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故事通俗演义》是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共计回,约80万字。演义中大多数故事情节皆取自于圣经,在忠于圣经主旨的大前提之下,为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具连贯性和趣味性,作者同时也参考和引用了圣经以外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演义中应用了大量的中国式语言,以求通俗易懂,读者可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获得较多一些的圣经故事及其历史背景知识,希望对读者们了解圣经中的故事提供一些裨益。
——作者题记·陈彤
第九十四回门徒邀功图高位,耶稣骑驴进圣城
耶稣曾明确地多次地告诉门徒们,他所建的天国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是永恒的,是要超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他自己是那个天国的国王,他不是人们眼中那种狭义的世俗统治者。但是,无论是跟随耶稣的门徒们,抑或是仇恨耶稣的犹太统治者们,都不能理解耶稣所说的“天国”。
耶稣心中隐隐觉得,他在这个世上的日子可能不多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训练和教导其门徒,耶稣带着门徒们暂且规避于比较偏僻的以法莲山区,有一段时间,他在这里悉心培训门徒,很少公开露面。
对于自己拣选的十二使徒,耶稣告诫他们说:“你们不久将会看到父神在我身上要成就的旨意。我们要上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写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我身上。我将要被交给外邦人;他们要戏弄我,凌辱我,吐唾沫在我脸上,并要鞭打我,杀害我;但是,第三日后我要复活。这一切都是我父的旨意。”
众门徒已经不止一次听他们的夫子谈论自己将慷慨赴死,三日后又复活的预言,但是他们的反应还是“听之骇然,不解其意”的样子,只是这一次他们从耶稣的口气中听到了一种迫在眉睫的感觉。
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感觉出错了,门徒们完全错会了耶稣之意。
这些平日里跟耶稣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的门徒们所关心的不是耶稣已经屡屡发出的死亡将临的警告,反而错误地以为耶稣将很快领导他们发动一场翻天覆地的、疾风暴雨式的大革命,跟罗马人和那些甘当罗马人鹰犬的“犹奸”们做最后的决战,一举推翻他们的统治,一个新的“天国”很快就要建立。
这些门徒们居然也“眼光远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就开始争功了。
这些门徒们平日就常在私下里议论“将来在天国中谁最大”这个题目,还常常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各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革命成功后,夫子理所当然就做了天国国王,接下来应该是论功行赏吧,我们这帮“革命功臣”都紧跟夫子多年,尤其是我们这十二位由夫子亲自挑选出来的大使徒,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算当不了“亲王”
或“一字并肩王”,怎么着也得弄个省长部长当当吧?
十二使徒中,彼得常常排名第一位,常以门徒中的代表或老大哥的身份出现,他也很在乎自己的地位。但是如果真正论资排辈来说,彼得的兄弟安得烈资格最老,参加“革命工作”最早,如果看官你还记得的话,当年彼得认识耶稣,还是安得烈给介绍的呢。不过,虽然彼得由耶稣亲点为排名第一的使徒,甘于默默无闻的安得烈并不计较,但是有的门徒就很计较。谁呢?十二使徒中的大雅各和约翰这兄弟俩儿。
前面说过,大雅各和约翰在跟随耶稣之前都曾经是施洗者约翰的门徒,他们对于“犹太复兴解放”、“挣脱罗马帝国的殖民统治”以及“恢复大卫王朝的昔日的荣耀”
有着高度的热忱。这也是他们跟随施洗者约翰或耶稣的原始动机。两兄弟脾气暴躁,皆被耶稣称为“雷子”。他们的父亲名叫西庇太,母亲名叫是撒罗默。而撒罗默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妹妹,按这层关系来说,大雅各和约翰是耶稣的表兄弟。
自从大雅各和约翰跟随耶稣没有多久,他们的父亲西庇太病逝,而他们的母亲撒罗默不久也跟随了耶稣,又经常用财物资助耶稣及其门徒,所以说,大雅各和约翰一家对耶稣的传道事业所做的贡献应是非常大的。
就凭着这层关系,凭着他们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撒罗默来看望儿子们时,就亲自带着这两个儿子来到耶稣面前。一见面,他们就跪在耶稣面前。
耶稣很诧异,就问他们:“你们这样跪着,究竟要干什么呢?”
撒罗默就说:“求主您答应我们,在您作王的时候,让我这两个儿子,一个坐在您的右边,一个坐在您的左边。”
你看看,撒罗默邀功请赏还不算,她的要价还真不低,两个儿子一左一右要坐在耶稣的两边,那是什么职位?就是要做左丞右相呗。按照他们的理解,那可是在国王手下的第二三号人物。
耶稣叹了一口气,微微摇头:“你们说这话,显然你们不知道你们在要求什么。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吗?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吗?”耶稣的意思是说,他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受苦被杀,按父神的旨意为世人去赎罪,接受苦难的洗礼,你们哥俩儿能象我一样做到吗?
哥俩儿一听,有门,以为自己做左丞右相很有希望,他们赶紧说:“我们当然能喝,当然也能受。”
谁知耶稣大不以为然,他严正地告诉他们:“我所喝的杯,你们固然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固然也要受;可是我没有权决定谁要坐在我的左右。这些座位,我父为谁预备就给谁。”显然,耶稣作为圣子,虽然可以全权代表圣父,但是他绝对不会去超越圣父的主权。所以这一句话,就把哥俩儿追求显赫和权势和欲望打了下去。
撒罗默讨了个没趣,悻悻然带着雅各和约翰退了出去。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其他十个门徒听见有这样的事情,就对这两兄弟的行为非常恼怒,一轮争执和分裂眼看就要爆发。
耶稣看出了这种危险的苗头,赶紧召集这十二位门徒开会。
耶稣教导他们说:“你们知道,外邦国家的人都尊一人为君王,由君王来统治或治理他们,也派了大臣操权来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是这样。你们中间,谁想争大,谁今后就必作他人的佣人;谁愿为首做老大,谁就必作众人的仆人。正如我来到这个世上,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为世人的赎价。”
他还叫了一个小孩来站在大家中间,再次告诫说:“我实在告诉你们,除非你们回转,丢掉想做大的念头,变成象这个小孩子一样,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象这个小孩子那样谦卑的,在天国里就是最伟大的。”
耶稣说这话的意思很直接明了:“你妄想做大,必然做小;你甘愿做小,反而能做大。”
耶稣又问:“我平时是怎么教导你们的?你们知道神的最大诫命是什么?”
有门徒就说:“您多次教导过我们。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神和他的旨意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爱神和爱人,具体地说,爱神就是要尽心、尽性、尽意爱神;爱人就是要爱人如已。这是最大的诫命。”
耶稣点了点头:“既然你们都知道要爱神,那么你们还要贪图荣耀的冠冕,爱恋世俗的权势和虚荣吗?”
众门徒听得都羞愧难当:“不了,不了。”
耶稣又问:“既然你们都知道要爱人,你们还要相互勾心斗角吗?”
众门徒更是羞愧不已,道:“不了,绝不了。”
通过这次临时紧急会议,门徒们都摒弃前嫌而团结起来。
大雅各和约翰更是幡然悔悟,洗心革面。我们后来会知道,多年之后,大雅各被当政的统治者残酷杀害,成为第一个为神殉道的使徒;而约翰虽然活了将近百岁,但是其一生为神的宣道事业遭受了巨大的磨难,他写下了《约翰福音》、《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和《启示录》,这些辉煌巨篇都收录在新约圣经中。
这哥俩儿后来都谦虚自律,丢掉了使徒的架子,甘愿做小,正如耶稣所言,他们最终还是“做大”了。十二门徒中只有一个人,后来为了爱钱贪财而将耶稣出卖,他本想做“大款”,最后却死得很难看,被后世唾骂,做了“小人”,此人即“加略人犹大”是也。这些都是后话。
再说门徒们团结起来了,归信者更多了。但是,周边的形势却在一天天地恶化下去。
因为耶稣所传的天国福音显然动了当权者们奶酪,直接威胁到当权者们的切身利益。
各帮各派的当权者们很快地勾结起来,把耶稣作为了他们的共同敌人。
当权者之一就是那位斩杀施洗者约翰的希律安提帕,他的正式头衔是“加利利地区和比利亚地区的分封王”。希律安提帕听说了耶稣所做的一切奇事之后,就一直心中怕怕,特别地困惑:“先前朕杀了施洗者约翰,据说这个叫耶稣的与约翰年纪相仿,所传的天道也颇为相似,难道说是约翰从死里复活?他的灵魂附上了耶稣之身,找我算帐来了?到处都是风传,说这个耶稣要当犹太人之王,这不是明摆着想跟朕争权夺位吗?不行,朕得把这个姓耶的给盯紧罗,找个机会将此人除掉。”
几乎与此同时,耶路撒冷犹太公会的那些法利赛人和圣殿的祭司长们也在琢磨同样的事情:“这个姓耶的声势浩大,追随者风起云涌,但是他的教导处处与我们过不去,屡屡过招也没有将他打败。眼看着犹太百姓中归信他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都号称自己是‘君尊的祭司’,又尊耶稣是‘大祭司’。再这样下去,以后我们这些祭司的金饭碗可要保不住了。用不了几年,公会和圣殿还不都要给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全盘接管了?一不做二不休,得赶紧从肉体上消灭这个姓耶的。还有那个拉撒路,不是说耶稣救他从死里复活吗?他活了之后,到处宣扬耶稣的神迹。干脆连此人也要干掉!
我们倒要看看他能不能死了再活过来。”
当时圣殿的最高领导是大祭司该亚法,他和法利赛人串通好之后,很快就发出了捉拿耶稣的通缉令:“你们有谁看到耶稣或是知道耶稣在哪儿躲藏,务必向祭司长和犹太公会禀报,有关部门要速速缉拿,不得有误!”
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和希律党人本来是狗咬狗的三股统治势力,现在为了共同对付耶稣而纠合起来了。一场追捕耶稣的行动就此开始。
就在这最危险的时刻,耶稣从以法莲山地来到耶利哥城,随后他告诉众门徒:“逾越节快到了,我的日子也快到了,你们都跟我去耶路撒冷!”
众门徒都感到奇怪,外面风声这么紧,耶路撒冷更是危机四伏,处处是刀光剑影,这时去耶路撒冷无异于自投罗网。但耶稣却说:“这一切都是父神的旨意,我要将他的荣耀带入耶路撒冷!此次进京,我们也不必静然潜行,大家雄赳赳气昂昂地跟我一起进入耶路撒冷!”
时间已推进到了公元三十年的初春。
耶稣带着众门徒向耶路撒冷城进发,在那年逾越节前的一个礼拜五到达了城外的伯大尼村。这里是耶稣的朋友马大、马利亚和拉撒路的家,不久以前,耶稣就是在这个村庄让拉撒路死而复活。
耶稣对大家说:“明日是礼拜六,是主的安息日。我们今天就去探望我们的朋友马大一家,就在她家歇脚。”
再说马大一家听说耶稣到了,赶紧命人准备好了丰盛的筵席款待耶稣一行。筵席由大姐马大负责招呼伺候,由小弟拉撒路作陪与耶稣一行同席而坐。
正在筵席中,忽然大家闻到一阵浓浓的馨香,回头看时,但见二妹马利亚端着一只硕大的玉瓶来到耶稣座前,然后她跪在耶稣跟前,倒出很多东西轻轻地浇在耶稣的头上,然后又用自己的头发沾着这些东西擦抹耶稣的脚,整个屋中顿时充满了香气。
大家都被马利亚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动作惊呆了。门徒们就问:“马利亚,你这是在干什么?你的玉瓶中装的是什么东西?你为什么拿这些东西涂抹我们的夫子?”
只见马利亚站起身抬起头来,淡淡一笑:“诸位大哥不必紧张,这瓶里装的是真哪哒香膏。我们一家对主十分渴慕,都是主的坚定追随者。我刚才是用香膏来膏抹主,因为主是弥赛亚,配得世人的尊敬。”
大家听了更是吃惊。十二徒徒之一的加略人犹大走上前,斥责道:“马利亚,你疯啦?这真哪哒香膏可是极品香料,瞧你一瓶,足足有一斤重吧,得值三十两银子,那可是工薪阶层一年的工资啊!把这一大瓶全部倒在夫子的头上脚上,你也太浪费了吧!
何不把这三十两银子拿来周济穷人呢?”
原来,真哪哒香膏提炼自一种叫“匙叶甘松”的忍冬科甘松属植物,这种植物生长于海拔二千五百米至五千米的高山地区,很难人工引种,而且这种香膏加工提炼的工序极为复杂,所以这种香膏极为昂贵,只有王室富贵人家才用,当时多从埃及或罗马进口而来。
加略人犹大是个爱财奴,他早年就跟着耶稣,混入“革命”队伍,耶稣知道此人的贪恋恶性,但是他不放弃拯救任何一个罪人,给了犹大多次机会,让他改除恶性,甚至将他提拔为十二使徒之一,让他专管钱袋子,他成了大家的财政部长,进帐入帐都由犹大一人经手负责。犹大呢,就在这进帐入帐之中混水摸鱼,侵吞公款,自然得了不少好处。作为财政部长,犹大在算计方面还算挺称职的,他对各类商品的行情市价摸得特熟,所以他当然知道一斤真哪哒香膏的市场价格。
众人听犹大这么一说,起初还觉得他说得蛮有道理的,看来犹大弟兄心肠挺好,特别挂念照顾穷人。只有耶稣知道犹大的劣根性,知道此人是在沽名钓誉,借机骗得大家的信任。
耶稣瞅了犹大一眼,然后摆了摆手对大家说:“你们不要难为马利亚。其实,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她心中其实更明白,你们可以经常遇见穷人,也可以常常施舍予穷人,但是我与你们同在一处的日子不多了,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了。她的行为,神一定不会忘记,因为马利亚知道孰少孰多,孰轻孰重。”
大家听了耶稣的话,似懂非懂,但此时都默然无语。耶稣虽然没有正面批评犹大,但是犹大觉得面子上给扇了一巴掌,心中怀恨不已。
筵席完毕,大家都在马大家休息。
第二天是礼拜六,是安息日,耶稣和大家一起在马大家守安息日。一切似乎都风平浪静,只有耶稣知道接下来的一周将是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段日子,他去耶路撒冷的受难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礼拜六的安息日过去了。
礼拜日。一大早,耶稣带领众门徒告别马大一家启程去耶路撒冷。从伯大尼到圣城很近,耶稣一行不久便来到了圣城东部的橄榄山的山脚之下。
橄榄山海拔约八百二十米,由于种满油橄榄树而得名,从山顶可以俯瞰到圣城全景,更可以一览圣殿的雄伟壮丽。五百多年前,旧约时代的大先知撒迦利亚曾在此讲说预言,根据他的著作《撒迦利亚书》所载,橄榄山将是世界末日时耶和华降临的地点,他的书中如此说:“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象从前争战一样。那日,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不仅如此,撒迦利亚本人的墓穴也在此山上。
耶稣停下脚来,转身对两个门徒说:“这山的前面有一个村子。你们进村去,就会看见一匹没有人骑过的小驴拴在那里。你们把它解开,牵到这里来。如果有人询问你们,你们就说:主要用它,用后会立刻把小驴送回来。因为古代的先知撒迦利亚曾经预言,你们的君王来了!他谦逊地骑在驴背上,而且是骑在小驴的背上。这是指着我所预言的,我正是那将要骑驴进城的君王,这也是要应验撒迦利亚昔日的预言。”
那两个门徒依着耶稣的吩咐进了村,果然看见路旁有一匹小驴被拴在一家人的门外,他们于是上前去解开它的绳子。这时候,站在那里的一些人就问他们:“两位弟兄,你们解这个驴驹做什么?”他们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回答说:“我们的主耶稣要用它。
要应验古先知撒迦利亚的预言。”
那些人一定听得明白而且非常熟悉先知撒迦利亚及其生前所作的预言。他们并不阻拦,就让他们牵走了小驴。而且,他们很快把耶稣即将骑驴驹进圣城的消息传扬了出去。这时,很多人闻讯都从四面八方向耶路撒冷城外涌来,都要争睹神差来的君王那尊荣的风采。
再说两个门徒将小驴带出村来,牵到耶稣的身边,又把自己的衣服搭在驴背上,然后请耶稣骑上去。耶稣一跃而起上了驴背,然而对着众门徒一挥手:“进城!”
刚行数百米,早已有大批群众前来欢迎耶稣。有许多人用他们的衣裳铺在路上,也有些人拿着从田野里砍来的树枝铺在路上。这些举动都是古时犹太百姓向一位君王表示效忠的意思。
因为适逢要过逾越节,按传统风俗和宗教礼仪,全体以色列人的男丁都要来圣城过节朝圣,耶路撒冷的人口一下子从数万多人爆增至数十万人。耶稣进圣城的举动吸引了大多数群众的眼球,更是吸引着他们渴望见到耶稣的那颗热心。全城都骚动起来,一时之间,群情振奋,人拥如潮。
只见耶稣神态自若,稳如泰山,安详地骑着驴驹,缓缓地进入城来,一路上他和蔼地向百姓们挥手致意。
有人激动地高声呼喊:“颂赞归于大卫的子孙!愿神赐福给奉主名来的那位!”
又有人高呼:“天上有和平,荣耀和颂赞归于至高的神!愿神赐福给那将要临到的、我们祖宗大卫的国度!”
欢迎的人群中也有几个法利赛人夹在里面,他们将这一幕看得非常真切。法利赛人就向群众们说:“此人不过就是加利利地区拿撒勒小村的耶稣,哪里是什么大卫的子孙?更谈不上是奉主名而来的君王。他只是个木匠儿子。你们瞎起劲欢呼个啥?”
耶稣听到了法利赛人的话,就指着他们喝斥:“人民欢呼我进城,正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渴望,救主来了,就连石头也会呼喊起来。你们正是一群有眼无珠之徒!你们根本认识不到这是神来拯救你们的时机。你们看看这繁华似锦的耶路撒冷,再看看那宏伟高大的圣殿,当审判的日子到时,你们的仇敌要造土垒包围你,从四面困住你。
他们要彻底消灭你们和城墙里面的人民,连同那圣殿,连一块石头也不留下!”
法利赛人张口结舌,不敢与耶稣对阵,灰溜溜地跑开去了。
耶稣从圣城的东门进了城,下了驴,又到城内各社区,与热诚的百姓们亲切交谈,宣讲天道。整个圣城沉浸在一片沸腾之中,刮起了一阵阵“耶旋风”,人们所谈论的都是耶稣和他的天道。
耶稣光荣进入耶路撒冷城,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这次事件再一次向世人宣称,耶稣自己就是神所差派来的弥赛亚,而大多数群众也都乐意接受这位弥赛亚。所以才有了万人空巷,迎接救主的热潮。可惜当年没有电视媒体,不然的话,这段激动人心的场景必被世界传媒现场直播。不过,马太、约翰、马可和路加这些圣徒都将此场景记载在各自写成的福音书中。通过他们的描写,我们至今仍能想象当年的欢腾一幕。只有法利赛人被“耶旋风”吹得晕头转向,他们躲在阴暗处,又恨又怕。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耶稣对众门徒说:“今日,我骑驴进城的凯旋仪式已经完成,神的荣耀也已经带进了耶路撒冷。我们今晚还是出城回到伯大尼,仍然住在马大家,待明日我们再进城,到时我们还要去视察圣殿。”
赞赏