,而且熟谙各种危险……通过疯狂的掠夺获得永生。”
——(葡)路易斯德卡蒙斯《卢济塔尼亚人之歌》(16世纪)
问:从这段文字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作者热情赞美葡萄牙人的英勇无畏;掠夺在当时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种荣耀(非凡的行为),是获得永生的方式之一;达伽马等人的行为在当时的葡萄牙人看来就是掠夺,不过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史诗会强化对外掠夺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并不只是葡萄牙人所独有,而是当时西欧一种普遍的看法,理解这一点,对于正确认识历史和今天现实中的欧美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我们再来看一下哥伦布与西班牙国王的合同:
“一切商品,不论是珍珠或宝石,黄金或白银,香料或其他货物……凡是在司令管辖范围内购买、交易、发现或夺取的,他都有权把全部获得物的十分之一留给自己,以偿清耗去的费用,其余的十分之九应呈献给陛下。”
——《卡斯蒂利亚国王与哥伦布之间的协议》
问:从这段文字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获取黄金珠宝是西班牙国王和哥伦布合作的原因之一;谋求个人利益是哥伦布远航的原因之一;征服和掠夺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讲述:征服!掠夺!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荣耀的事情,远航不是被认为是一件(能让船长)名利双收的事情,而就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情!且不说哥伦布从美洲获取的财富有多少,单说他一个普通的水手在签完协议还没出发就被西班牙国王赐予“唐”这个贵族才有尊号,还有“海岛和大陆司令”以及副王和总督的头衔,这个这无疑会刺激更多的人投身到这项冒险中来。除了哥伦布,还有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麦哲伦。注意,麦哲伦同样是和西班牙国王签订了协议的。
出示地图
问:如果我们仔细看西、葡两国支持的航海线路,会发现一个有趣的
现象,那就是葡萄牙是沿非洲西海岸向东到达亚洲,而西班牙则是向西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再到亚洲,为什么会有这个不同呢?
预设:葡萄牙一直沿非洲西海岸探索,他们熟知这条航线,并进而垄断这条航线,迫使西班牙只能另寻一条航线,当时地圆学说比较流行,所以西班牙选择了向西寻找到达亚洲的航行路线。
讲述:需要指出的是,葡萄牙人花了上百年才沿非洲西海岸到达好望角,为什么不到10年他们就直接到了亚洲?这是因为非洲东海岸一直存在着广泛的海上贸易,比如说郑和下西洋就曾到达非洲东海岸,我们前面讲古代非洲历史时也提到过非洲东部与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存在密切的商业往来,也就是说那里已经存在着航海路线,葡萄牙人只需要沿着原有的航线前行即可,不需要重新探索一条航线。事实也确实如此,正是在阿拉伯水手的指引下,葡萄牙顺利地抵达了印度。从这个意义上,亚欧新航路的开辟是亚欧非文明共同努力的成果。
三、一体
问:从这幅图中还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开辟新航路的时间长;参与国家多;各国的航线方向不一,英国是向西北方向,荷兰是向东北方向;联系的地区多,基本上所有地区都不再与世隔绝了。
后来上课又想起来了,开辟新航路的持续时间长达4个世纪之久,说明这件事情很艰难;这么艰难还能持续下去,说明这件事情实在是大有利可图。
出示图片:
讲述:这些探索,丰富人们的地理知识,最直观的反映就是这一时期出版的世界地图。下面4幅地图分别出版于15世纪、16世纪、17世纪和18世纪,请观察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4幅地图的出版时代(顺序)。
预设:图1是17世纪,北美西海岸不太准确,北美北部一片空白,没有五大湖;图2是15世纪的航路开辟前,连非洲好望角都没有出现;图3是18世纪,北美西海岸比较准确,五大湖也出来了,澳大利亚也出来了;图4是16世纪,非洲比较准确,但美洲不太准确;
讲述:这些欧洲人出版的地图,始终将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这是欧洲中心观在地图制作上的反映;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欧洲人将新航路开辟称为“地理大发现”,似乎这些地方根本不存在(站在欧洲人角度,他们确实不知道这些地区),是欧洲人发现了这些地方。
当然,这些地图虽然是欧洲人出版的,反映的是欧洲人的观念,并不意味着只有欧洲人才能看到。总的来说,通过几个世纪商业驱动的航海探索,人类不仅丰富了对于地球的地理认识,而且在原有的陆路贸易路线之外开辟了众多的海上贸易路线,世界主要的大洋与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讲述:人类的这段历史进程就给了类似英国这样的岛国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西葡是起了个早却赶了个晚集,英国则抓了这个历史机遇,通过参与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引发了改变历史的工业革命,最终成就了与自己体量远不相称的国际地位。
出示图片
问:这是19世纪末的英国的控制区域图,图中的红色为英国本土和英国控制的殖民地。我们从这个图中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预设:地图看分布,英国控制的领土遍及世界各大洲;以沿海地区为主;控制的领土远远超过英国本土;
讲述:正是因为英国控制的领土范围广泛,原来西班牙人自称的“日不落帝国”遂成为英国的专有品牌,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被宣布成为0度子午线所在地,英国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世界的中心。
当然,英国只是借助时势获得了与其自身极不匹配的国际地位而已,其曾经殖民统治的我国南方一个渔村也是如此。当然,我们要肯定和学习英国崛起过程中对不同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利用,正是这种开放与兼容并包推动了英国的崛起,尽管这种开放是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来体现的,比如英国著名的大英博物馆,其馆藏精品绝大部分是掠夺亚非拉地区而来的,其中就包括我国敦煌莫高窟的大量无价文物。可笑的是,英国人还晓得学习,其曾殖民统治的那个渔村却只晓得自满自大。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比较认同苏联文艺理论家的开放体系论,那就是:
“任何一个进步的体系,也都是开放的,不然就会丧失其发展的可能性,因而也就会丧失其进步性的特点。”
——马尔科夫《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概括的形式》
1.《卢济塔尼亚人之歌》
“他们(葡萄牙人)是一群非凡的人,不仅能征善战,而且熟谙各种危险……通过疯狂的掠夺获得永生。”
——(葡)路易斯·德·卡蒙斯《卢济塔尼亚人之歌》(16世纪)
——来自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原著.发现新大陆公元年-年[M].,第14页。
2.《圣文森特祭坛画》
这幅六屏祭坛画描绘了神职人员、贵族、骑士和普通民众,共有57个人物。然而,对于大航海而言,它的意义在于保留了大航海先驱亨利王子的形象。亨利王子只是画中众多人物中的一位,出现在左数第三块画板上,位置居中。亨利王子安静而虔诚地在红衣圣徒旁侍立,仅露出大半个身子,但头上那顶硕大而奇特的黑帽子非常显眼,这亦成为后世所绘亨利王子的标志。年里斯本修建地理大发现纪念碑,碑上的亨利王子雕像,就照搬了这幅祭坛画中亨利王子的形象:王子手捧着一艘轻帆船模型站在船头,头上戴着那顶标志性的大帽子。这组雕像中,手持画笔的那位就是贡萨尔维斯。
画家贡萨尔韦斯的身世很少为人所知,生卒日期不详。那个时期的文献显示他活跃在年到年之间。这幅祭坛画完成于亨利王子离世的年,画家选取了终身未娶的亨利王子的晚年形象。画面前景有多位祈福的骑士,还有一大捆缆绳,似乎象征着航海与征服。关于这幅画的技法与画中人物,尤其是王室成员,还有许多争议,但它仍被看作葡萄牙古代艺术的巅峰之作,当然也是一件国宝级文物。
——梁二平:《世界名画中的大航海》,三联书店,年8月
3.资本论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4.博厄斯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弗朗兹·博厄斯《种族的纯洁》,转引自方木铎编著,发现博物馆里的历史,哈尔滨出版社,.05,第96页。
5.马可波罗游记
第六章爪哇岛
离开印度支那,向南和东南方向之间行驶二千四百公里之后,就可以到达一个面积很大的岛,叫做爪哇岛(这一章将爪睦岛和加里曼丹岛混在一起谈)根据一些消息灵通的航海家报告,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岛,方圆约四千八百多公里,只受一个国王的统治,居民不必向其它任何强国进贡。他们信奉佛教。
这个国家商品种类很丰富。岛上出产如胡椒、肉豆蔻、甘松香油,生姜、荜澄茄、丁香和其它一切有价值的香料和药材,因此有许多商船装载商品前来交换,并且获得巨大的利润。
这里收集的黄金的数量多得无法计算,甚至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刺桐(泉州)和蛮子商人一般从这里输入大量黄金,直到现在仍旧不变,也从这地方获得最大量的香料,送销到世界各地。大汗没有征服这个岛屿,主要原因是出于航程太远,和海途多险这两点。
——(意)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笔录;陈开俊等译,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2,第页
6.哥伦布
年4月17日,国王和女王表示同意哥伦布的书面协议草案。我们这里引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中最重要的两条:
“作为海洋领主的陛下从今以后赐予克里斯多芬·哥伦布以‘唐’的尊号,并委任他为一切海岛和大陆的司令,这些海岛和大陆是他亲自发现和夺得的,或是由于他发挥了航海技能而发现的。在他逝世以后,这个尊号和属于他的一切权力、特权将永远赐予他的继承人和后代……陛下把哥伦布封为被发现和夺得的海岛、大陆的副王和首席执政者。为了管辖每个海岛和大陆,必须选出适合于这个职务的人……”(由哥伦布提名候选人)
“一切商品,不论是珍珠或宝石,黄金或白银,香料或其他货物……凡是在司令管辖范围内购买、交易、发现或夺取的,他都有权把全部获得物的十分之一留给自己,以偿清耗去的费用,其余的十分之九应呈献给陛下。”
两周以后,即4月30日,国王和女王正式授予哥伦布和他的继承人以“唐”的尊号(约定在探险成功时的尊号),还有“海岛和大陆司令”以及副王和总督的头衔,同时宣布他有权得到与这些职务相符的薪俸,这些薪俸将从上述地域新发现地的总收人中扣除。另外,哥伦布还有权处理与此相联系的刑事和民事案件。
国王陛下把这次海外探险首先看作是一次充满冒险的商业贸易事业。女王所需要的不是证实古代著作家或中世纪游历家的言论,她更需要的是直接感受到的保证。女王看到一些头脑清醒而又行动稳健的财阀支持这个计划时,终于决定了这件事。路易斯·桑坦赫尔和塞维利亚的商界代表人物借给了国王万马拉维第(约合1.2万金卢布)。城市资产阶级的显赫代表人物与有影响的宗教界人士一起支持哥伦布,并为他的成功而奔波。
——(苏)马吉多维奇著;屈瑞译,世界探险史,海南出版社,.09,第页
1.世界地图
——出版于年,来自ANTIQUEMAPS(《古代地图》),第7页
——最初出版于年和年,年被半球形地图取代,来自ANTIQUEMAPS(《古代地图》),第页
——出版于年,来自ANTIQUEMAPS(《古代地图》),第页
——出版于年,来自ANTIQUEMAPS(《古代地图》),第页
郡园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