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青少年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a_6125712.html
端午民俗趣谈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五月节、艾节、夏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是为了压邪。
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年起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大致有以下说法: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东汉时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她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另一说是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所以,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顺理成章。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认为端午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纪念屈原。诸说之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为广泛。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楚国大夫屈原倡导举贤任能、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亡。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饭团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从而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是“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到东汉才出现端午的主角“锉”即——粽子原形,直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各地粽子造型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常以竹叶来缚粽,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端午节的佩饰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
豆娘。旧时端午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古人视虎为镇祟辟邪、保佑安宁的神兽,故端午古民俗以艾叶扎虎为饰。
画额。旧时端午节有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画“王”字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据传,一借雄黄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镇邪。
长命缕。旧时端午节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活动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习俗之一。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
挂驱邪的花草。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因为艾可灸穴治病,又可驱虫。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其他地方则有挂艾草、菖蒲、榕枝的习俗。
贴五毒图。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因此要在屋中贴五毒图,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躲端午。旧时端午节有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之习俗,称“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端午占雨。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早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龙舟竞渡。此俗在湘楚传为祭祀屈原,在江浙传为祭祀曹娥、伍子胥。竞渡所用龙舟,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
端午节斗草。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安仁端午民俗
端午主食——粽子现在是大众食品,大江南北乃至重洋海外,早已不止中华一国、端午一节可享受,可见端午饮食文化已被世界认同。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很有意义的端午节传统习俗却已渐渐淡化,安仁也不例外。据有关资料记载,本地河流宽阔处的大多数地方在端午节都有龙舟竞渡习俗,过午即散,今已罕见此俗。又如《安仁县志》记载:“永乐江畔承坪、安平、平背、牌楼、排山、清溪、城关等地每年端午都开展龙舟竞渡活动。民国二十年起,为安全起见,遂将龙舟竞渡时间由盛水期的农历五月五日改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后来,此风渐淡,七月十五亦无龙舟。近些年又恢复旧制,仍在端午开展龙舟竞渡活动。
另安仁人在端午这天家家做“油团子”(即油炸糍粑)、“油舌子”(一种用米粉和高粱粉配合做成的油炸食品),蒸包子及新出土的蒜子,相传端午节要吃“十子”,分别为粽子、包子、油团子、油舌子、蒜子、桃子、李子、梨子、鸡子(鸡蛋)、鸭子(鸭蛋),门上喜插菖蒲、艾叶;烧苍术、洒雄黄水,饮雄黄酒;小孩额涂雄黄,胸系香包;或用五彩线编织小网兜,内置红鸡蛋、红鸭蛋,挂于儿童脖颈。用艾叶、灯草灸额、背;用艾叶、钩藤煮水洗澡等,意在避瘟除病。群众还喜这天上山采药,俗称此日百草皆为药。
国俗“端午占雨”以无雨为丰年,安仁谚语则以有雨为丰年,此谚应与本地农时相称。《安仁县志》所载四时占验云:“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内受熬煎。”又,县志记端午旧俗云:“塾师以折扇分送东家弟子,报以包封银或钱,曰节敬。时俗:于是日,各家以纸条作十字架,书咒语云:「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我今把笔书,虫蚁归地府」,贴堂以避虫蚁。”此俗今已不见,旧俗可称新闻,又是谈资。
端午避毒符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